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公平之处在于,付出总是有回报的。
但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之处在于,同样的付出未必会有同样的回报。
高考结束了,但是这届考生最难的人生考卷不是高考,而是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
不光是高考生。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不仅影响了国家命运,更会直接影响几代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
今天那些因为疫情和贸易战而失去工作和创业机会的人,并不仅仅是因为突发因素,而是他们至少三年前的规划就已经开始出问题了。那些不能正确估计形势的人,将在几年之后变得被动并承受更大的成长代价。
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的影响必将长期存在,但大多数年轻人和家庭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决策体系内,这可能会抵消年轻人几年的努力拼搏。因此我提出四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一:不要再以中美合作构建职业生涯的蓝图
去美国留学,然后在华尔街、硅谷谋个职位,再择机回国创业,这条电视剧上推崇的男主角高光路线结束了。
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是2010年以前,上面这条路径也是几十万中国留学生走出来的最佳人生道路。
但不要再想当然的以为这条路还是最优选择。
美国从几年前开始就极大限制中国留学生学习科技的签证道路,中国科学家也越来越没有机会接触到美国的顶尖技术。
如今特朗普政府连普通的科技人员交流也给卡死了。著名的中美富布莱特项目,曾经培养了许多精英人才,但如今差不多快成了一个两边公认的黑名单。
特朗普认为富布莱特项目已经无法达到美国培养亲美人才的目标,而中国也认为这个项目培养了太多的过度亲美势力,关键时候靠不住,不再愿意重用。
孔子学院的命运也差不多。它没有充分发挥中华文化传播的目标,只剩下语言培训的功能,前段时间索性改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而美国人也早就把孔子学院拉黑了。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向美国输送人才梯队,学成留学生反哺中国产业发展的合作路径已经被掐断了。里面的故事太多了,我暂不多讲。
如果去美国无法学到顶尖科技,无法在科技公司和学术界获得核心地位,那么中国学生赴美留学除了送钱拿个文凭之外,实际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当然去美国学西方经济文化不是不可以,但没有太大的不可替代性,回国之后的发展空间也不大。完全西方化的经济和金融人才在国内也不吃香了。
中美脱钩的实质是中国要真正的走自己的道路,不能再模仿美国模式。
那些凡事先看美国怎么做,美国做了我们才做,美国不做我们也不做的定势思维以后行不通了。
华为今天走的路就是中国人以后要走的路。华为搞光刻机不是照搬国外的产业链在中国重新复制一遍,那永远也追不上,而是从顶层重新设计,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定义技术理念和行业标准,打造一条新的技术路径和生态体系。
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发模式也是如此:在具有国际视野的明星科学家领导下,成千上万名本土人才从底层一点点原创,最终形成了高度自主化的技术体系。
今年的强基计划就是在为这一战略做准备,压缩文科招生指标,扩大理工科招生指标,从清华大学取消新闻学本科开始,各大高校都在进行全面调整。
那么中国学生未来的国际化道路怎么走?
其实英国、欧洲的很多大学实力也很强,许多领域也是世界顶尖,只是中国人太迷信常春藤,对他们了解太少。中英、中欧关系虽然有波折,但是不会发生实质性的风险,选择的机会很多。此外,美国的部分本科教育仍然是较开放的。
建议二:数字化升级将淘汰一大批“熟练工”
疫情之后有个趋势非常明显:在企业的用人结构上,对前端业务型人才的需求在明显下降,而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要求却更高了。
这是因为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业务前端和后端等功能都在向中间压缩,逐渐变成中台为核心的体系架构。这导致很多前后台的熟练工都在被各个技术功能模块所替代。
有些容易被替代的岗位就永远消失了。
有些还需要较多的人工干预,短期内很难直接替代,也正在被更优化的业务逻辑所逐渐蚕食。
很多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员工不会知道,他们的老板一直在试图让各个业务环节更加自动化和便宜。如果能够花几万块钱的费用买到自动化的服务,绝不会花同样的钱去雇人。
因为软件服务的费用是越来越低的,而人工成本只会越来越贵。
传统意义上的“熟练工”都会成为高危岗位,因为通常人工容易操作和适应的岗位,在数字化战略下都是被重点优化的环节。
怎么判断自己的岗位是不是“熟练工”?
有两条黄金标准:第一,日复一日做相同的事情,几乎没有太多变化和创新;第二,薪酬待遇一直上不去,略有鸡肋。
第一条说明你的工作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已经达到了人力发展的极限,很可能已经成为各大科技公司重点研发替换技术的环节。
第二条说明你的岗位含金量有限,可替代性高,因此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有限,是较容易被裁撤的岗位。
相反,什么样的岗位不会被替换?
那些需要不停地与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信息交互,不断进行自我优化的部门,因为其业务流程的复杂性,会相对比较安全。
实际上很多人的就业机会,在迈入高等院校的第一步可能就已经决定了。那么如何提前应对这个问题?
建议三:为了应对就业危机,至少要掌握2-3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学业规划这个概念中国人接受的比较晚。很多人还停留在是否出国读书的初级阶段。
良好的学业规划要跟职业规划紧密联系起来。这里有几个规律要牢记:
第一,任何行业热点的周期通常只维持3-5年。也就是说,如果你紧跟当前的热点选择专业方向,很可能毕业的时候就发现已经凉了。这是因为中国的政策周期和资本周期都比较短,过了周期就无人问津。
第二,单一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没有太多职业竞争力,你需要至少掌握2-3个差异较大领域的专业知识。过去只要在一个不错的学校读一个优势学科,基本上连带硕士读完之后,就业优势很明显。但是这些传统职业发展的坑早就填满了。
随着经济衰退和人才供给过剩,传统学科打造的传统人才越来越难以谋得好的职业机会。无论是计算机,还是金融、财务,未来都很难。
这几年会进入一个就业高度困难的周期,但之后会发生结构性变化。
新基建的人才需求预计会在3-5年之后集中出现,所以现在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都要以此为目标。
尽量在硕士阶段更换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例如如果本科读工科,硕士可以想办法读一个偏财经的专业,如果本科偏文科,硕士可以读一个编程、大数据的技术类专业。
我个人建议本科阶段如果有可能最好去读理工科,将来转的空间更大,而且早期的科学思维训练会让人未来的成长空间更广阔。
理工科和文科都会对人的成长产生短板,但是文科的短板要补起来难度似乎更大。
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我建议除了科班专业之外,还要从三个大的领域选择2个小类专业来作为补充:财经类、大数据类或计算机类。
本科为理工科专业,硕士为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建议四:不要以个人兴趣作为成长决策的依据
在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时候,我发现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
现如今勤奋而有野心的年轻人太多了,但是很多人远不能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
这是因为在重要决策的时候不理性,其中最大的陷阱就是“兴趣导向”。
兴趣导向是前些年快乐教育泛滥所导致的负面问题之一,很少有人愿意像我一样针锋相对的指出来。
年轻人以兴趣为导向,就好比股民相信自己买的股票一定会涨一样,往往伴随着对自身能力的过高预期。
人的兴趣和他的优势有时候是紧密相关的,但更多时候也是一种心理错觉。
我们对一个事物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厌恶另一种事物而产生的过激反应。
所以我们才需要持续接受教育,避免陷入到局部的错觉里。
而且兴趣往往使得我们失去了发展全面能力的机会。对于90%的人来说,除非你是在安全的体制内或者高度成熟稳定的特定行业,否则全面的能力发展要比专项人才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兴趣有时候也会成为一个人避重就轻、逃避困难的借口。他口头上说为了兴趣,其实是不愿去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这样的人即使有一些禀赋,也无法真正将兴趣转化成预定目标。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不同的阶段达到不同的目标,不断建立个人能力的护城河,3年一个小台阶,5年一个大台阶,从而规避40岁之后的失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