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一句话流传很广,“病毒面前,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支疫苗的打造需要多方合力——政府有责任,网民亦可参与,新闻媒体更不可或缺。
所有机构媒体和自媒体蜂拥而上的时候,那些忠实生动还原现场、提出思考、复盘全局的深度报道总能脱颖而出。
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一句话流传很广,“病毒面前,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支疫苗的打造需要多方合力——政府有责任,网民亦可参与,新闻媒体更不可或缺。
纵观抗疫过程,媒体报道可圈可点。2019年末,网络上便有与此次疫情有关的文件流传。《第一财经》在2019年12月31日发布《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离,检测结果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打响了媒体跟进报道的第一枪。随后的100多天中,各机构媒体每天发布大量报道,包括不少调查性报道。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这些报道是起到积极作用的。公众面对未知病毒时的恐慌,很大程度上被这些信息抚平了。《第一财经》的第一篇报道快速向武汉市卫健委官方热线求证了疫情的发生;当天的另一篇报道里,记者还探访了华南海鲜市场,展现出机构媒体快速的反应能力。
1月20日下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证实了新冠肺炎“人传人”,且有医护人员感染。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疫情迅速升级,更多媒体迅速跟进。媒体在这次疫情中的勤奋程度清晰可见--《财新周刊》杂志连续推出5期封面报道;《中国新闻周刊》连续推出3期封面报道:《三联生活周刊》推出3期封面报道;《第一财经》推出200页的合刊;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接下来几乎成了“战疫特别报道”栏目。这些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供应者,在疫情报道中都拿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
内容与渠道,到底谁为王
这些年,关于媒体“什么为王”来来回回有很多争论,但至少在这次疫情中,内容的优势十分明显——所有机构媒体和自媒体蜂拥而上的时候,那些忠实生动还原现场、提出思考、复盘全局的深度报道总能脱颖而出。疫情信息杂乱的时候,“硬核”信息是“硬通货”,任何一条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都能获得大量关注。比如自媒体对瑞德西韦这种抗病毒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后的“疗效”传得神乎其神时,“冰点周刊”独家采访了试验负责人曹彬教授,短短二三百字消息使“神药”传闻不攻自破,收获了巨大阅读量,居于今日头条评选的当月辟谣榜榜首。正如《鼠疫》作者加缪所说:“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刊发《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用一位医生的自述,讲了疫情早期武汉医院的状况,刊发后不久阅读量就达到近300万。后来刊发《白皮手册绿皮手册: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之变》《武汉早期疫情上报为何一度中断》等独家调查性报道,也收获了很高的关注度,吸引了大量新粉丝。
那么,“内容”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吗?这个时候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媒体融合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内容、渠道、流量……这些因素之间的划分可能永远不会像四季的变迁那么明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大家需要面对的现实。期待某一方面的“春天”过于天真。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再依靠传统方式生产深度内容,显然是跟不上节奏的。“酒香也怕巷子深”,恐怕是很多媒体都面临过的尴尬。“冰点周刊”内部有一个自我评价的词语叫做“传统的手工作坊”,说的是每一个选题和最终的文本都要精工细作地打磨。与之匹配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冰点周刊”的文章传播方式都比较固定。其间,不乏爆款,但是总有明珠被埋没。我们相信优秀的文字自有其生命力,但是也应该注意适应新的形势。如今,“冰点周刊”积极探索在包括今日头条、微信等不同平台如何传播内容。这些平台各有特性和目标人群,主动融入这些体量巨大的平台,针对各平台的传播特性进行更细致的考虑,不会有损“手工作坊”的品质,反而能让优质内容能触达更多人。
与传播渠道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更深刻改变是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用很多词语去概括这种的变化。在笔者看来,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即时性、直观性。直观性让人们越来越要求“所见即所得”。对于新闻报道来讲,要更加平实才能“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另外,报道也要考虑多种形式。视频是目前最符合直观性要求的形式之一。“冰点周刊”在最近几年开始了视频领域的探索。不过,在短视频横行的当下,“冰点周刊”并没有选择常见的短视频领域发力,而是结合自己在深度文字内容上的优势,主要做长视频。
“冰点视频”推出的第一期内容是《蓝天保卫战》,时长17分钟,讲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的雾霾治理。
关于雾霾治理,“冰点周刊”持续保持关注,从包括科学在内的多个方面推出过深度报道,这一次的视频尝试,并没有摈弃以往做深度文字报道时的习惯,精耕细作,拍摄和剪辑都花了很长时间。节目播出后传播数据和反馈俱佳。
疫情期间,“冰点视频”也推出了一期《中国最年轻城市的新冠攻防》,详细记录了一个小城的疫情防控。18分钟的视频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细腻的拍摄和纪录片一般的画面赢得了读者,微信上发出后迅速收获10万+。
即时性要求深度报道不能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几天时间“憋”一篇大报道。从今年西昌3·30森林火灾到一年多前的木里火灾,再到五年前的天津港爆炸事件,中国青年报参与的记者几乎都要在采写深度稿件的同时兼顾即时性消息,不仅要和传统媒体同行抢时间,也要和新媒体抢时间。这次疫情中,中国青年报派出的记者团队也有意做到“长短结合”--既要注意深度稿件的积累,也不能忽略即时消息的快速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疫情中,媒体的表现相比SARS有不少进步,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这期间互联网的进步也功不可没。202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9.04亿,搜索引擎十分发达,机器分发精准送达(也包括对谣言精准打击)。疫情早期,信息量巨大且混乱,互联网上用户持续发声为前方记者提供了沃土,记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求证,完成了不少稿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疫情期间的一些稿件是机构媒体和互联网一起完成的。
深度内容的出路何在
这次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领域的门槛,是诸多媒体的天然优势。此次表现抢眼的传统媒体,在该领域有不少积累,这是一些新媒体无法企及的。后期,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更加复杂,有多年积累的机构媒体自然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说这次疫情期间某些传统媒体的优秀报道,是因为在深度报道方面的长期坚持,恰好遇到了合适的土壤。对于媒体来讲,与其期待内容的春天,倒不如在这些领域继续备足肥料。这些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言而喻,微博、微信上整合式的报道,段子式的新闻获得的高关注度总是能动摇人们对于传统报道方式的信心。但是至少在目前,总还是有一些领域是传统媒体大有可为的。
除了卫生领域,譬如经济、环保、教育、基层社会治理等等,都是传统媒体拿手的“老本行”,不管是到了新媒体时代,还是更新的新媒体时代。简单归纳这些领域的特点,都是虽然有一些线索经常出现,但是其后一般链条长,关系错综复杂,交叉核实的工作比较多,更适合机构媒体发挥。最近的一个例证是腾格里沙漠污染。2019年末,腾格里沙漠出现大面积污染物,新京报率先发稿,揭开问题的盖子,随后多家媒体跟进,最终,生态环境部对该事件挂牌督办。而这样的报道并非偶得,新京报在此之前就关注腾格里沙漠的污染,漫长的积累是快速反应的前提,也是传统媒体最大的门槛。
学术腐败方面也是如此。这是一个老话题,爆料多、核实难,持续追踪并得到回应更耗时耗力。“冰点周刊”2018年刊发《青年长江学者与她的“404”论文》,反映一名大学教授的学术腐败问题。记者通过图书馆的馆藏期刊大量对比该教授的论文,发现其论文从网上删除,后来记者除了联系学校相关老师外,还联系了中国知网、发表过该教授论文的学术期刊等核实,完成了这篇报道。报道刊发后,还对涉事学校的处理情况持续追踪。最后,“404论文”被评为当年的教育热词。编辑部陆续收到大量此类线索--在某一个领域有了积累,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发现。
近年来,传播手段更新,一些碎片化信息凭借话题度、新方式广为流传。“硬核”报道在传播上很难玩出花样,这类报道必须交代清楚完整信息,避免消费情绪,只能拼硬货。“冰点周刊”2020年改版,目标之一是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与重大公共利益和青年人普遍关注问题的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他当年在上海工作时就对中央驻沪新闻单位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运用大家意见,改进上海工作。201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增加了“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表述。
要做到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别无他法,只能增强“四力”,用脚采访。2019年,“冰点周刊”刊发《活在表格里的牛》,反映宁夏西海固地区存在“借牛骗补”“表格扶贫”等问题。采写这篇稿件的是入职不满一年的年轻记者,他在当地农村蹲守了20多天,走访近百人,拿出了翔实的证据链条。脱贫攻坚事关重大,编辑部在刊发时权衡考虑,对具体县区和人物信息做了模糊处理。此文在中国青年报平台浏览量过100万,还有媒体制成音频节目传播。“表格牛”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国务院扶贫办的政务号表态“把‘活在表格里的扶贫牛’牵出来”。“表格牛”这类报道是连被监督对象也心服口服的。刊发当日,宁夏固原市委、市政府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本文情况,开展专项排查,并指出“舆论监督是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方式”。
只有采访多下苦功夫,反映情况准确客观,才能让“硬核”的内容走得更远。
作者/原创 陈卓 张国系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