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过去了一半,我们还能回到公共空间吗?

admin2025年05月05日 18:34:06
阅读:
标签: 疫情 公共 空间
分享: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疫情肆虐的2020上半年,这些日常都变成了非常。每天在公共空间发生的相遇、交往、碰撞,已经暂停数月,甚至至今还未开启。


 
  你有多久没有走出家门,走向街道,公园,咖啡馆,美术馆,去和朋友聚餐,去看一场展览,去看一部电影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疫情肆虐的2020上半年,这些日常都变成了非常。每天在公共空间发生的相遇、交往、碰撞,已经暂停数月,甚至至今还未开启。
 
  疫情期间,我唯一去看的展览,就是5月底在北京798的葛宇路个展。据说每天上午,葛宇路都会跨上一辆自行车,从河北燕郊的居所出发,向30公里外的798一路骑行,这段他进京的必经之路耗时5个小时。自行车经过改装,可以将骑行动能转化为电能,给随车蓄电池充电。这块蓄电池,在他到达展厅之后,被安装成为展厅的电源。原则上,葛宇路要通过不间断的日常骑行,用身体“发电”并“送电”,否则展览现场将一片漆黑。不过,就算他每天奔波5个小时,电池容量也只能保证最多1小时的供电。
 
  尽管有一些心理准备,我还是被展厅的漆黑震惊了。借着循环播放短视频的隔壁房间光亮,才能隐约看见展场中央那块蓄电池。显然我们去的时间太晚,电池已经耗尽了当日余量。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展体验:不稳定供电成为常态,可供观看的展览则成了非常态。对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来说,电能已是常态化供应的基本能源,但实际上任何一个紧急状况都可能轻易地剥夺这种日常便利。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被新冠疫情改变的世界的一种隐喻。或许在比预想中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适应与病毒共处,也要为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重塑做好准备。
 
  “公共”的概念是相对于“私人”而生的。英语中最早记载的关于“公共”一词的用法,定义为社会中共同的利益,而“私人”则意味着特权。17世纪至今,“公共”和“私人”的对立逐渐减弱,“私人”意味着由家庭或朋友形成的受保护的隐秘空间,“公共”则是在家人和朋友之外,在与陌生人相处中度过的另一种社会生活。后者的画像,如本雅明笔下的“都市漫游者”,他穿行于城市的不同空间,观察其中的生活,但不必归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
 
  公共空间起源于古雅典市集和古罗马广场,为不同阶层的市民提供了政治和贸易集聚之地。18世纪,一些都市中开始出现了面向大众的咖啡馆、公园、博物馆和图书馆,打破了传统的壁垒,使得之前被排除在外的女人、穷人和小孩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在同一个公共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构建的“公共领域”概念下,公共空间的意义更近一步,它意味着一种通过与陌生人的交流,去除自我利益的环境。某种意义上,公共空间中的人更加全面、理性、完整而解放。
 
  在疫情所致的社交隔离下,人们依托于公共空间的活动急剧减少,很多公共生活被迫退至私人空间。历史上一个典型例子发生在18世纪末的法国,年轻的军官萨米耶·德梅斯特因为一场决斗,被罚关禁闭在家中42天。屋墙虽然可以禁锢身体的移动,却无法禁止心灵的旅行。他的旅行目的地是自己家中的一间卧室。房间坐东朝西,贴着墙绕一圈,共36步。他直着走、横着走、斜着走,如果有需要,也尝试各种几何路径。而他目之所及,心之所至,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命意义等诸多领域思索,半严肃半调侃地写出一本畅销书《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到了2020年的今天,有赖于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可以在家体验各种“云上生活”--云办公,云买菜,甚至云蹦迪,云K歌……不过,我们依然期待走下云端,重回公共空间,在现实中与人面对面的交往。
  就像任何灾难之后一样,后疫情时代的世界也将大不一样。一场酝酿已久的城市变革在期待中加速,比如,更清洁的市政系统,更灵活的步行环境,以及更多为健康、福利和平等而设计的公共空间。
 
  对于未来的公共空间来说,安全与社交似乎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尤其是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6英尺距离之下。不过,这种对立统一对城市设计者来说,也是有趣的挑战。一些天马行空的设计已经涌现出来。意大利设计师翁贝托·梅纳斯奇(Umberto Menasci)设计了一系列有机玻璃盒子,让海滩游客可以在隔离中放松身心。纽约的多米诺公园(Domino Park)也在社交网络上走红了,公园员工在草地上涂上直径约为2.4米的白圈,提示到访者各自散落在圈内活动。这些圆阵涂完之后,马上就得到享受草坪时光的市民的自觉使用,形成一道独特的新风景。
 
  更乐观而大胆的方案,则来自对于空间权力的再分配。比如世界各地轰轰烈烈的“重新开垦街道”行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近10%的道路已经关闭了穿越性交通,而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已经开放了47英里的临时自行车道。纽约已经开始试行7英里长的“开放街道”以缓解公园拥挤,还有数十个城市也在尝试类似措施。
 
  无论从公共卫生还是公众心理角度,更环保,更自然,更开放,都是未来公共空间的趋势。即将在昆明翠峰生态公园开放的山海美术馆,就是这样一处令人期待的新公共空间。
  山海美术馆地处滇池水系北端,借山海石林之势,将建筑、山海、石林三者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其“山海”之名由来。设计师把石林完全保留下来,拆解地势地形带来的局限,将看似破败的林地逐点连接。建筑的各个空间随形就势散布,与石林共舞,形成多重关系的聚落。美术馆包容的气质,也让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在这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相互联结。
 
  7月4日,三联生活周刊将携手山海美术馆,在这片山海之间的公共空间,开启三联“人文城市奖”下设的“My City城市论坛”第一场,来讨论在长久的社交隔离之后,如何重回公共空间。
 
  我们邀请到王璜生、于坚、俞挺、姜宇辉、孙莉几位嘉宾,分别从艺术、文学、建筑、哲学、美术馆等角度,来阐释这一命题。
 
  我们想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公共空间在物理上如何被疫情重塑,还想要发问:以美术馆代表,艺术生产是否可以创造公共空间?对公众来说,艺术空间的公共性又意味着什么?

 
作者/贾冬婷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