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变了很多行业,包括媒体。梳理这两个月中的媒体变化和趋势,也许会成为今后媒体行业走向的一个参考。
从1月18日疫情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月20日确定人传人后至今,已经过去两个月时间。这60天对于媒体来说,从追问求证,到密集报道,再到阅读量爆发,再到逐渐趋缓,可谓是经历了一系列的节点。这期间,有的媒体第一时间逆行进驻武汉,有的媒体调整了休刊时间,有的媒体重新受到追捧,有的媒体经历了疫情减员,有的媒体宣布了告别。
疫情改变了很多行业,包括媒体。梳理这两个月中的媒体变化和趋势,也许会成为今后媒体行业走向的一个参考。
老牌杂志出圈
疫情期间,财新、三联、财经、一财、中新等几家杂志都给出了抢眼的表现。特别是财新和三联,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疫情中的明星媒体,作为最早派驻记者进入一线疫区的媒体,他们最先拿出了重量级报道,杂志也一度卖爆。
其他几本杂志也都出现过稿件被热转、杂志加印脱销的情况,点赞的不光是同行,有一大部分还来自年轻人的追捧,这一方面是他们长期坚持专业主义,厚积薄发的结果,另一方面,扎实的采访,真实犀利的人物故事,比起移动端信息来说,更具备存留的价值。
记者站了解到,由于疫情的亮眼表现,杂志销量、会员销售均有增长,今年的广告预估趋向乐观。老牌杂志的出圈代表了专业新闻,或者说“好的新闻”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更现实的意义是:今年的经营压力能小一些。
内容呈现井喷,媒体收获流量与用户
阅读量爆发,用户增长爆发,无论是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同样都收获了可观数据。以电视媒体为例,《新闻联播》收视率一度高达15%;全国地方卫视频道晚间新闻收视率全面大幅增长,12省份收视率涨幅超50%,其中,湖北卫视晚间新闻在此期间收视率整体提升531%,收看用户数提升906%。
报纸媒体同样呈现井喷,几乎每一家报纸的移动内容都有爆发增长,如上报集团从1月20日至2月20日的一个月内,共刊发疫情防控报道47573篇,总阅读量达到32.52亿次;而钱江晚报全平台媒体用户数在2月15日时就超过了3000万。
疫情期间,十万加已经成为常态,头条号50万、100万级别阅读量也时常可见。没有收获“井喷”的媒体,还真是不多见。
纸质报存在感进一步削弱
实体杂志被追捧,实体报纸被冷落。
宅在家里的生活方式,爆发式的移动端阅读,同样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疫情加剧后,很多纸媒的春节暂停时间延长,有的干脆宣布休刊。很多老年用户也开始转移到移动端接受信息。即使在恢复出报后,报纸也只能被投递到小区门口,取报率大幅降低,报纸变得可有可无。
目前看来,特殊投递方式还将维持一段时间,即使疫情解禁,报纸的打开情况也很难估计,对于地方都市报来说,如何维持这张“鸡肋”的影响力,恐怕要多纠结了。
客户端权重增加,传播阵地多样化
除了微信公号之外,新闻客户端成为媒体信息发布的最重要平台。由于不受发稿条数限制,客户端在有效信息海量发布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很多客户端每天的原创发稿量都在100条以上。据CSM数据,31家省级台46个新闻客户端1月月活比去年提升44%,64%的用户在疫情期间更多浏览传统媒体网站/客户端。记者站公号了解到,很多新闻客户端每日下载量比疫情前增长十几倍,有的省级客户端收获了上百万用户。
此外,传统媒体的阵地也从两微一端向头条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延展,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化,疫情数据小程序、朋友圈海报、短视频、直播,都成为媒体的“常用工具”。
媒体自宣有待突破
2月份以来,媒体纷纷发布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突破与表现,开启了一波总结。很多报纸或者电视台的通常操作都是形成稿件后发布在自家平台上,这样的自宣稿件有点类似在自家院子里的广告牌,对圈外的影响力有限。
记者站公号了解到,一些知名媒体往往有自己的品牌部门,而一些地方媒体则不太重视,往往是总编辑临时指派,或者编办、活动部临时执行,缺乏常态的宣传规划。这一波疫情之后,不少媒体老总在与记者站公号的沟通中也表示,媒体的自宣应该能跨界、出圈,这样才能建立立体的品牌效应。
疫情过后,媒体的品牌部建设应提上日程。
避免乌龙报道,呼唤更多专家型记者
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就曾指出,中国缺乏公共卫生专家型记者--这一情况在新冠疫情期间并未缓解。虽然媒体生产出了大量出色的报道,但是真正懂卫生疾控、医疗医药的专家型记者仍然不多。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的就是,被热转的分析、解读,仍然来自网红专家,而熟知公共卫生的专家型媒体人却少之又少。专业记者的缺失也导致一些有待专业判断的信息被媒体转载,发生了一些因专业素养不足而导致的媒体乌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当然,疫情报道的多元化也弥补了专业上的不足。如财新使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报道,读者可以通过地图定位了解相关数据。一财的数据新闻和长图对信息的整理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包括城市规划和航空口线的记者也采写出了有关城市人口迁徙的深度报道,同样为媒体报道加了分。参考:专访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疫情报道,穿越在理性和情感之间
爆发式增长如何转化为经济效益
内容上扬的同时,广告业务的损失也清晰可见,旅游、餐饮、商业、会展、汽车、房地产等领域几乎停滞,很多媒体在这两个月里的进账,相当惨淡。
上报老总裘新在之前的演讲中也提到了对营收的担忧:针对今年的几个重大节点,现在起就要筹备项目落地,一旦企业复工、经济复苏,要在第一时间抓住机会,弥补疫情造成的进度落后。参考:上报裘新:主流新媒体触到天花板,注意抢疫情后消费反弹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媒体通过降薪和免费广告展开了“自救”,参考:江门日报免费打广告,华夏时报下调工资,纸媒自救开始了?
户量增加、品牌影响力提升可能是媒体在特殊时期抓住的唯一利好。如何把这一利好转化为经济效益,合理消化这一轮增长,是媒体在下一阶段,乃至全年都要尽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