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假,有则跟农民和农业科学家有关的舆情,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0年9月28日上午,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玉米示范田内,专家们对“豫单9953”进行测产验收。
丰收的玉米地里,隆重地铺上了红地毯,一群喜气洋洋的农民,簇拥着几位白发苍苍的城里来的农业科学家,欢迎他们来田野考察,感谢他们为农业丰收做出的极大贡献。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争议,搬砖与吐沫星子乱飞,砸向这群河南农民,也砸向几位农业专家。
一些著名媒体人、“大V”等网络达人,对这个在玉米地走红地毯现象进行了批评,一开始,咖叔也感到诧异,觉得“玉米地里走红地毯”,有点过分,但仔细往深处一想,咖叔立刻释然了,不仅没有对“田地里走红地毯”现象进行批评,反而进行了极为热烈的赞美。我觉得应该感谢河南农民,为全社会带了个尊重科学家的好头。
因为,河南农民用这种看似夸张的方式,不仅表达了自己最朴实最真诚的感情,还为我们带了个好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咖叔虽然对“玉米地里走红地毯”现象不吝赞美,对网络批评进行了解释。但对当地和帮手对舆情的过分解读和回应方式,亦不以为然。
批评的帖文内容,大致是这样子的:教授,庄稼地里走红地毯,真爱干净,脚不沾土,还能叫农业专家?是在地里走秀还是调查农产品,这不是明摆的走秀红地毯都铺上了?
这些年,一些豪华场合,过分作秀,有些官员的和影视明星对于奢侈的追求,的确触目惊心,也是极易引发腐败的现象。
所以,“玉米地里走红地毯”的舆情一出现,一些媒体人和“大V”的批评,虽然在这件事上打错了靶子,但是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毕竟,老人家也告诫过我们,面对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一则小小的舆情,很普通的网络批评,本来是几句解释就能做出回应的事,但当地的过度反应表明,很多地方对舆情的回应方式,还有待提升。
面对批评,某些公众号的回应,让人大跌眼镜,什么“百般的嘲讽和恶毒的抹黑”,“阴暗龌龊”,“黑节奏”,“别有用心”,甚至连“敌对势力”这个让人心惊肉跳的词,都用上了。
中国老话说“有理不在言高”,在网络时代,一个公共事件的出现,既然进入了网络这个公共领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赞扬的,有批评的,本来就是个正常现象。作为事件的主办方,一定要对此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要做好事件的预判,面对批评,更要有容人的雅量。
如果听到几句不好听的话,立刻暴跳如雷,给对方扣上“别有用心”,“敌对势力”的帽子,一则显得自己小家子气,胸怀不够宽广。二则给人心虚的感觉,有理说理,暴跳如雷干嘛?不就是几句批评的话吗?何至于上纲上线到如此地步?三则,解释说明,引导舆论的水平,有待提高。
在公共舆情事件中, 说批评者“别有用心”,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这种“动机论”,在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由春秋曲笔生出的“诛心之论”,就是在批评对方之时,不针对对方的行为、语言谈问题,而是绕过行为、语言去指责对方此一行为、语言的目的和动机。这种重动机判断(其后紧跟的是价值判断、道德判断)的思维方式长期成为理性讨论的障碍。
回应热点舆情的正确姿势,应宜就事论事,若东拉西扯,以“动机论”、“抹黑论”给对方扣帽子,打棍子,则无益于热点事件的舆情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