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年轻人,都要经历的打怪升级之路

admin2025年05月06日 04:41:58
阅读:
标签: 年轻人 经历
分享:

今天,我们来看看从一个新人到高手的进阶之路。

 
  
 
  昨晚朋友圈被《后浪》刷屏,连我老板都被激励得热血沸腾,柯洲是个热血的人,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我喜欢的是:“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我觉得当今社会上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些努力的年轻人们。无论是百年前的那些救亡图存、舍身求法的年轻人,还是今天,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的年轻人。
 
  那么,这些奔涌的年轻人,如何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如何在将热爱变成生活?如何让自己不辜负这个时代,也让每一个普通的岗位都因你熠熠生辉呢?
 
  一、随时做好准备
 
  2020年,在未来是一个需要浓墨重彩的时间,我们知道这一年,影响了很多线下交易的展开,却不知道这一年,催熟了多少扬帆起航的新篇章。有人备受打击,有人跃跃欲试。
 
  前几天聚餐,柯洲感慨,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几个经济周期。
 
  所以虽然我们一直期待岁月静好,但是人这一辈子,总要遭遇几次经济周期的大动荡,经历几次下岗、裁员、经济下行以及产业转型。
 
  不要随意沉浸在环境平稳、可以偷懒的氛围中,我们应该学会,为不期而遇的经济周期做好准备。比如现在。
 
  90后的成长环境一直比较顺遂,商业浪潮一路高涨,GDP增长居高不下,好像生来世界就是应该大跨步向前,发展得如此理所当然,直到忽然间,经济停摆,危机扑面。
 
  年少无知抖机灵的时候,傻得自己都难以直视……
 
  这个时候,平时偷的懒就成了你泯然众人、随时可以被替代的根源,而专业化,则成了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
 
  二、走向专业化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进入职场,打怪升级成长为一个领域的高手和专家,一般需要经历着五个时期。
 
  探索期:从学校到职场,大部分人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人还没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领域和方向,只能进行不断尝试。
 
  新手期:无论主动或被动,基本确定职业目标,但是在这个领域的实践和学习都属于初始状态,需要有人给他分配某项任务、活动,并要求他完成,他也会参与项目的某一部分。具体解决问题时主要依赖规则和指引。
 
  胜任期:在这个阶段,虽然效率不高和完成的质量一般,但是他能够完成大部分比较常规的活动、项目和任务。遇到困难,经过学习和请教,也能够完成。
 
  高手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不仅能够按要求高效完成简单常规的任务,还能完成复杂困难的任务。对他们负责的工作能够得心应手,积累了许多模式和套路,形成工作中的知觉,很多任务和工作可以自动化地实现。
 
  专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常见工作都有自己的模式和套路,形成工作的自然反应。他们对职责内的工作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并且可以从更大的背景下思考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的范围和限制在哪里。
 
  这个时候,他们不仅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替”整个行业和领域思考和时间,能够创新出系统化的方法论,解决新的、更复杂和宏大的问题。
 
  虽然高手期和专家期更加诧叱风云,但是很多人穷其一生,只能达到胜任的程度。
 
  为什么呢?
 
  第一,被动成长。
 
  想想看,我们刚入职场,总是战战兢兢。
 
  新手期时,有师傅和领导分配一些具体工作,通常时一个具体项目的一个部分。譬如,市场专员,会在某个大型市场活动的方案确定后,被分配联系嘉宾或记者;程序员可能被要求去做某个功能或函数的编码。
 
  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可能搞不清楚整个任务的全貌时什么,能够完成自己这部分就很有成就感了。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经验积累的增多,新手成老手,就有机会去负责整个项目。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去完成某项活动,而是去设计任务和项目的实现方式、方法和方案。
 
  前期工作都是被动的,被各种活动、任务、项目赶着走:为了完成KPI、为了不掉链子、为了让别人看到而努力奋斗。这个被动成长中,每个人都得以发展。
 
  从新手期到胜任期,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大部分人如果工作时间够长,都能主动或被动地达到自己工作环境的要求,成为一个能够完成核心工作的人。
 
  同时,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就达到这个程度,无论这个人是35岁,还是55岁。
 
  第二,没了动力。
 
  当胜任之后,通常没了动力:反正任务总能完成,干好干坏别人也看不出来,老板也不给涨工资,差不多就行了。
 
  由于欠缺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和机会,所以在工作上以完成任务和要求为己任,很少进一步去提升和发展。或者虽然有提升的想法,但很少有机会去真正实施。
 
  三、你和高手之间的距离
 
  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缺了动力,忘了危机,直到经济发展再次进入周期性动荡,或者遭遇中年危机。
 
  在描述高手的时候,有一个通用的说法叫做:“花半秒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来自电影《教父》。
 
  我初见这句话时也惊为天人,谁知当时身边总没有这样的人存在,也就慢慢淡忘了。等到再想起时,可能已经又虚度了不知多长时间。
 
  那些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些与我们不同的特质。
 
  特征1:他们有一个领域,有自己的认知界限。
 
  他们都有明确的方向和领域,没有什么都懂的专家。有自己的领域,也就意味着知道自己所知的界限,对未知保持好奇与敬畏。
 
  特征2:在自己的领域内,积累大量知识,并保持深刻而全面的洞见,能够创造新知识。
 
  他们的知识是成体系化的,既有概念、系统,还包括很多方法论、操作流程,和实践经验。可以让他们在任何情境下取用自如。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在他们的系统中找到合适的位子。
 
  比如这几个月走红的张文宏教授,总是和金句划等号。有人曾问他那些“金句”是不是事前准备好的,他笑着说没有实现策划。因为有扎实的基础,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可以在自己的系统中找到答案,金句才会脱口而出。
 
  特征3:具备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
 
  特征4:保持好奇心,并承认自己的不足。
 
  学习是他们的爱好,而学习得越深入,越知道自己的知识适用范围在哪儿,哪些是不了解的。对自己拿不准的东西,胡说不知道,而不是妄加猜想。
 
  特征5:有自己的立场。
 
  他们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看法客观而稳定,不会因为利益而去说假话。当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一般都经过深思熟虑,如果没有想清楚,也会坦诚地说出来。
 
  现在很多专家被调侃为“砖家”“叫兽”,就是因为一些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指手画脚,对知识没有敬畏之心,才闹出很多笑话。
 
  四、高手也有学习方法
 
  其实,成为高手的过程,一点也不精彩,甚至是无趣、无聊和无望的。那些波澜壮阔、指点江山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过程之后。
 
  那么,成为高手的关键是什么?
 
  首先,基于自己所处的阶段,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
 
  从探索、新手、胜任,到高手、专家,不同阶段的人需要学习、借鉴的知识内容是不一样的。
 
  当你对一件事情没有初步了解时,很难有判断力(探索期和新手期)。社会在变,但都是围绕着基本逻辑和规则在变,在大部分领域和专业内,都存在基本框架和架构,所以新手期之前,建议少读非经典内容,而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经典的、被验证过的内容上。
 
  比如说,经济学绕不开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管理学绕不开泰勒和德鲁克,投资绕不开巴菲特和芒格,互联网绕不开《第三次浪潮》等等。
 
  对于你不够熟悉的领域,最普遍的教科书可能比销售榜上的畅销书更有帮助,也比你听一些大咖讲座更有价值,有了这些相对客观的内容打底,再去看各种说法时,就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然后通过实践将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
 
  在胜任期以后,就可以去看各种观点,但切记,这些内容最大的作用是启发自己,而不要把这些当作根本。
 
  还要保持批判思维,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多进行对比和验证,而非直接相信。
 
  对于自己的行业标杆或偶像,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要盲从。真正有水平的人更愿意与能和自己交流思想的人沟通。
 
  对于高手而言,要紧盯用户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找到自己能够帮助他们的点。他们是不是认可你的价值,是否愿意为此付费,这个市场有多大,需要如何去创新,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在解决用户需求和问题的过程中,别人的说法只能作为参考,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知道哪个更靠谱。
 
  其次,基于知识的质量,也有不同的学习途径。
 
  第一,体系化内容,譬如教科书。
 
  这是前任结构化和体系化的知识传承方式,对于刚进入一个领域的新人,建议大家多看看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从而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第二,严肃内容,譬如论文、专业的调查报告。
 
  既是不是做科研的人,如果希望有所成就,也应该看看领域内的论文和专业期刊上的文章,哪怕只是看看摘要。
 
  尤其在自己具备了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后,更应该常常关注本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动态。
 
  比如,麦肯锡持续发布关于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报告,从最新的《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行为的持续分化。人民银行发布了《2020年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从中可看出企业总体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资金状况等等。
 
  Cision近期发布了《2020全球媒体调查报告》,吴晓波频道也持续发布新中产的调查报告,还有关于互联网创业群体的调查报告、关于人力资源的调查报告等等。
 
  各个领域都会有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年度盘点,这些报告是我们了解社会变化、市场动态、行业探索的有效渠道。
 
  第三,  通俗文章、碎片化内容。
 
  这些内容可能出现在期刊、网站、APP上,但内容质量层次不齐,需要具备较高的鉴别能力和水准。
 
  水平高的人可以一眼看出内容质量,去粗取精,但对于新手则困难一些。
 
  第四,实践中学习。
 
  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是成年人最主要的时间和学习方法。你可以发现,最终成为高手的人,一般都是解决了大量艰难的问题,在毫无头绪、工期很紧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并追求完美。
 
  第五,跟人学习。
 
  学习能力强的人,十分擅长看到别人的长处。当你有了一定基础后,就需要高人指点。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当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强的人。也许有一天,学生会变成自己老师的老师——这是常常会有的——但是人在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求得当时比自己的认识更高明的指导。”
 
  这里有个前提是,你只有掌握了某个领域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时,高手的指点才是有用的,否则,人家所说所讲,你只觉得太有道理太厉害,但过后并没有什么作用。
 
  本质上学习还是要靠自己,高手将的情景你能理解,有价值的指点能够落地,才有效果。
 
  最后,如何保持自己的动力呢?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唯一一个3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他给大家的建议是:
 
  第一,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新移民”,做无药可救的乐观主义者,永远不要停止进步。
 
  第二,做一个工匠,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你的产品上,充满自豪。
 
  第三, 同时有企业家精神,永不满足,永远的beta(测试)版,好奇心、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的是:真正有追求的人,不怕竞争的人多,因为不用你打败他们,大部分人都会自己放弃。事实上,在成为高手的路上,不是竞争的人太多,而是同行的人太少,甚至有时候,你需要找个人和自己相互扶持着坚持下去。
 
  刚开始的时候,任何领域都是乌泱泱一大片人,但是,能坚持的人真的不多。所以成功的路,其实并不拥挤。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