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转载李德民自选集《文章满纸书生累》中的文章。
此文说的是,李德民在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时,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写社论、本报评论员、短评外,还会来点“自选动作”——写消息、通讯、署名言论等。
写这些文章,原本是可以署真名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署上自己的笔名。
为什么不能署自己的真名呢?
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有个笔名叫“民仆”
李德民
1983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在第4版的“漫话”专栏发表署名“民仆”的言论《且看叶妈坎之后》。
这个专栏是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办的言论专栏,主管言论的是国内政治部副主任傅真。1978年秋考研赴京面试,他是主考官,给了我最高分。傅老山西人,1936年参加革命,我的恩师。
“民仆”是我的笔名,除了“民仆”,在人民日报上我还用过“民伕”等几个笔名。
坦率地说,我真不愿用笔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只想用“李德民”。但我不得不用笔名,在头版评论部办的小言论专栏“今日谈”里,也常用笔名。
不愿用笔名,又不得不用笔名,原因何在?因为我明白无误地感觉到,周围有人对“李德民”频繁见诸报端心怀嫉妒,口有微词。
这些人,一是不愿写,懒;二是不会写,笨;三是心眼小,妒。德民退休近二十年了,这些看法不怕公之于众了,早应该公之于众了!解放前,有些革命家写文章不得不用笔名,说是怕国民党迫害,李某人如今不得不用笔名,却是怕“南郭先生”,咄咄怪事!
综观人民日报采编队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有些人是在特殊年代,凭特殊背景,走邪门歪道,包括靠后台甚至靠钱、靠色混进金台园的。自己不愿写或不会写,又怕别人写。采访不能跑,编辑不能坐,写不能写,编不能编,浑浑噩噩,趾高气扬,挂着“本报记者”的牌子,在金台园混得还有滋有味。
我有名利思想,把出名看得比发财重。干新闻,本想干成名记者,无奈在评论部主要工作是写评论,社论、本报评论员、短评,都不署名。心急手痒,怎么办呢?我只能在完成“规定动作”--写评论之余,来点“自选动作”——写点署名言论、消息、通讯等。这在有些人眼里是犯忌了,评论部的人怎能不务正业呢?他们不愿承认的事实是,社论、评论员文章我也没少写,拿新闻界的终身成就奖韬奋新闻奖,凭的是评论。
有点“自选动作”,偷偷摸摸,羞羞答答,露露姓名,可悲!想想当年干新闻,干得竟然如此憋屈。
有朋友说,想出名,是影响你“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朋友所指“进步”,是升官。鱼和熊掌难以得兼,结果是鱼游了,熊跑了,我也“船到码头车到站”了。这是由“民仆”笔名引发的牢骚。
作者/ 李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