体温打卡,真的有必要吗?!

admin2025年05月06日 17:59:35
阅读:
标签: 体温 打卡
分享:

谨防好心好意办糊涂事。


  开门见山,一睁开眼,诸位是不是要面临一堆体温打卡:娃娃们中小学群里的体温接龙、单位HR叮嘱的体温打卡、返程居民社区要求的体温汇报,而且你会发现大多数体温打卡,还要求一天两测,写清楚到底是36.5还是36.8,以至于大家为了避嫌,体温越写越低。客观规律都飞出天际了(人类体温,上午低下午高;女性生理期体温高),体温打卡成了假把式,收集一堆这样的数据,编制表格,汇报上去,真的有必要吗?
 
  自测体温,为什么通常是假的。
 
  飒姐不是学公共管理出身,只能从普通人的日常经验看问题。中国传统家庭是有小孩后父母来帮忙照顾,大家庭在中国大中城市十分常见:
 
  夫妻2人+父母1-2人+子女1-2人=家庭总人数4-6人,鉴于中国女性上班率极高,夫妻双方都有工作的前提下,至少各自要在单位(公司)每天打卡1-2次;父母基本退休或养老状态,但跟随子女到大城市后遵守本地社区要求,如自我居家隔离14天,每日向居委会汇报体温1-2次;学龄前儿童,幼儿园老师会要求监护人每日体温打卡;中小学生,班级群每日要汇报自测体温1-2次。
 
  算下来,一个家庭向外汇报体温的次数每天约8-12次,而额温枪及其紧俏,大多数家庭只能采取水银体温表(玻璃体温计)或腋下电子体温表(电子体温计),每次测量需要每人用时5-10分钟,有时需要擦汗、静至,这样一个家庭每天消耗在自测体温上的时间,实践中很可能要占用40-120分钟,加上每人每日登陆各种打卡小程序或群里接龙的时间及准备时间等(如上,按照统筹最佳方式进行,如果爸爸有电话会,妈妈要写材料,孩子赶着看熊出没,也许会鸡飞狗跳,出一身汗还不一定全家齐活测完),着实让人挠头。
 
  而人性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懒。反正脑门长在自己头上,谁又会脱下手套真的来复检一遍温度呢。即便是社区工作人员到现场测量,且不说防护服等成本,人家被测人员一句刚才还这个温度呢,动一动体温就变了点呗,你还能说啥。读者可能说,飒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承认必有君子,但我相信君子之外的普通人更多。所以,最有可能发生的真实情况是体温隔三差五测一测,一家老小没有感冒发烧的,就在正常体温内报个数。然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不准确的数据汇总,有意义吗?
 
  如果您还记得温州动车事故,是否还有印象当年的悲剧并不是发生在列车本身,也不是驾驶员技术问题,而是信息采集信号的设备出现了局部故障,导致数据反馈有误,才酿成了事故。
 
  同理,分析逻辑没有错、方法论没有错,错的很可能是基础数据。如果体温打卡的数据自身真实性存疑,那么,基于这些体温数据得出的结论,必然真实性存疑。这是逻辑学的基本道理,前提是假,结论必不为真。
 
  既然结论不为真,就不能成为决策的依据(不真实没有客观性),既然不能成为决策的依据,就没有必要采集海量的伪数据。更何况,采集这些数据要耗费每个家庭大量的宝贵时间,于各方而言都是得不偿失。
 
  当然,有技术派朋友可能会说,我们使用大数据分析的时候可以“去重”,可以“过滤”,可以增加“考察维度”,说得好,确实可以记录大家的上报体温的时间、次数,已考察HR或社区工作人员是否布置工作到位。但是,这不是买椟还珠的故事吗?体温打卡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监督管理民众健康,离开了这个主目标,其他维度意义有限。
 
  同时,我们必须指出,体温高不是染病的必然表现。换句话说,染病不一定体温高,体温高也不一定是染病,两个要素之间互相都无法必然推导出对方。那么,我们就对采集这样的“效力有限”的数据更加存疑了。高温又能说明什么呢,也许只是ta牙龈发炎,有细菌感染,而不是病毒。
 
  既然都是明眼人,为啥还要这样做?
 
  国人精英者,众矣。飒姐只是一介文科小人物,这么明显的问题恳请很多最强大脑早就看出来了。为啥不说?也许是嫌麻烦,不愿意招惹是非,毕竟体温打卡也是试图给防疫帮忙(虽然结果可能是添乱),反对全民体温打卡,好像不识时务一般。然而,过度防疫的话题,从来不是禁忌,全民体温打卡确无必要(不否认对于密切接触者等特殊群体,每日测体温确有必要)。
 
  那么,既然都是明眼人,为啥还要这样做,理由还是那个字:懒。尤其是最基层的与人们直接接触的用人单位、学校、社区等群体的决策机构。看到别家单位组织每天体温打卡,马上也实施打卡,还要求更甚,一天两回,甚至还派员在各群盯着,哪个科室打卡完成早就表扬,哪个部门拖延就批评;一级给下一级定任务,派活到最后一公里,也只能疲惫而无奈地完成任务。
 
  写在最后
 
  只提问题,不寻找路径,不是飒姐风格。其实,大规模体温打卡,反映的是一种管理能力的不足,我们注意到,社区、学校、单位会让我们签署承诺函,意思是自己确保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将管理责任反向推给被管理者的做法,不敢苟同(虽然可以在心理上、甚至法律上,让被管理者“理亏”),但公共健康说到底不是个人的事情,应当由公告服务的主体负责寻找更科学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让每个人填作业。
 
  我们注意到杭州的健康码(西安等城市纷纷效仿),这种数据科学管理方式更便利,坊间听说,如果不按照防疫要求到区域外活动,行为人的码会自动变成红色,而且与之同住的家庭成员码也变成红色,可能会被要求延长隔离时间;而在其他城市,基本全凭居民自觉,有的人悄悄出社区卖菜、放风,只要没被小区保安捉到现行就可以不用守规矩,一旦不守规矩,被抓住可能面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抓不住呢,就像占了便宜一样洋洋自得。这就诱发了被管理者的“赌”的心态。
 
  疫情是个放大镜。世间百态,我们在金融、消费、工业领域,也见过不少与监管“躲猫猫”的事情。没有好的监管手段,被监管者出于本能一定会想方设法钻空子。不要试图用道德感化,唯有提高监管技术手段,将法律运用到位(万不要把法律规定成一堆具体数字,刻舟求剑),才能做好博弈,争取胜利。
 
 
  作者/肖飒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