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18岁少女顽皮一跳,跳上了头条新闻,肉眼可见的快乐,闪亮在年轻的脸上。
挤在角落的家长们,也如释重负地笑了,不容易,他们总算熬出了头。
你知道在中国将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要花多少钱?
这是一笔让人心惊的账。
据央视财经《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在一线城市,把孩子抚养到高中毕业,大约要花掉79万;在二线城市,需要将近66万;三线城市,这个数字是53万。
如果算到大学毕业,一线家长的总花费会飙升至97万。
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要花100万?
这个数字,挺让人吃惊。
而家长们“花钱不手软”的程度,更让人咋舌。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中:28%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可以“不计成本”;57%的家长依然认为教育投入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9%的家长相信“高投入才能高回报”;38%的家长认为可以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适度负债”。
“不计成本”,说不出的悲壮。
与高昂付出相对应的,是家长们的“卑微”。
问了身边几个家长,普遍觉得100万只能算“穷养”。
你没看错,他们拼尽全力,只想培养一个“平凡”的小孩。
“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的这句话,时刻悬在家长们的头顶。
在阶层固化日益加剧的情形下,普通家长应当如何把这笔高昂的教育资金,花在刀刃上?
换句话说,如果把养娃看成一个投资项目,你该如何最大程度提高ROI(投入产出比)?
把握一个原则,优先构建孩子的底层逻辑。
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科目虽然多,但追溯到本质,无非是考验孩子最底层的逻辑思维。
作文提纲,考察的是问题的分解能力;算术题,考察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归纳能力;英语语法,考察的是思维的逻辑性与延展性。
一旦拥有出色的思维能力,在全学科的表现都会更好,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用死记硬背,就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他们还往往拥有丰富的兴趣爱好,会骑马,会潜水,会画画……
思维能力从何而来?看看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怎么说。
乔布斯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
比尔盖茨说:学习编程可以锻炼你的思维,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创建一种我认为在各领域都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如果恰好你家有一个小学阶段的孩子,恰好他/她学的无比痛苦,想一想,是不是孩子最底层的思维能力没跟上。
编程,是上天给普通小孩的礼物,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说实话,会编程的孩子已经赢在未来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B站上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Vita君,才8岁,竟然已经是一名“编程老师”了,简直让围观的“叔叔阿姨”怀疑人生,“我8岁还在玩泥巴”,“别人的起点就是你到不了的终点”。
在B站讲课,对他来说也只是一件“好玩”的事,他只是讲自己理解的内容。所以他的课堂总是特别轻松,好懂又有趣。
玩着玩着,Vita君在B站的粉丝已经达到21.8万了。
这样的孩子,你会担心他成绩不好吗?光他的语言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就能秒杀大部分成年人了。
Vita君的优秀,源于爸爸极富远见的培养。爸爸在Vita君5岁半的时候,就开始让他接触图形化编程软件了。
有时候,孩子不够优秀,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
研究了近年的升学政策,我不禁再次佩服Vita爸爸的远见。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及中小学阶段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充实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019年3月,教育部在《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指出,今年将启动中小学信息素养测评,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每一年,政策都在强化编程教育。
截至目前,编程相关政策已经出现在北京、南京、浙江等超20个省市中。
编程成为中小学必修课,是大趋势。
全国多地的高考,也开始考编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