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线上社群化也得到更快渗透,消费行为和习惯随之改变。这或将是疫情给全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深刻改变的长期效应。
六一儿童节这一天,老牌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少年”杂志的创刊词。
大意是,三联要出版一本针对青少年的杂志了,这本杂志主要是为了解决少年人的迷茫,如何应对人生苦闷,明晰对世界的看法。
目前杂志暂定名《三联青少刊》,定位是8到16岁,针对青少年思维启蒙的原创杂志,“以人文思维启蒙、心智成长、人生观养成为目标的杂志”。
海报文案显示,主创团队由三联的主笔陈赛领衔,此外还有涉及美术、科学、文学、心理方面的作者。杂志规格是16开,80页,双月刊。目前,这本杂志已经发起众筹,原价为20元一本。这本“小三联”的页数相当于大三联的一半。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于北京复刊。出版全新的实体子杂志,似乎是三联的第一次。这也意味着,这家一直坚持文化性与新闻性,秉持精英专业主义面的老牌杂志,面向后浪的下沉之路迈出了一大步。有微博网友这样评价:“三联终于想明白了”。
世界广告研究中心(WARC)近日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全球广告支出今年将下降8.1%(496亿美元)至5630亿美元。传统媒体的境遇比网络媒体更糟糕,下滑至少514亿美元(-16.3%),其中杂志广告下降仅次于户外广告,为21.5%。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和中国传媒经营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报业经营下降幅度为30%。
三联也承认,之所以出这本杂志,也是生存困境下的求生自救,而最终能不能指望这本杂志带来好的收益,他们自己也有点没底--“这本刊物,最初是周刊在媒体的严冬季节,拓展业务以求生存的一种尝试。当然,这种尝试是否靠谱,连我们自己都怀疑--这年头谁还看杂志啊?”
是啊,这年头谁看杂志呢?大人都不看了,何况天天沉迷于饭圈、游戏、综艺的小孩纸。一家老牌杂志,仍然坚持用传统的方式和产品来吸引年轻人,能出圈吗?
从首期目录来看,小三联的选题还是比较吸引人,但显然对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三联并没有用更新的方式来输出内容,预期受众似乎仍是老读者的下一代。这从发刊词的风格也可见一斑:一篇青少年杂志的发刊词,从康德、福柯、齐泽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柏拉图,说到丹尼丝·波普、威廉·德雷谢维奇、尼尔·盖曼、菲利普·普尔曼,引经据典,掉了不少书袋,仍然是满满的三联味道。
不过,三联肯定也算好了一笔账:当年的一大波主力读者,他们的孩子,正好在8到16岁这个年龄段。这本小三联,恐怕还得家长来买单——最后谁看,还真不好说。
我们可以称之为坚守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全新内容输出方式的转换,真的没那么容易。
事实上,针对传统媒体的广告下滑,三联这些年也做了不少尝试。2017年,推出新媒体品牌松果生活,发布4000多场线下活动、50多场品牌活动。同年,三联发布定位于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的社交平台“中读”,实际成为三联在移动端的内容平台。之后,三联在电商有不少动作,2019年,上线“生活市集”小程序商城,主打精选茶叶。今年4月,三联美食公号还尝试了吃播。
文艺范儿女编辑梅珊珊
吃掉了一大份双臭煲+米饭
今年疫情期间是三联爆发的一个节点,他们发自武汉的百篇报道保持了非常高的专业水准,成为报道疫情最好的媒体之一,不仅赢得了同行尊敬,在年轻人中也颇受欢迎。之后,三联和财新推出联合会员,迎来了一个拉新的小高潮。但疫情延续至今,经营压力只能说是越来越大。
出版少年杂志,就是三联下沉低龄圈层的重要尝试,并且,执拗地保持了一贯的身段。
作者/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