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新游记》课程已经陪伴了我们一整个夏天。在这几个月里,我们跟着著名心理学人叶壮一起,探索通过与儿童一起游戏,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网络素养能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16集课程的内容。
01
游戏真的是成长的敌人吗?
电子游戏是下一代人的交流平台。家长只有在了解它之后,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世界,引导他们健康游戏。
作为家长要知道,彻底的强制管理,既不现实也没有用。就算把眼前的孩子管的服服帖帖,也不可能永远都在家长身边。
所以,我们需要驯化技术。有研究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通过玩亲社会属性的电子游戏,更好地培养出利他、助人、共情等亲社会行为。结论就是:好游戏对好行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02
好好说话很重要!
先要解决亲子沟通的问题:真诚、耐心、不刻意的沟通才是亲子关系的前提。
那家长该怎么跟孩子好好沟通呢?
第一,不刻意。
家长需要找一个并不那么刻意的机会,比如接孩子放学的路程中、一起共进晚餐的时候,既能聊一聊,又不至于显得太刻意。
第二,真诚交流。
很多家长在这种沟通中,其实就是换了一张和善的面孔,却同样在强加自己的态度和要求给孩子,孩子怎么想并不重要,家长心里其实有了一个不容更改的方向了,那其本质依然只是单方面的宣贯。
第三,耐心等一等。
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沟通的场合总会发生,当一切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时候,双方也就会更加舒服地去沟通。
03
如何合理看待孩子在游戏中的自我表达?
游戏是一个进行自我表达、参与交互的新空间,如果利用得好,孩子便会敢于自我表达,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交流,而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交流、不知道该说什么。
孩子懂奥特曼,但是孩子未必懂火箭、懂平流层、懂第二宇宙速度……他怎么能跟你沟通航天工程师的问题呢?所以当家长试图影响孩子,想让孩子有一个自我定位的方向时,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接受度更高的选择。
04
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情绪管理?
游戏产品有着很强烈的情绪激活能力,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起到缓解压力、营造积极感受、训练应对紧张节奏能力等作用。
想要利用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需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选择恰当的游戏难度。
如果孩子年龄小,那就可以将游戏的难度调低一点;等孩子长大一点,难度更高的游戏便能让他提起对抗挑战的兴趣。
其二,因人而异,“投其所好”。
在游戏世界,不论是辗转腾挪躲子弹,还是动脑筋解密,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挑战就好。
其三,尊重孩子的“死磕精神”。
只有尊重孩子对待每一个挑战的态度,他们才能正确面对所有的挑战。
05
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的“技能”,生活中用得上吗?
引导得当,玩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有益影响!
人们通过游戏可以广泛开发四个有用的特质,主要有:
动力感——做事既麻利,又自信
强化的社交能力——就算是玩游戏,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投入感——使命必达,全力以赴
意义感——觉得自己有价值,做的事更有价值
这四个“超级影响力”能把人塑造为“被超级赋能又心存希望的个体”。
06
为什么“寓教”一定要“于乐”?
游戏如何提升孩子创造性、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试错空间”,游戏同时也能为教育赋予更多可能性。
游戏给创造力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土壤:心流。不管是下象棋还是玩电子游戏,“游戏”本身非常容易让玩家产生心流体验。心流状态就是一种让人高度投入,甚至忘却时间流逝的心理状态。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电子游戏会让多巴胺水平达到峰值并引发心流。这是需要孩子们足够专注并长时间思考才能获得的。对于许多孩子来说,电子游戏就是他们能体验到心流控制感的最好的“场所”。
07
一份写给家长的“游戏说明书”
游戏有很多种类,如益智休闲游戏、模拟游戏、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即时战略游戏、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等。
如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最大的魅力在于三点:
在有限时间和高压环境下,做出关键决策;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性。
只要家长们因势利导,依托以上三点,完全能让孩子更好地锻炼压力下的正确反应、对他人行为的预估与反馈能力、以及更强的自我认同。
08
如何帮孩子选择一款好游戏?
既然游戏可以促进孩子成长,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识别”好游戏?
有以下三条黄金原则:
1. 游戏具备新知性。
玩游戏能让人获得智识上的提升--不仅是在知识储备上,更是思想意识上。
2. 游戏带来审美体验。
游戏本身具备成为艺术的要素,其中自然包括在美感上的表现。好的游戏如同好的艺术品,能让人在审美层面有所收获。
3. 游戏带来纯粹的快乐。
所谓纯粹的快乐,就是一种非常基础的,让人感觉到愉悦的游戏体验。
三者占其二,就是一款值得尝试的好游戏了。
09
和孩子一起游戏:家长是“老师”还是“队友”?
家长应该在亲子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
是玩伴,不是老师。
因为孩子可能需要家长的指点,但绝不是“指指点点”。作为游戏玩家,孩子想要的是一个可以共同商量作战对策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想要扮好玩伴的角色,回归游戏最本真的样子,就要坚持游戏的初衷:孩子玩得开心,家长玩得也开心。
做到以上,自然会产生两个亲子共游的好处:
1. 亲子之间有更多的交集和谈资。
2. 游戏既是谈资,又是亲子交流的突破口。
好的父母,好的游戏,好的体验--怎么可能没有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健康的亲子关系,就成为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
10
如何借助游戏了解你家孩子是“何方神圣”?
好游戏就像是天兵天将,利用好就如同神助;家长则是师傅,带领徒弟一路克服难关;孩子就相当于徒弟,听着师傅的教诲,怀着赤诚之心一路向西。
不过几个徒弟性格迥异,为人处世也大不相同。同理,孩子的性格不同,对待游戏的态度、方式和管理能力也不同。
1. 悟空型--游戏是他反抗权威的竞技场
这类孩子普遍成熟、聪明,所以由始至终的信任,加上设身处地的感受,伴随着善意的提醒,才是悟空型孩子更加需要的。
2. 八戒型--游戏是他体会愉悦的游乐园
这类孩子爱玩,自控能力也相对欠缺,所以和他们沟通游戏管理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谈游戏,家长可以在沟通中帮助他找到自己在未来想要成为的人。
3. 沙僧型--游戏是他逃避挑战的安全屋
对于小“沙僧”来说,他们的家庭往往不是一个适合自我表达的安全环境,学校甚至也不是,所以游戏成为了最后的避风港。
11
手把手教学:如何帮孩子规划好游戏时间?
家长举办家庭会议,与孩子循序渐进的打造计划,共同制作一张“全家电子产品规划表”--
在执行一个星期之后,需要回过头来,看看哪个地方要调整,哪个地方要改进,然后就能进一步迭代。这样才能得到真正适合全家人使用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规划表。
12
孩子在游戏中的“朋友圈”,你了解吗?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社交生活,让孩子在游戏中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1. 不管是游戏中,还是到了社会里,谁也不能完全主宰他人的行为。
2. 家长与其把游戏中的社交风险看做绊脚石,不如把它当成磨刀石。
3. 不是好游戏里才能交到好朋友,也不是烂游戏里就都是烂人。
4. 即使是游戏里,也要懂得珍惜羽毛。
5. 要让孩子认识到,游戏中有四种高风险的场景,务必提高警惕。
6. 直接或者变相的关系绑架。
——不平等的交流
——线上线下的资源置换
——线上霸凌问题
13
帮孩子制定游戏计划,何时“出手”最管用?
游戏管理的两个出手原则:
原则一,游戏管理的第一步很重要。
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管理的首选契机是早也不行晚也不对--它应该发生在玩游戏的每一次当下,这样才能逐渐把管理要求变成习惯。
原则二,游戏不应该成为影响其他生活元素的原因。
作为家长,当然知道此时此刻玩游戏太久带来的潜在问题,但是孩子们不一定能够意识到。就算家长带着“游戏不该干扰其他生活元素”的原则去管理,可在孩子那里,他们可能很难理解这一点。
所以在管理孩子玩游戏之前,家长需要先让孩子真正明白管理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所有的得到都应该有着相应的付出。
14
孩子说要以打游戏为生,怎么办?
游戏是否可以成为职业?
不仅电竞领域,体育、艺术等特长领域也是类似。很多孩子虽然不擅长标准化的学习,但并非不擅长学习本身。如果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方向真的能够保持兴趣,他们就很愿意花时间做更深刻的研究,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训练。
很多曾经爱玩游戏的孩子,从游戏出发,多多少少影响了未来的兴趣与职业走向。音乐人、程序员、新媒体运营,还有一位因为玩历史战争题材的游戏爱上了世界史,后来成为了一名历史老师。
也许除了游戏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东西能让孩子产生投入的意愿,比如体育、艺术、表演、写作、辩论、工程和户外探险等。
这些领域和游戏的结合,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向。而选择了这样的方向后会发现,它也会给孩子的发展道路赋予更多的可能。
15
孩子老想着玩游戏,怎么办?
帮助孩子走出“游戏圈”的三个解决方案:
第一,大脑卡位。
需要帮助孩子安排高度投入、难度适宜、有建设性成果的活动来提前抢占大脑资源,这样才能解决孩子“即使没在玩游戏,也满脑子想游戏”的问题。
第二,向上思考。
让孩子真正了解一下游戏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怎么变成他所喜欢的那个样子--当他窥见了这里面的知识与套路,发现他沉醉的东西只是一个更加宏大的图景中的一小片拼图,他就比较容易抽身了。
第三, 不插电时光。
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作为一个大人,你可以很好地处理自己和电子屏幕的关系,或者很努力地去处理这种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本人才能把这件事作为一件需要去完成的事情来对待。
16
家长如何成为孩子合格的“游戏咨询顾问”?
孩子是玩游戏的专家,家长是自我管理的专家。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管理经验硬灌给孩子,但起码可以把它陈列出来,变成一种“自助式管理”。带着偏见去管理孩子玩游戏,非常容易让家长陷入管理中的“信任陷阱”。放下成见,是很多家长在管理孩子玩游戏前要做的第一步,也是要贯穿始终的一步。
家长要扮演的角色之于孩子,有点类似于管理咨询公司之于企业,只不过企业要好好经营,孩子要好好学习、好好游戏、好好成长。
主讲人/ 叶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