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举行教学研讨会,在教学经验分享环节,笔者谈了五点感受。发在这里,供关心大学教育的朋友们参考。
01
教学好不好,主要不是水平问题,也不是热爱和价值观的问题,根本上是态度问题。
作为教师,要最坦诚地认识自己的教学,不要因为有几个学生赞美你,你就觉得自己教的不错;更不要用选择性的自我肯定,来掩盖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比如“为啥他们觉得好,你觉得不好,是你的问题”)。
基本上我们对待教学的态度,可以检验我们是不是真的适合做老师、真的爱做老师这个行业的唯一尺度。
02
教学怎么才好,研究做的好未必教的好,口才不太好未必教不好,主要是会“磨”,不断的打磨。
一门课,你得知道标准的上法,及格线在哪。然后,逼迫自己上到八十分,否则对不起中大的招牌和学生。如果你要追求卓越,就要花时间:花时间备课,花时间找资源,花时间改作业,哪个环节付出不够,都会折损你的教学效果。
进教室前,有没有神圣感;出教室后,有没有满足感;回到家,有没有疲惫感。你可以拿这“三感”来判断自己教的好不好。
03
教学的本质是“呵护每个人”,你眼睛里看到每个学生的眼睛,会觉得都闪光么?没有,那说明你还缺乏大爱。
学生,背景和能力都不同,班上有拔尖的,你怎么提高平均水平,有啥办法检验你的教学效果和产出?你要关注最弱的那个,把他提高上来。
教学评价和学生打分,不能被其左右,比如严苛的老师未必分数高。但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必须看,质化部分最重要。
04
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都不错,实际过程中,掌控感最重要,如何调动多数人。
掌控感是很高级的东西,是一种大气厚重的境界,一种从容自如的气度,一种关注全场的细腻。这需要修炼,不断的修炼。
你肯定没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要接受现实,但虚心地问问,有啥建议和意见,总是需要的。还有,就是过程中实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反应。
05
教学是个永无止境的事,你可以把它当作爬山,更高的山永远是下一座,在你前方更远处。
教改课题,精品课程,出版教材,都是过去时。你真的愿意努力,一门课永无止境,而且,一门课背后其实是很多门课的支撑。比如,我的《深度报道》,过去很好,但时代和语境变了,没有过去那么好,没有特别好了,要改革。《新媒体素养》,过去也不错,但现在也没有特别好了,因为学生规模太大,掌控全部人的教学效果很难。
“因材施教”,真是个千变万化的挑战。我再加四个字“永不满足”。因材施教、永不满足。这八个字,是我的最大体会。
作者/张志安 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