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无法熄灭的渴望,那便是回归自然本源。只有在自然当中,人才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一书中,两位瑞典作者引述 19 世纪瑞典旅游俱乐部年鉴中的这段话,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新冠疫情已持续超过一年的当下,这种对自然“无法熄灭的渴望”,以户外运动的形式回归人们心中。据美国公关公司 CGPR 去年发布的报告,20%的美国消费者选择在疫情后把更多时间花在户外。而在国内,2020 年也被称为“野餐元年”。
不过,想要舒适地走入自然,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崇拜与期待驯服
1760 年,法国科学家德·索修尔(Horace Bénédict de Saussure)着迷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植物和地质研究,为了登上勃朗峰,他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霞慕尼(Chamonix)镇公开悬赏:只要谁能找到登顶勃朗峰的路径,就可获得两个几尼的酬劳。
然而直到 26 年后的 1786 年 6 月,索修尔的悬赏才得到回应。霞慕尼镇一名 26 岁的水晶石猎人包曼( Jacques Balmat)在桥边休息时,偶然听说这笔赏金,毕竟在当年,两个几尼相当于镇上普通导游 12 天的薪水。为了赏金,包曼决定一试。
于是,包曼背上一些面包和用来暖身的白兰地出发了,但很快遇上坏天气,他只能躲在岩石下过夜,用背包作枕头,雪靴垫背,整晚靠不断跺脚和拍打双手来取暖。然而,衣服和用来护脸的手帕都冻硬了,朝阳边的迷雾还迟迟不散。
就这样,登顶的尝试被迫推迟。直到8月7日,天气转好,包曼才做足准备,和帕卡尔医生带上登山棍、食物和其它仪器再次出发。8 月 8 日傍晚,顶峰终于出现在眼前。
登顶归来的两人并没有见到热烈庆祝的人群。相反,帕卡尔立刻倒床不起,短暂失明且晒伤严重。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正是包曼和帕卡尔的故事,正式拉开了现代户外运动的序幕。
从 18 世纪末到二战后的半个世纪里,攀岩和野营的人群从贵族和科学家逐渐扩展到中产阶级之中,户外运动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早期的旅游指南,充斥着雄伟的山脉、裸露的峡谷以及奔腾的激流。《美好生活》一书指出,新中产阶级对攀登险峰和跋涉荒野的新兴趣,其实是为了表示自己能够控制“内在于他的和外在于他的自然世界”。
面对那些等待被征服险峰和荒野,人们当然不希望再次经历包曼在雪地那晚的遭遇,或像帕卡尔那样受晒伤折磨。对于穿着的要求聚焦在最基本的功能上——防水、透气、防风。
然而,单单防水这一项,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起初的防水面料,是通过调整衣服的纤维密度来达到防水效果。其中,纯棉面料最常见--干燥时,经纬纱线间的间隙较大,能够保证汗水的顺畅蒸发;雨水淋后,棉纱膨胀,间隙缩减,防止雨水渗透。这类面料的代表,是由英国科学家团队研发的文泰尔(Ventile)。
再其次是混合面料,将棉纱与尼龙或者聚酯纤维按照不同比例织在一起。典型例子包括 1965 年由美国野外用品公司Sierra Designs 开发的60/40(60%棉和40%的尼龙混合),以及瑞典户外品牌北极狐(Fj?llr?ven)于1969年开发的G-1000(65%的聚酯纤维和35%的棉纱混纺)。
另一种也很常见的早期面料,则是油蜡布,将棉织物浸油、浸蜡后再缝制。英国三大风衣品牌博柏利(Burberry)、雅格狮丹(Aquascutum)和巴伯尔(Barbour)就常使用这种面料。
不过,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无法同时保证防水和透气。比如,60/40虽然既耐磨又透气,但必须要在外表涂蜡才能防水。而油蜡布每隔一两年就得重新上蜡,才能保持良好的防风防水功能;穿在身上,不仅感觉沉甸甸的,还散发着一股油蜡特有的臭味。
这个问题在 GORE-TEX 面料诞生后得到了突破。1958年,来自美国爱达荷州的化学工程师Wilbert L. Gore离开杜邦公司,研究PTFE(聚四氟乙烯)的多种应用。聚四氟乙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特氟龙”,你在买不粘锅时可能经常听到这个名字。
当然,它作为抗腐蚀性材料,也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医学领域。1969年 10 月,他的儿子Bob Gore在自家地下室中,发现快速拉伸PTFE能形成具有防水功能的网状结构薄膜。他将这种微孔薄膜材料命名为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
这种薄膜每平方厘米上有14亿个微孔,比水滴小 20,000倍,但比水蒸汽分子大700倍,因此在不透水的同时却能透气,压合在尼龙材料里,就可以作为户外服装面料。
比起市面上已有的面料,它终于突破了防水与透气不能兼容的矛盾,并于 1975 年接到了来自美国户外品牌 Early Winters的第一笔商业订单,将这种面料应用于雨衣。
有了这样的面料,早期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们终于能够更轻便地走入自然。
好奇与加速探索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享受到这些早期的面料创新所带来的好处。毕竟,时至今日,传统户外运动的费用依然昂贵不已。比如,想要登顶珠峰,你至少需要准备 30 万元人民币。
受消费门槛的限制,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就是GORE-TEX面料诞生的十多年后,户外运动才逐渐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认知。这也是因为,户外运动自身逐渐变得室内化、都市化和休闲化。
“户外运动绝对不是两个人站在山顶这样的单一形象,它可以是在公园中散散步,或者进行两英里的徒步。”美国户外品牌迈乐(Merrell)品牌总裁Sue Rechner说。他们曾推出主题为“One Trail”的广告,采用摄影师在美国各州户外沿途拍摄下的人物照片,展现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多元性。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对自然的探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层面的理想--虽然你可能不会去攀登珠峰或K2,但仍然抱有这种渴望,并希望通过衣着展现出来。
这几年各类小众运动在国内兴起,就拿越野跑举例,曾经在世界跑者心中殿堂级别的赛事UTMB,开始与中国赛事公司合作。2018年,在云南边陲小城腾冲举办了亚洲首个被UTMB官方支持的赛事。当年这场比赛,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815名中外选手。
然而仅两年后,赛事规模就扩展到5000人。越野跑在腾冲的落地也成为这一运动在全国发展的缩影。2015年,中国大陆尚不足 30 场越野赛,而到了 2018 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 250 场。
像越野跑这样的新兴户外运动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样。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类似,中国户外运动市场也变得更为多元,产品创新的应用场景更为细分。
“最开始,大家对于户外的理解,大多就是徒步、攀岩,选择也比较单一,而对装备的需求,一般就是防风防水。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路跑、马拉松等运动兴起,参与者的范围变大。之后,受国外影响,高山滑雪、Glamping(豪华露营)这类小众项目也进来了。冬奥会申奥成功后,冰雪项目类又得到推广。”
戈尔纺织品部大中华区市场总监朱隽说道,“随着中国户外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于舒适要求的升级,GORE-TEX品牌关注使用运动场景变化,以Fitness for use(环境适用性)为品牌理念的优势也充分体现出来。在不同场景从事不同的运动,所需要的产品是不一样的。戈尔一直在不断的扩展和迭代产品科技,就是为了给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具备持久保护和舒适性的产品”。
以鞋品为例,80年代GORE-TEX鞋品是采用袜套的方式,在鞋面材料及里衬中间,加入GORE-TEX袜套,从而实防水功能, 这个科技普遍应用在户外徒步,登山等户外鞋中。伴随着人们对于舒适要求的提升,戈尔发现消费者不仅会在户外登山时需要防水功能,在日常的城市生活中,防水、透气等曾经不被重视的需求,也开始得到消费者关注。
于是,GORE-TEX产品专家研究出360°透气防水的鞋品结构,突破传统鞋底无法透气的难题。并且,为配合不同应用场景下鞋品的穿着需求,在结构上提供了多种选择。一种是在鞋帮两侧增加孔洞,与ECCO合作的鞋款使用的就是这种技术;一种是通过鞋底部开槽留出空间;还有一种是在袜套与鞋底中加入透气夹层,依靠夹层实现鞋底透气。这三种科技结构都于 2013 年推出,被统称为 GORE-TEX SURROUND? 科技。
而如今,为了满足跑步爱好者的需求,戈尔开发出GORE-TEX INVISIBLE FIT科技,将防水透气的GORE-TEX薄膜直接压合在鞋面材料成为鞋面的一部分,减少接缝、皱褶带来的磨蹭不适,有效减轻鞋子重量,并提升透气度。
“不管是面料结构还是工艺上的革新,都是随着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运动行为的变化来进行的。”朱隽说。
而且所有的创新,仍然是围绕舒适度展开的--但“何为舒适”的标准,并没有改变,只是依不同场景会有不同展现形式。“舒适其实仍然是一个热平衡的概念,也就是人产生的热能和流失的热能,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舒适一定是在某个场景中,人的具体感受。”戈尔纺织品事业部大中华区销售总监王浩力补充道。
客户们经常问王浩力,哪块面料最好?但他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首先要解决的,是面料用在哪里?给谁用?从来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这个场景的。”
共处与追求平衡
美国自然摄影师、户外运动爱好者欧阳凯(Kyle Obermann)独自站在四川贡嘎环线海拔4800米的崎岖路段上。这是2019年9月19日,两天后就是世界清洁日。2 年前,欧阳凯第二次行走这条中国最热门的高海拔徒步路线,发现几乎每个营地的花海都快变成“垃圾海”。2 年后的这个秋天,他决定花 10 小时 29 分钟重走贡嘎,不仅发起对个人身体素质的挑战,还要沿途捡拾人们乱丢的垃圾,“用自己的方式让大家看看贡嘎环线有多么美”。这个故事迅速引起关注,在其个人微博上获得了近 20 万的点击量。
欧阳凯的故事向人们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越野运动和户外运动爱好者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并为这片承载着他们爱好的自然空间做出贡献。这种跑步拾荒运动其实起源于瑞典的Plogging,近些年在中国户外群体中也越来越流行。2018年8月成立的中国最大的环保越野跑组织之一--北京奥易(Craft Plogging)目前已经在8个地区组织了35场Plogging活动。
与户外运动的环保趋势相对应,户外服饰领域的可持续行动也很早就开始了。2011 年“黑色星期五”购物节,户外运动品牌 Patagonia就曾在《纽约时报》打出广告“不要购买这件夹克”,号召消费者,穿回旧衣服,减少不必要的垃圾。
“我们的技术一直在升级迭代,而目前最先被淘汰的,就是不环保的。”王浩力介绍说,戈尔公司三十多年前就已提出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目标,目前在面料环保上主要关注三个领域--纺前染色、回收纱和去除氟化物。这也是服装行业在环保技术上进展较快、应用较广的三个领域。
纺前染色技术于1989年由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的E.Schollmeyer发明,是借助二氧化碳把染料溶解送到纤维孔隙,不需要清洗、烘干等操作过程,未利用的染料亦可回收。“当然,纺前染色技术在GORE-TEX产品上的应用还处于不断发展与优化阶段,要攻克纺前染色的环保类产品,需要与上下游配合,确保防水透气能性能不会受到影响。”朱隽说。
回收纱则算是目前运动服饰行业最常见的环保材料之一,始祖鸟、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均有应用。它的原料是再生聚酯,也就是回收过来的旧塑料、塑料垃圾,比原生聚酯要贵 10-20% 左右。阿迪达斯全球品牌负责人 Eric Lidtke曾表示,价差是集团花费6年时间才转而采用再生聚酯的原因。
王浩力也告诉我们:“挑战主要在价格上。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去做环保,有些人不愿意去做?因为环保意味着你可能要有额外的投入,以及生产工艺等各方面还会面临一些挑战。而从销售的角度来看,我们引进理念后,是通过影响我们的合作伙伴,再去影响到消费者。”
2018年秋冬,戈尔推出了一系列应用不含氟的防泼水剂的GORE-TEX产品。朱隽表示,尽管防泼水产品已经很成熟,但重新改变产品原料,依然需要做大量新功课。“因为不含氟的防泼水剂可能会对功能性产生一些影响,我们要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在她看来,未来环保面料领域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就是如何让面料在保持原有功能的情况下,做到完全环保。
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写道:“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2020 年的新冠疫情让这种对平衡的认识从户外运动行业扩展至更多人,并转化为行动:以瑞典女孩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为代表的“Greta一代”,正在成为更具环保意识的消费者;包括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内的一些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则将目光投向能源技术初创企业。
······
回头看,人们在户外穿着上已经从追求基本的防水功能,到探索不同场景下舒适的定义,演进到如今对可持续性的追求。人们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从驯服、探索演化到追求平衡。
而这一切,距离 1969 年的那个十月,已过去半个多世纪。
去年9月20日,时年83岁的Bob Gore去世。人们再次翻出他重现自己52年前如何在地下室里攻克防水材料不透气问题的视频。
“这是一个加热中的烤箱,这些聚合物被加热到了300度左右的高温,当时我整个人都发快疯了,因为一切似乎越来越不对劲。所以我有点自暴自弃,决定给这个聚合物来一个猛力的、快速的拉伸。”他在视频尾端张开双臂,一条柔软的白色聚合物被拉成纤细的长条。他蓝色的眼睛看向镜头,露出微笑。
那个瞬间改变了一切。
文献参考:
[1] Hansen, P. H. . (2013)。 The Summits of Modern 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图片来自戈尔、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