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阿朵在被情绪崩溃时说的:“因为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我有多努力,或者我有才华。”但安慰她的宁静却回答:“不会。观众又不瞎,他们都知道。”
在往常的综艺节目中,我们总是从被放大的搞笑片段中寻找消遣和娱乐。然而在最近频登热搜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我们仿佛通过这场把所有人的弱点都毫不留情地暴露出来的真人秀中,找到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共鸣。也许是因为,从“姐姐们”表现出的强大与脆弱的对比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经历风雨后的光芒,是一种需要不断积累才能获得的洒脱。
就像阿朵在被情绪崩溃时说的:“因为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我有多努力,或者我有才华。”但安慰她的宁静却回答:“不会。观众又不瞎,他们都知道。”
在《浪姐》中不管是宁静、阿朵还是其他“姐姐”,在这档娱乐节目推出前,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在节目中,她们看起来却仍保持着如少女般的活力。“姐姐们”在节目上的光彩,来自她们在幕后日复一日的积淀,而在这个全世界都放缓脚步的后疫情时代,默默地沉淀自己、积蓄力量,仿佛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态。
我们询问了身边的一些朋友,在这个不断变动的社会大环境中,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独立品牌设计师
冯刀刀
“有日复一日的积淀
才有快刀斩乱麻的潇洒”
我认识冯刀刀是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那个时候大家做自我介绍,英文名、昵称,风格不一,但只有她自称为“刀刀”。最初我并没有明白关于这个昵称的意涵,只是觉得这位同事敢以利刃作为昵称,听起来就很不好惹。
刀刀早上来公司不一定是最早的,但一定是从公司大门到工位耗时最短的,刚卷着一阵风踏入公司大门,很快就在工位上坐定,掀起键盘鼠标的噼啪乱响。就是这么雷厉风行的刀刀,突然有一天,也快刀斩乱麻地离开了公司,不久后便传来消息:她毅然走上了制作手工蜡烛的征程。由于父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刀刀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她也凭借多年的美术积淀,将水墨画的风格与手工蜡烛融汇一体,如同水墨画在手掌中再现。
之后的一段时间,刀刀在北京郊区租下了一间工作室,当一切开始走上正轨,疫情的突然到来,又将她带进了另一个寒冬,往常更新频繁的消息也仿佛也突然间哑然失声。然而当我带着担忧向她询问近况时,她却仍然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起了最近的新创作:一款以敦煌飞天壁画为灵感创作的蜡烛。
为蜡烛调色的刀刀
做蜡烛看似只是工艺的打磨,但其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挖掘,在刀刀看来,只是简单地呈现人尽皆知的“飞天”显然不够有趣,于是她便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大量搜集素材,寻找灵感,最终从莫高窟的壁画中,挑选了三兔飞天藻井图加以延展,飞天、飞和尚和飞童子环绕着中间的莲花飞行,和三只兔子形成一个旋转的整体,相映成趣,这一寻找的灵感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和制作蜡烛都难分伯仲。
刀刀在准备雕塑用的泥油
这样的资料积累,早已成为刀刀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疫情期间,她仍然会每个月为自己规定一个主题,搜集素材、阅读资料,比如明清家具、动物标本,内容方向涵盖广泛,找到的资料分门别类,这些日常的积累,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随时调取。而在这款蜡烛创作完成后的不久,就传来了她获奖的消息:2020年厦门文博IP应用一等奖。
当我又一次问起她昵称的意涵,她截来林志颖《戏梦》中的一段歌词:“他们说人生一场梦又何必太计较,青春正年少我应该大声笑,岁月如飞刀它刀刀催人老。”这份快刀斩乱麻一般的洒脱,也许正是来自于她曾一刀一刀地认真雕刻自己,有了足够漫长的积累,才能不去计较其余的事。
用她自己的话说:“只要不断积累,机会总会来的。”
高炳丰是我的大学同学,因为对电影的热爱,毕业后考到了电影学院的导演系。这对他来说本就是个不小的挑战,身边的同学多多少少有过电影的从业经验,其中也不乏拥有百度百科的电影界人物,而他却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拉片、写作、拍摄,默默地积累经历和作品。
然而,就在他刚刚毕业不久,疫情突然来袭。在受影响最大的几个行业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影业。影院暂停营业、拍摄计划推迟,用他自己的话说:“寒冬期入行,紧接着迎来停滞期”。即便自己这么说,平时话不太多的高炳丰,却一再告诉我们,他愿意继续做下去。为了维持生活和不让自己“手生”,他甚至去接拍了一些信息流广告片,这在他之前看来是非常掉价的行为。我们一起抱怨的时候,他会突然坚定地说:“坚持吧。”这简洁有力的三个字,仿佛涵盖了他在这段时间里,无数个为电影事业的一砖一瓦不断努力的日常。
虽然拍摄的机会减少,但是自我积累的时间反而变得更多了。每天的拉片计划被排得满满当当,在看了肯洛奇的《天使的一份》之后,他便饶有兴致地翻出导演的所有电影,一部一部地看,碰到喜欢的镜头还会反复琢磨,关键的录屏按照电影和导演,存放在文件夹里,等待着为自己的作品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学习和积累之余,磨练笔头的脚步也从未停下,写短片自己拍,写长片参加电影节创投,这两大计划也早已提上日程,这两项都是需要自己花费精力和资金的,他时常将最新写好的剧本发给朋友们寻求意见,我们偶尔略带疑虑地问,一定要拍吗?他还是会用他简洁又坚定的语言回答道:“对。”
也许对他来说,继续写、继续拍,就是他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最佳方式。
互联网公司员工
徐晓舟
“把这段多出来的时间
投身于自己”
“加班”、“996”,这是一份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给人的刻板印象,但是疫情期间公司的业务不可避免地走向下滑,原本忙碌的节奏忽然减速,曾经不可奢求的按时下班已经成为了日常,而原本很少和我们打发时间的徐晓舟,也突然闲了下来。
然而这份闲适仿佛并没有持续多久,徐晓舟前一天还在跟我们一起打游戏,第二天就开始以各种理由缺席,看书、做饭,或者干脆在家休息,花样百出,最终定格在健身。身材精瘦的徐晓舟,简直和健身这两个字格格不入,直到他连续一个星期将运动记录晒到群里,我们才相信,他是真的在健身。
疫情期间,徐晓舟会在家一边跑步一边看球
翻开他的朋友圈相册,仿佛记录了他的整个健身历程,其中跑步居多,3公里、5公里、10公里……第一次跑完半马,而最近又将半马成绩跑到了1小时52分,他也饶有兴致地跟我们说,等到一切恢复正常,他不仅要重新开始周末去踢最爱的足球,还要去报名马拉松比赛。
疫情前的周末踢球时光
也许与其他人不同,徐晓舟没有将那么多精力放在工作之上,从996的工作节奏中得以喘息的他,更愿意把这段多出来的时间用在强健身体上。
就像他曾略带调侃地说到: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变动的时代
我们都在蓄力应对”
疫情仿佛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机会,在生活的随机性面前,我们抛开对于明天的浮躁遐想,却发现不如去把握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向上生长。
刀刀仍然在日复一日地查阅资料、寻找灵感;高炳丰还在拍片、写本子,一步一步地向前;徐晓舟还在抓紧不可多得的闲暇锻炼身体。
无数个我们正如他们,
不管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
都在用每一个可以抓住的小时刻积累自己,
积蓄更大的力量。
??点击观看
伊利“滋养健康,蓄力向上”主题视频
在静水流深的后疫情时代,也许你就是视频中那个在早高峰拥挤地铁上努力学英语的上班族,也许你就是那个在深夜默默追梦的汉服UP主……但无论你在哪里,默默地做着怎样的努力,伊利始终会在你身边,为每一个蓄力生长的你提供营养支持,滋润每一个努力发光的你。毕竟一副健康的好身体才是我们能够不断朝着更好的自己前进的基石。
要知道,作家村上春树年至71岁,仍然笔耕不辍,这必然得益于他从33岁开始,就坚持着跑步的习惯,也得以保持着健康的身体。“今天不想跑, 所以才去跑, 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虽然如今很多人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敲代码、阅读、写作等脑力劳动之上,而任何脑力劳动都少不了体能的支持。
每一个默默蓄力的我们,都是“长距离跑者”。时代浪潮中,当我们不得不踏踏实实、日复一日地韬光养晦时,我们或许才能将注意力收回到当下。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许每天运动2小时是一个太过理想化的目标,但总能抽出一些时间,为自己补充一些营养,强健自己的体能,而伊利便是那份唾手可得的、助力每个人蓄力向上的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这看似微小的瞬间,伊利希望能让每个平凡人感受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份努力、发出的每一份微光都有伊利的陪伴和见证。
当今天疫情的影响逐渐消散,生活节奏恢复正常,我们或许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其实有一种力量没有因为任何原因而停滞,那便是这种蓄力向上的时代精神。就像《浪姐》中的“姐姐”们一样,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这是每个人“长距离跑者”都有的信念,也是伊利所拥有的信念,正是这份信念,成为了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最大力量。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豆瓣、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