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河这棵小苗,终能长成大树

admin2025年05月04日 00:14:27
阅读:
标签: 人大 选民 沈河区
分享:

有了这个平台,区人大办事人员便会根据代表们反映的情况,将其梳理、归纳,再上报到第三个微信平台。

  再过两天,1月18日,就是沈阳市沈河区人大搭建“三个平台”三周年的日子!
 
  三个平台,即
 
  ——人大代表与基层选民沟通平台,
 
  ——人大代表与区人大沟通平台,
 
  ——区人大与区职能部门沟通平台,
 
  三个平台搭建起来,基层选民有问题,便可通过人大代表反映上去寻求解决了!
 
  ——选民有问题,通过第一平台向代表反映。
 
  ——代表汇总问题,向区人大工作人员反映。
 
  ——区人大梳理问题,与职能部门沟通解决。
 
  请别小看这小小的三个平台,它解决了网络时代人大代表如何联系基层选民这样一个大问题!
 
  正因此,人们把它称为“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
 
  三个平台,三周岁了!
 
  前些日子,沈河区人大工作人员小高告诉我,希望我这个曾经采访报道过“三个平台”的媒体人,能够在平台三周年之际,为平台说几句祝福的话!
 
  我欣然应允,说了三句话:
 
  一、你们是平凡的。
 
  二、你们是伟大的。
 
  三、你们是神圣的。
 
  平凡——是因为,你们做的这些事情,往往是繁杂难办的,相当琐细的,非常平淡的,都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
 
  伟大——是因为,你们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是网络时代人大代表联系基层选民的一种有益尝试,其意义不可低估,其生命力未可限量。
 
  神圣——是因为,你们搭建“三个平台”的经验,推广起来并不容易,
 
  因为,它并未从上到下行文,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所以,一些地方人大虽然也觉得很重要、有意义,
 
  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啦,干脆,再等一等吧!
 
  于是,本应很快普及开来的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事情,并未如我们所想像那样顺利地在更多地方推开。
 
  亦正因此,你们三年来的可贵坚持,既平凡伟大,又那样神圣!
 
  你们是凭着自己心中理想的火苗,精心浇灌正在成长中的这棵小苗……
 
  三年,时间确实不短,但也不长,一棵小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我相信,我相信你们也相信!
 
  一年前,我采访沈河区后曾写下一组文章,我将它们置于我推荐文章“时评”类的首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再看一看:
 
  在沈阳沈河区,我看到了“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
 
  在沈阳沈河区,我看到了“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心里那种兴奋、喜悦和激动,一时难以言表!一些专家学者在调研后,郑重地把这种伟大实践称为“沈河模式”--题记
 
  知道“沈河模式”,说来有些偶然。
 
  前些日子,到沈阳参加“城市消费升级与产业调整论坛”。论坛结束,陪我参会的《沈阳日报》理论部主任詹德华问我,老詹,咱们沈河区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典型,事情虽然小,意义很重大,你愿意看看吗?
 
  当然愿意!我说,不过,此番行程太满,恐怕没时间了。你先说说,到底是什么典型吧?
 
  这个典型,有专家学者把它称为“沈河模式”。说起来操作非常简单,就是,区里每一位人大代表,都同自己的选民建一个微信群。
 
  可别小看这样一个一个小小的微信群,它就像一根一根纽带,将代表与选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网络时代如何实现基层民主这个大问题!
 
  一些外地同志到此参观学习后认为,“沈河模式”很可能成为“中国特色人大制度”的一个基层样本。
 
  中国特色人大制度的基层样本?这么厉害?仔细说说!
 
  近些年来,沈河区人大努力探索网络时代如何发扬基层民主这个全新课题。经过反复探索,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每个人大代表,都和他所在选区的选民们建一个微信群,代表是群主,选民来入群。
 
  有了这个微信平台,代表和选民,就可以随时随地无障碍沟通了。
 
  人们把这个微信群视为代表与选民联系的万能通行证。即使远隔万水千山,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无缝对接”。群众赞扬说,这下和代表沟通太方便了!连社区大爷大妈们都可以动动手指,就能把他们的诉求直接表达。
 
  我问小詹:要说建个微信群,其实并不难。问题是,一个选区,好几百甚至上千选民,人数那么多,怎么好沟通,岂不太庞杂了吗?
 
  小詹回答:是的,刚开始,区里也有这个顾虑,但是实践证明,建起微信群以后,真正入群的,并不会很多,差不多三四十人或者更多些吧。这些人,全是热心选民。
 
  既是热心选民,就会主动沟通。只要下面出现什么问题,哪里的路面太烂啦,哪里下水道堵塞了啦,哪里的供热有问题啦……选民们会立即通过微信群,反映到代表那里。代表得知情况后,便会及时向上反映,争取问题尽快解决。
 
  问:向上反映,怎么反映?是不是代表整理好意见,弄个材料,专程到区里某个部门去反映?
 
  答: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区里建立的第二个微信平台了。这个平台,是区人大代表们与区人大办事人员建的一个群。
 
  有了这个平台,区人大办事人员便会根据代表们反映的情况,将其梳理、归纳,再上报到第三个微信平台。
 
  问:还有第三个微信平台?
 
  答:是的,这也是为第一、第二平台配套服务的一个平台。它是由区人大与沈河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建立的一个微信群。这就是个具体办事,最终解决问题的群了。
 
  区人大反映上来的问题,大都经过初步调查核实,确实迫在眉睫。有关部门从群里接到信息后,必须当天确认,并认真答复。需要调查了解的,立即派人下来了解;能够解决问题的,尽快拿出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三个微信平台,任务各有侧重:
 
  第一微信平台:人大代表代言选民——选民各种意见,通过平台传递给代表。
 
  第二微信平台:人大常委联系代表——代表通过平台,向区人大常委报送。
 
  第三微信平台:政府部门联系人大——人大常委筛选后,交由有关部门解决。
 
  简单说来,就是,一平台收集,二平台转接,三平台办理。
 
  通过三个微信平台,形成了问题从发现、报送到解决的闭环。形成了民众诉求表达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特色的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机制。
 
  正因此,有专家学者在调研后,将《沈河模式》称为“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
 
  自从建立这个机制以后,全沈河区73万选民,便与区内300余名市、区人大代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走出了一条人大闭会期间代表履职常态化的新路子,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基层人大与选民沟通常态化的新路子。
 
  问:听你这么一说,确实非常不错,可不可以举几个具体例子?
 
  答:具体例子当然有!这样吧,我送你一本区里编辑出版的小册子《永不落幕的人代会》,里面既有各方面的资料,还有不少具体例子,你自己慢慢看吧!
 
  回到宾馆,我将这本由沈河区人大常委会编辑出版的小册子打开。
 
  封面装帧,朴素大方,背景是沈河区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前面几页,刊有区人大主任杨文凯@所有人的《为民工作平台寄语》,以及《为民工作平台架构图》。
 
  还有具体的《一平台工作方法》,以及区人大《关于建立代表与群众联系微工作平台的框架指导意见》。
 
  小册子里更多的,是人大代表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后,对话沟通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各种案例。
 
  全区认真负责、业绩突出的人大代表们,被群众评选为“满意代言人”,在小册子中亮相表彰。
 
  一些专家学者到沈河调研后,提出了充分肯定的意见。上为原省人大研究室主任宋泽华在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
 
  一些媒体关于《沈河模式》的新闻报道和情况反映。
 
  回北京后,我与沈河区人大专门负责三个微平台具体工作的高云建立了微信,她立即将我拉入几个微信群,让我亲身体验代表与选民们以及代表与区人大交流互动的真实情景。
 
  这是第一平台——泉园方家栏王桂荣代表与选民们沟通的微信群(目前有85人)
 
  这是第二平台——区人大与代表们沟通的微信群(这是人数最多的群,目前有316人)。
 
  每天打开手机,我便能从各个群里感受到大家积极参与、交流沟通的热闹场景,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你也不由自主地想投身其中!
 
  从小高发回的材料中得知,截止2019年12月29日,区人大共收到代表意见建议6214件,马上办了5132件,形成建议件1082件,形成市建议件292件,形成省建议件5件。
 
  收到6000多件,办了5000多件——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说明,沈河区这三个微信平台发挥了多么大的沟通联系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啊!
 
  收到6000多件,办了5000多件——沉甸甸的数字后面,是基层人民代表、人大工作人员和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作!
 
  收到6000多件,办了5000多件——称《沈河模式》为“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应该是实至名归吧?
 
  我还请小高发来区人大杨文凯主任参加有关活动的照片。下面是去年盛夏,年近六旬的杨主任连续半个多月,在第一线参与解决问题的照片。
 
  为了更深入了解《沈河模式》出台的前前后后,我对亲自策划并参与这项“伟大实践”的杨文凯主任进行专访,请他回答若干问题。
 
  杨文凯主任答问录
 
  问:杨主任,沈河区人大为什么要建这么三个微信平台?初始动因是什么?
 
  答:主要动因,就是想干事儿!想干有理性、有深度的事儿,想干让自己、让别人都感觉有意义的事儿!我到人大时,已经55岁了,相当于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没必要高调,更没必要作秀,我就想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一篇“让人民说了算”的文章,去探索一个有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舍此,没有其他想法。
 
  问:一开始就想到要做三个平台吗?还是因为有了第一个平台,后面两个平台是为第一个平台服务的?
 
  答:尽管我们的三个微信平台是同时推出的,但您说的这种关系,的确也是存在的。从三个平台建立到现在,我也一直和大家讲,我们的第一平台是始发站,是动力源,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没有第一个平台,我们第二和第三个平台存在将毫无意义。因为它是核心呐!就像我们人大工作一样,如果不能让人民当家做主,不能架起为民履职的桥梁,不能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那我们人大制度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问:在建平台过程中,碰到最大的阻力或者困难是什么?
 
  答:说实在话,谈到阻力和困难,可能最大的不在工作本身,而在人心。我们建设三个平台,注定要将人大工作推向一线,引向具体,带向含有创新创业味道的实践!如果你要问老百姓,人大是啥?他们的答案通常是“二线,养老机构……”所以我非常担心,担心各个方面思想上能不能接受,工作上能不能适应,特别是在我们打破了一片宁静之后,大家能不能在心理上跨过这道坎儿?同时,联系到基层人大队伍的年龄结构,广大代表非职业化的职务特点,以及我们在联系群众方面的现实状况以及百姓的认同度等,这些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工作阻力和困难。
 
  问: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答:一句话: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比如说,为了培养代表的为民情怀,我们围绕第一平台挨个街道面对面地和代表们唠嗑,唠一平台的重要性,唠一平台应该如何运行……就是希望代表们把根真真正正地扎在人民当中。时至今日,代表们的为民意识和政治情怀逐渐树立起来了,我们的目的也就实现了,困难阻力也就随之消散。总而言之,用实际行动,用真心去换真情;用实打实的问题解决,回应民心。
 
  问:平台建立以后,你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有三点:第一个变化,是在我们人大,终于能找到那种在一线工作的感觉。在这里你能看到整天忙碌的身影和夜晚加班的灯光。这在过去是难得一见的。第二个变化,是在人大代表的心中,终于装进了“人民”这两个字,我当代表为人民,变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实在。这个是让我感到最欣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第三个变化,是来自我们的老百姓。老百姓从不知道人大是干啥的,不知道代表是干啥的,到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变化!老百姓都明白,有事儿找人大、找代表“好使”。代表真正成了人民的代表!
 
  问:你亲自参与解决的哪个问题让你印象特别深刻?能讲讲具体情况吗?
 
  答:这两年,我亲自参与解决的问题确实不少,但印象特别深刻的,不是那些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也不是那些解决后效果最好的,而是那些看着很容易解决,最终却解决不好的。比如,去年小区发生了虫害问题。老百姓通过代表将问题反映上来,我们迅速启动平台运转,但起初是问题不知道交谁去办?之后是,问题有人管了,钱由谁出?最后是,这些都行了,还需要一个月时间,通过招投标找专业队伍才能干……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刚开始有些不理解,因而抱怨说,就这么简单一个问题,为什么就解决不了?为什么要拖这么长时间?这不是不作为是什么?这一个个为什么,让我们非常纠结、也非常难堪。我想,过去,我们人大的工作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拖去拖来,才一点点失去百姓的信任。
 
  问:在第三个平台,如果区有关部门消极应付甚至拖着不办,你们怎么办呢?
 
  答:我反反复复向区里相关部门的同志强调:“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待百姓提出的问题上,能力问题可以全包容,但态度问题零容忍!”对于“拖着不办”,我们采取的办法很多,首先明确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态度、一个是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即要求政府在问题处置上“不说不、不许推、不许拖、不要假”;基本方法即要求政府对代表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凡是可以马上办的要即交即办;凡是需要“钉钉子”的,要上升为建议去推进。我们在建立问题处置机制的基础上,还通过譬如常规督办--代表督办小组反复到现场跟进、调研,与政府合力,对问题“死磕到底”。不夸张的说,对于顽疾问题,我们有着蜜獾(锁定目标绝不放过)的精神。当然,我们还有函询、面对面、会询等形式,跟踪督办,直至问题彻底解决。因为我们知道,老百姓的问题拖着不办,就是对人民的态度不端正。而问题解决不了,终将导致我们三个平台就此衰落甚至夭折。
 
  问:《沈河模式》确实是基层民意诉求表达的好机制,有哪些地区和单位来这里学习取经吗?
 
  答:具体来学习取经的,一开始就有,数目没有统计过。但在2019年下半年,沈河的工作被各方面关注因而前来学习的,可以说络绎不绝,而且都是慕名而来。南到广西上思县人大常委会,东到青岛市市南区人大常委会,尤其省内来专题学习的,那就不止一两次了!值得说明的是,大连老边区人大的到来,源于他们区委书记宋泽华的大力推荐。(宋泽华之前是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政研室主任,对我们的沈河模式非常认同)。抚顺县的两次专题学习,源于现任抚顺县委书记宋一甲(原沈河区委副书记)他的大力推荐。
 
  问:你认为《沈河模式》在当前有何现实意义?有可能在全国县域人大推广吗?
 
  答:我认为,我们的方法,也就是大家说的《沈河模式》,当前可能有这么几个贡献,一是对完善人大制度上做了贡献;二是在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和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做了贡献;三是在拓宽人大民主主渠道方面做了贡献。可以说,它最现实的意义,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百姓的问题,在赢得民心方面的现实意义,不可小觑。正因此,平台运行至今,来沈河学习的非常多,一段时间,几乎每周都有。大家来了之后都有“打鸡血”的感觉,都觉得确实非常好,回去应该推广。
 
  问:如果其他地方要学习沈河经验,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我认为,学习沈河经验,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要高度重视同向推进工作。坚持在区委领导之下,同心同向同行,共筑一个“同心圆”。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要高度重视解决问题。对于百姓反映的问题,一定要用尽心力去解决,如果能实现80%的解决率,就意味着你已经获得很大成功,否则,这个平台就没有动力、没有活力。第三个要注意的,就是要高度重视靠前站位。一事当前,永远都不要说“那是政府的事儿,那不是人大应该干的事情”。我觉得所有的工作,只要是与百姓息息相关,那就是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从各自的角度,切实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问:你们这三个平台,还会有哪些改进?
 
  答:三个平台,目前主要还是巩固,要改进的地方暂时没有,但往纵深推进,的确是永恒的课题。比如说,我们联系百姓的局面打开了,但还需要深度和广度;我们解决问题的机制建立起来了,但还需要高效、有效;我们为民的情怀树立起来了,但还希望可以形成鱼水之情、血肉联系。总之,我坚信,只要沿着既定的方向走下去,我们一定会成功。
 
  问:你认为《沈河模式》的前景怎么样?
 
  答:我认为,在本届人大任期内,这个模式的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但我曾经在前面提到过,我们的困难和阻力主要是人的因素。如果说可以像四中全会那样,把很多工作都能从制度化的角度确定下来,而不是依靠某些人为因素去推动的话,我们的平台就会越走越好,越走越扎实。反之,如果光靠人为去推进,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化路子的话,可能会随着人员的更迭,很多工作很难说会不会中断。
 
  后记:采写《沈河模式》,我的心情,颇不平静。说实话,这样的典型,倘若我还在职,还当总编,一定会带一个记者组,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到沈河调研、采访,写出一组有意思、接地气、过得硬也有普遍意义的报道来!但是,毕竟,老詹老矣,已逾古稀,且又不在职,手里没阵地,那就力所能及地发挥发挥俺这《码字工匠老詹》自媒体的作用吧!过去,我曾多次出国,参观和了解过发达国家一些议员们平时参政议政和联系本区选民的情况。我当时想,咱们中国,与发达国家国情不同,未可削足适履,照搬照学,但是,在议员密切联系选民、切实维护选民利益这一点上,应该是有可供借鉴的地方的。当我得知沈河区以三个微信平台方式,搭建人民代表与选民日常沟通联系的平台时,我是非常惊喜也是相当兴奋的!这不就是网络时代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有益尝试吗?这不也可以使我们的代表与选民建立起密切联系,不也可以让代表对于本区选民有一种责任、一种敬畏和一种情怀,从而真正地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吗?正因此,我以为,《沈河模式》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尤其在网络时代,在当下中国!亦因此,我不遗余力,撰写文章。我希望,文章会引起读者重视,不单单是下面重视,也应该是上面重视。因为,这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活力接地气的基层民主形式,理应在更大范围得到提倡和推广。


 
  (原载2020年1月10日《码字工匠老詹》)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