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工作者?纪录电影导演柴红芳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她因创作《落地生根》《人间喜事》《挚爱一生》《中国村庄》《寻爱》《中国人的活法·穿山》《菊娘》《念想》等纪录电影而成名,日前又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称号”,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激情·奉献·廉洁——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
这位低调的纪录片人,为什么能赢得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4月2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电影《落地生根》专家观摩座谈会暨全国首映礼上,当柴红芳再次含泪说出“中国故事,世界看见”的理想,现场观众无不动容,并向她致敬。
为实践自己这个理想,“不疯魔不成活”成为她的真实写照。
生命中最难忘的4年
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电影《落地生根》由云南金彩视界影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出品,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云南广播电视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摄制。该片将于今年6月在全国院线上映。
该片由柴红芳团队历时4年创作而成,镜头聚焦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对准中国最深度贫困的群众,对准助力扶贫攻坚的扶贫干部,通过震撼心灵的镜头、鲜活感人的细节、典型人物的故事,真实记录了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的沙瓦怒族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命运,一步一步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的全过程。
4年磨一剑,着实不易。而事实上,这并非是柴红芳团队首次创作时间跨度较长的作品。
反映中国二代农民工爱情故事的纪录电影《寻爱》也用了4年时间来创作。拍摄《中国人的活法·穿山》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待了两年半。
“慢式匠心”已然成为他们的创作常态。“对于这种纪录电影,国际团队还有坚持20年的,咱们坚持4年,不算啥。”谈及此,柴红芳说,这是职业操守、理想、信念对自己及团队和作品的要求。
完成《中国人的活法·穿山》之后,2017年初,柴红芳被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点将”,担任《落地生根》的导演。
该片的拍摄地在云南。在了解了云南省各地扶贫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团队到昆明、红河、临沧、普洱、怒江等地作了实地考察,在对云南几乎所有贫困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后,他们将拍摄地点定在怒江。
同年3月,高长力率队到云南调研并与云南省委宣传部沟通,最终将拍摄地点定在了怒江傈僳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当年5月,柴红芳团队来到了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海拔2000米的匹河怒族乡沙瓦村。
“为什么选择这个村庄?”柴红芳解释道,这个村位于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代表着最贫困群体的故事和扶贫政策落地的故事。“村里的元素很多,有建档立卡户,有非建档立卡户,还有怒江峡谷最美的村庄。”它的这一非典型性也拓宽了纪录影片的创作空间。
团队早已预计《落地生根》至少要有4年创作时间,但是面临的重重挑战却超乎他们的想象。
柴红芳从2008年开始拍摄纪录电影,那时她就知道做纪录片既艰辛又枯燥,而且纪录片拍摄周期长、回报率低,但18年的军旅生涯给了她耐得住寂寞、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作风,她甚至因此在业内获得了“大侠”的称号。
即使如此,《落地生根》那种“孤独的创作”也曾让她心生退意。
要知道,在修路前,只有一条一米宽的小路从山下的219国道通往沙瓦村,即便是当地村民也需爬3个多小时的山才能进村。
第一次,柴红芳没能爬上去,山实在是太陡了。爬到山顶的摄影师安同庆通过电话鼓励她“沙瓦的美丽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后来经过7个多小时的走走停停,她才终于到了村里。
在村民的帮助下,摄制组在一所废弃的小学校落了脚,三张旧书桌、几条长凳便成了摄制组的后期工作室。拍摄设备在全村村民的帮助下,用背篓背,用马匹驮,一趟一趟被运送上来。
“生活很狼狈,工作很艰辛。”村里的一切都在考验着这支12个人的摄制团队。屋顶漏雨,窗户漏风,蚊虫的叮咬让人难以忍受,被子几天不晒就会发霉变硬;全村只有一个公共厕所,洗澡成了奢望;生活用品全靠马匹驮运上山,网络是摄制组与当地移动公司沟通后才解决的;多数村民性格内向,不会讲普通话,不喜欢吃饭等日常生活场景被拍摄……
面对种种难题,柴红芳当天夜里就给摄制组成员打了“预防针”:“现状就是这样,往后还更艰难,想打退堂鼓的现在就可以离开,过了今天,谁也不准提走的事!”
柴红芳也透露,团队所有的人在这次创作中都受过伤。她在2018年因滑倒摔断了左胳膊的肱二头肌,在昆明做了手术后又发生了黏连,整整3个月不仅不能活动,而且疼痛难忍,穿衣吃饭都是问题。“那段时间对我打击很大。”
柴红芳一面开解着自己,一面也一遍遍安抚着团队,告诉他们“我们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意义非凡”。
其实,柴红芳内心是有压力的。“我为什么流泪?有时候觉得太难了。”一方面,她作为主导者,是否在现场直接影响着团队创作氛围;另一方面,《落地生根》的主要人物是扶贫干部、老百姓,“我特别紧张,需要把国家政策吃透。”
于是,从国家到云南省再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后落实到村,柴红芳做到了对每一个层面的政策谙熟于心,成了脱贫攻坚相关文件的“明白人”。
可是,如何把它变成故事?“我最担心的,还是如何把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拍好。”越深入村民生活,柴红芳越希望把他们鲜活的面孔展现给世人,越期待把当地脱贫成果呈现给大众。
“忘不了那些爆米花香……”她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并发誓一定把这部纪录电影拍好,以对得起那些茶水和爆米花,对得起在沙瓦的日日夜夜,对得起镜头里的每一个角色。
于是,这位50多岁的女导演带领团队,顶着生活困境、创作窘境,在这个小山村一待就是4年。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形成了700多小时的素材。这4年,碧罗雪山见证了中国纪录片人的勇敢和坚守。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说:“柴导用她‘不疯魔不成活’的心态和纪录片人的情怀,把沙瓦村的人和故事带到银幕上,带到观众面前。这是一份真实的影像档案。他们做出的贡献,用我们这些话都无以言表。”
一步跨千年
《落地生根》专家观摩座谈会暨全国首映礼上,沙瓦村村民李建华说,他的人生有两次“穿越”,“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像来到另外一个星球。我们一直住在大山里,第一次见到柴导爬到村里是第一次‘穿越’,这次来到这里又一次‘穿越’了。柴导教会了我说普通话,我才能够跟大家打招呼。”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深山峡谷,被称为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艰中之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摆脱了贫困,当地各族群众实现了“一步千年”的发展剧变。
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柴红芳也被幸福感包围着。“我们的贫困地区老百姓有了幸福的生活,中国的纪录片在这个时代有这样一部作品,我很幸福。”柴红芳说。
沙瓦村2017年9月开始修路,2018年通路,2019年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民们的生活在这短短的3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不通、少医疗、缺教育,这是以前很多贫困山村的状况。脱贫攻坚就是要解决这些现实中的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的镜头恰好记录了这群普通人摆脱贫困的过程,这是怒江各民族‘一步千年’鲜活生动的真实影像。”
《落地生根》第一季成为“见人、见事、见时代”的优秀作品,不仅作为开幕影片亮相“2017北京纪实影像周”,还先后登陆央视新闻频道、纪录频道,上榜《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发布的“2020年中国纪录片作品收视率前30榜单”(第25位),而且还荣获了2018年行业评优现实类一等奖,并与《穿山》一同入围国家广电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录片、动画片展播片目”。
不仅如此,据悉,《落地生根》将被推广到160个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和脱贫攻坚工程。
脚上沾满泥土,作品才会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在离别沙瓦村之际,柴红芳与村民相拥而泣--她不是走基层,而是全身心融入其中。在她与小黄狗的一张合照中,黝黑的脸庞、粗布上衣和黄胶鞋已让这位城里人换了模样,俨然一位“沙瓦妈妈”。
2020年,刚从山上下来的柴红芳到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作报告时,竟被当地新闻工作者当成了上访户。
柴红芳的模样也吓到了国家一级剪辑师周新霞。“我接这部片子,纯属被导演感动。我说非常感兴趣,导演当天就从山上飞回来在家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到了我们的工作室。”
对于当时的情景,周新霞依旧历历在目,“一推门,我就‘穿越’了,看到了一张被山风吹过、被太阳晒过的脸。”
得知了柴红芳这几年的经历后,周新霞被深深震撼。“我们看了将近20多天的素材,那种真实、生动的细节戳到我们心里了。我们在剪辑时不要口号,就用真实事件讲述我们党的政策怎么润物无声慢慢滋润这片土地,而老百姓的生活是怎么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的。”
而且,作为文化工作者,柴红芳团队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影像创作上,他们也切身参与到当地扶贫扶智的工作之中。
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柴红芳团队学唱怒族民歌,和每天到摄制组看热闹的孩子交朋友;有村民突发疾病,他们不顾雨天路滑,和家属一起护送患者下山就医。
随着《落地生根》的拍摄和分阶段播出,沙瓦村修通了公路,开始发展旅游,正在规划“怒江峡谷观景第一村”的观景点。
柴红芳还把当地的孩子带到了北京,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录制。
后来上任的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委书记杨永铸由衷地说:“柴导在福贡4年的坚守,给我们的脱贫攻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我们在剧组精神鼓舞下形成了勇于攻坚克难的工作精神,让人民群众尽快摆脱贫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福贡镇各级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激扬精气神,用决心和耐心铸造新史诗
“中国不缺乏好故事,中国缺乏记述好故事的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大有影视中心总经理王君说,“大有影视中心不仅因为《落地生根》是一部具有思想性的纪录脱贫电影,更在于我们推的是这样一位导演,宣传的是这样一种精神,希望像柴导这样真实创作的人能够成为创作者的引领。”
还有两年,柴红芳就要退休了。与其他静静等着退休的人不同,她太“折腾”:“我的热力是很大的。”
谈及原因,柴红芳说,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对事业纯粹的热爱,“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对这个社会有意义,不要浪费生命,也不要浪费国家的培养。”
直到现在,她不会网上购物,也不会网上约车,依旧穿着朴素的衣服,说着朴实的道理,“人还是要精神至上,有个馍馍炒饭就行了。”
柴红芳的经历与精神也令怒江报社的记者陆娉婷甚为感动,她写下了《为爱而歌》这篇文章:
“有人说,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取决于他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人民中走来,了解人民,热爱人民’,这在柴红芳口中绝不是一句空话。那个夜晚,当‘要热爱党、热爱国家’这样的话从她口中说出时,我没有觉得‘假大空’,因为我知道这是她长期以来一直努力也一直为之歌唱的。知天命却仍守着初级职称(编者注:现在是副高职称)的她说,纪录片之于她是‘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做人态度、一种境界,乃至一种信仰和终极托付’。这话,我信。”
柴红芳把她的价值注入到作品上,16年间9部纪录电影,至今都充满了现实意义。
“大家一听主旋律,第一不爱听,第二不爱看,第三没办法表现,落地太难了。”柴红芳谈及主旋律创作时说,“要寻找到主旋律里最忠诚于党的人物,把创作落到人物身上,他们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质。”
《落地生根》把矛盾放在“路”这一先天自然条件上。因为没有路,村民们生活困难、生产艰难,难以发展,但他们勤劳勇敢,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以此展现故事张力。
“一定要在夹缝里找到像‘针’一样的光明,然后撬开它。光明是我故事线里的光明,也是中国人脊梁的光明。”
正如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副主任秦振贵所说,“生活当中本来不缺乏美,缺乏的是深入生活的决心和耐心。我希望我们跟艺术家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它表现出来,献给我们最伟大的时代、最伟大的记忆,让我们这个民族都能记住。”
得益于新闻专业出身,柴红芳一手抓时下社会焦点问题,一手抓政策文件。
立足牢固的现实主义创作基底,如今的她又瞄上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主题:策划创作有关丝绸之路源头和大亚湾建设的纪录片。几乎从无节假日的她又踏上了新的旅程,前往广州进行创作调研……
作者/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