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行家接单剧减,中国首个知识付费产品成为过去式?

admin2025年05月01日 12:31:35
阅读:
标签:
分享:

好像突然大家都不谈在行了,在行成为过去式了吗?

  “我们这个400多人的行家群里,很多行家已经一个月1单都没有接到,而去年7、8月基本每天都有单。”在行行家、声音教练殷冠鹏对刺猬公社说,他从2015年8月加入在行,目前已见过291位用户,是北京见过用户数非常靠前的行家。
 
  一名不算活跃的在行行家也说,此前大约1个月能接到一两单,但从去年11月到现在,他只接到了一单,“好像突然大家都不谈在行了,在行成了过去式吗?”
 
  从一款令人惊艳的知识付费产品,到现在遇到瓶颈期,在行可能需要升级或突破的地方还很多。
 
  一度引发热潮的知识付费首例
 
  诞生于2015年3月的在行,以“知识技能共享平台”身份出现于公众视野。上线后,在行迅速引爆了知识付费这一概念。
 
  极光大数据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主流知识付费类App始于2015年,目前共有11款。2015年一共上线了两款知识付费类App,第一款就是果壳出品的在行,另一款是得到。
 
  而后一年,知识付费迎来了春天。2016年先后上线了7款知识付费App和相关产品,包括 “千聊”、 “值乎1.0”、 “赤兔2.0”以及在行内部孵化的在线问答产品“分答”等。知识付费风口在有价值信息稀缺、消费升级以及用户的付费意识逐渐提高的时代背景下涌现。
  与这些知识付费音频相比,在行最大的不同是提供了线下见面的场景。
 
  据界面报道,姬十三及其团队在确定交易形式时,通过反复地做实验、假设、去除不可能的情况,最终还是确定为线下见面。他认为,面谈较之打电话,更为轻松且要求更低。
 
  曾实习于在行的员工张心仪对刺猬公社说,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在行线下形式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很多事儿不见面说不清楚,比如健身姿势矫正,或者技能培训。
 
  其次,即使很多一对一的咨询,比如改简历、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等等,见面效果会更好。学员也能知道行家在这一段时间里完全专注于他,并且两人都有即时反馈。
 
  在行上线之初,曾一度引发朋友圈刷屏热潮,好奇围观者多,参与者也多。殷冠鹏说:“去年八月的时候单特别多,每个月二三十单,基本每天都有。”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家对刺猬公社说,刚开始的时候对在行特别好奇,觉得确实是个有想象力的产品:一方面能够结识很多行家,另一方面,有专业问题,也可以随时找到解答。
 
  他不仅回答问题,也是其他行家的用户。“我很感谢在行,我在上面认识了很多人,有些还成为了好朋友。但现在我也不怎么用在行约人了,也基本没人约我了,可能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
 
  多位在行行家告诉刺猬公社,他们现在已基本无单可接了。
 
  刺猬公社向在行求证,在行市场部员工唐小彤称:“目前在行的用户和行家都在如预期增长。”不过,她拒绝提供相关数据。
 
  从在行所开城市数来看,目前只有9个城市。在行刚上线时就有4个城市,目前来看增长速度并不快。
 
  行家不“在行”的质疑,与堪忧的复购率
 
  要想成为在行的行家,只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并由后台通过即可。
  申请材料并不复杂。基本信息部分,需要提供真实姓名、任职机构、头衔/职位、工作年限、手机号、邮箱、常驻城市以及在常驻城市经常活动的区域,也可以提交身份证明人和名片,但不是必选项。并不要求提供身份证信息。
 
  个人介绍部分,必须要填的是,从业期间做过的项目或工作内容,在职业或兴趣方面的成功经历分享等。
 
  话题部分,申请者要填写的是,话题相关的行业现状或趋势,学员容易遭遇的困扰,行业中容易陷入的误区,能为学员提供的帮助,以及在该领域中的资历或成就等。
 
  申请页面显示,提交申请之后,在行会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反馈。
 
  这样的遴选机制并不能保证行家真正“在行”。一些用户向刺猬公社反映,“行家有些还行,有些就很水”。
 
  在行的用户李鸣(应要求化名)说,他曾约见过几次在行行家,“满意和不满意的一半一半吧,有次我着急请教一个劳动人事纠纷的行家,她理论谈得挺好的,就是没法很有针对性地帮我出问题解决方案,还不如我上百度搜。”
 
  让他反感的是,他请教的一些行家,明明比较水,还要求他给满分好评,“有次我请教一个行家,话题是创业项目怎么获得天使投资,但行家基本没给出有价值的建议,结束了还当面提出要求,让给100分,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只好评价了一句‘很赞’。”
 
  有些行家也觉得委屈,认为是用户有时候期待值不合理。
 
  “我是做新媒体的,有人完全是小白,也想弄出个大号来挣钱,问我怎么让用户从0涨到10万。我认真告诉他各种办法,包括内容怎么做,活动怎么做。他说这些他都听说过,以为花钱请教就会有绝招,能很涨10万粉,然后当面让我退钱。真有那种独家秘笈,我还来在行当行家?”一个行家哭笑不得。
 
  一些用户和行家反应,有了一次线下约见后,“去在行”的趋势很普遍,复购率堪忧。
 
  李铭说,他跟聊得来的行家,往往会加微信,有些还能成为朋友,下次问问题直接发红包,就不需要在行了。
 
  一名在行行家也告诉刺猬公社:“有可能我聊到一个老乡,或是校友,双方谈得很好,成为朋友了,再去下单请教就太见外了。”
 
  也有一些会自行交易。殷冠鹏说,他和一些有长期训练需求的学员达成协议,给一个打包价格。
 
  还有这样的情况:用户和行家虽然达成了请教意向,有些还付了款,但却没有达成约见。
 
  刺猬公社从一位在行行家了解到,有用户在2015年9月就约了他,也付了款,但因为双方时间总协调不过来,就放下了,结果一放就放了近两年,钱还沉淀在账户上。
 
  也有行家反映,因为话题比较集中,见得用户多了以后,重复太多觉得无聊,不想当行家了。“毕竟不是靠当行家挣钱,只是一个调剂。说烦了,也就不想见了。”
 
  “其实,这种线下一对一见面的模式比较没有效率,运营其实也挺难做。”殷冠鹏认为。
 
  张心仪的看法与其有些类似:“在行在知识变现方面,做得挺好的,但线下咨询这个方式也许不太适合现在的互联网用户。”
 
  在行也体会到了不适感。“在行注意到了整体活跃度下降的情况,运营的线上活动比较多了,但也没什么创意。”殷冠鹏说。除运营方面改进外,他还未注意到在行其他的改进措施。
 
  与“分答”合并,能拯救在行吗?
 
  似乎是意识到线下模式的弊端,2016年5月,在行上线一年后,姬十三带领团队孵化了另一个知识付费产品 “分答”。
 
  依靠回复的语音不能超过60秒、任何人都可以开通分答、偷听费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分成等低门槛、轻应用策略,分答一出现便成为现象级产品,并被《新周刊》评为“2016年年度创意”。
 
  2017年年初,分答又推出主打30分钟以内的预录制音频课程——分答小讲。至此,果壳旗下出现了1分钟的分答,30分钟的分答小讲以及1小时的在行,这三款呈阶梯状的产品。
 
  在行微信公众号下方菜单有两栏:“进入分答”和“下载在行”。而分答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有三栏:进入分答、免费小讲、下载APP。

 
  作者/哲铭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