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10日,梁振华生日这一天,在他收到的一大堆祝福中,一个来自芒果超媒的电话格外“特立独行”。这通电话无关生日,无关祝福,主题只有一个——“理想”。
这是一个创作邀约,主角是国家广电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该剧已于5月4日在湖南卫视开播。
“这一类的作品,有我的兴趣和情怀在。尽管知道难度巨大,但第二天我就答应他们了。”梁振华告诉「广电独家」。
梁振华是一名70后新锐学者、作家,也是一位编剧、制片人。近年来,他担任编剧或制片人的作品均获得不俗反响,在主旋律题材创作上更是崭露头角,如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电视剧《澳门人家》、纪念改革开放30年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等。
他是湖南人,并且和湖南卫视有过多次合作,两者已然有比较扎实的合作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对具有家国情怀、主题宏大、具有时代见证意义的作品一直情有独钟。
接下创作任务订单时,距离计划播出时间只有7个月。虽然他主题创作经验丰富,但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显然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更是主题创作的一次创新性“突围”。
短剧像烈酒,要让人“上头”
接到邀约的第二天,梁振华就接到了一份46人的名单,这是总局电视剧司和芒果超媒用了大半年时间,从100年历史当中浩如烟海的代表人物中筛选出来的。
拿到这份名单后,他直言震撼。
名单中最有名的叫邓稼先,更多的是历史长河当中熟悉的陌生人,比如“黄埔三杰之首”蒋先云、女子柔道队的男陪练刘磊磊、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熊大缜等。当中还有一些人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提他们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是他们代表着一群人。”
应该用什么样的角度来关照这40多个原型?
“我想到,党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史,是民生史,是民族的奋进史,是觉醒史,是复兴史,是我们的生活和福祉一步一步随着时代得到满足的历史。这100年的历史中有很多英雄和伟人引领航船前进,但同样也有很多精彩的浪花。这些浪花放在今天特别陌生,但是当我带着编剧团队面对这些原型的时候,常常在深夜泪流满面。”梁振华说。
继去年单元剧模式在主题创作中兴起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和湖南广电通过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提出了系列短剧的主题创作新样态。
由于每集只有25分钟,《理想照耀中国》没有办法像人物传记一样还原人物光彩的一生,甚至连讲他的高光时刻都没有时间。总编剧梁振华和总导演傅东育一致决定,紧紧抓住“理想”这个关键词,尽量用自如的方式进行表达。
去年,在采用单元模式创作、开创时代报告剧新类型的电视剧《在一起》中,梁振华是《生命的拐点》单元的编剧。《在一起》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2集,每个单元都是相对独立的主创团队,在制片公司协调下各自从事该单元的创作。
“《理想照耀中国》不太一样,”梁振华说,“这次步履一定要一致。虽然每一集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对‘理想’主题的提炼、对创作周期的规划要求编剧工作得是一盘棋,得有规划,要有人来领导、统筹、协调。”
在他看来,短剧相对长剧而言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的时空有极大的局限性,所以叙事一定要精粹。“它不容许你犹豫、停留、徘徊、反复,它要求你非常精准地去解决叙事任务。”
梁振华进一步解释道:“精准,但又不能涉及面太多,所以它的情节、情感、人物的浓度都要比长剧更浓烈。它像文学作品里面的诗篇,像烈酒,是要让人‘上头’的。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不仅要把观众带入到我们故事的情境中、感情中,而且要让他们领会到我们渗透在这些人物故事当中的叙事。”
第二,它在叙事上有局限性。“它长度短,就没有办法承载特别广博的内容。它要留白,要有诗性,要有象征意义,而不能够太实。《理想照耀中国》的诗性成分在中国电视剧里面是比较少见的。它不像长篇小说,不像记叙文,它特别像散文诗。换一个角度讲,它反而在形态表达上给了我们一些自由。”
第三,意象性的情境出现得比较多。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在形式创新上作了很多努力,从结构到节奏,再到具体细节,都呈现出与中国传统电视剧的较大区别。
比如,梁振华总结的创作关键词之一“切片”就令人耳目一新--不求全,不面面俱到,要进行精准艺术化的提炼,单集的内容像一滴墨或一滴血,不能是一滩白水。
破题用了3个月
去年9月中旬,梁振华便开始集结编剧策划队伍。前期参与选题破题创作的编剧和策划共计40人,然而在实际创作过程当中,“有力不从心的,有达不到要求的,也有被各种原因劝退的”,真正在他的带领下坚持到最后的共20人。
全剧共40集,平均每集破题6次。7个月创作周期,光破题就用了3个月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编剧工作,虽然是做短片,但是它的工序跟长片所经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且,长剧的破题、架构是一次性到位的,但是短剧要40次。并不是40集找5个人,每人写8集那么简单。短剧的写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梁振华说。
据悉,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的编剧团队中最重要的核心力量是与他长期合作的编剧们--张显、初征、李花、秦文、胡雅婷、姜大乔、苏蓬……还包括梁振华指导的在读博士生。这支十人左右的团队,完成了31个选题的写作。
在长达十年的合作中,在梁振华领衔下,他们创作了《暴风眼》《怪你过分美丽》《澳门人家》《热血同行》《三生三世枕上书》等多部类型各异、兼具市场与口碑的电视剧。
有些破题比较顺利,比如蒋先云(王一博饰)一集,第一次的想法就成立了,到后面没有再改过。第一次破题就成功的人物占全剧的三分之一。
也有些人物由于认识得不够或掌握的材料不够,或者由于审查部门、导演组、家属甚至当事人提出了各种意见,导致“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折折腾腾”,破题破了七八次,甚至在开机之前的最后时刻才破题成功。
在北京,在长沙,或会面商谈,或线上连线,选题破题阶段共计召开大小讨论和会议百余次。
总编剧组形成了逐个选题的破题方案后,提交总导演组;总导演、分集导演反馈详细意见后,编剧进行修改;修改到位后再提交总局电视剧司、省局、湖南广播电视台以及相关原型人物、相关部门审查,汇总各方意见后,总编剧组与总导演组制定具体修改方案,交由编剧执行,修改到位后再行向各级部门提交……40个选题的破题工作都严格遵照这一流程,周而复始,无一疏漏。
这一阶段工作的细致、踏实、有序,为剧本阶段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选题方向确定后,40个选题陆续进入剧本创作阶段,也遵循上一阶段的工作流程:分集编剧创作一稿,总编剧组将修订后的二稿提交总导演组,总导演组反馈意见后形成三稿,总局和相关部门反馈意见后形成四稿,再次向总局和各部门提交--反反复复多轮吸取意见,直到形成拍摄定稿。
40集,40种结构,40种风格
在谋篇布局的时候,《理想照耀中国》确定了40集、40种结构、40种风格。
从选题、破题、人物设定、大纲再到剧本的写作,每一步严格统筹按照规划往前走。每一步,梁振华都容不得互相之间的艺术风格发生反反复复的摩擦。有民主,更要有集中。有风格的多元,更要有主题的一致表达。
“不同的编剧的确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但是要让所有的风格统一到《理想照耀中国》所需要的风格上面来。每个编剧的不同个性要服务于题材特殊的创作要求,服务于我们的‘理想’表达,也要服务于傅东育总导演和我对整个题材的整体性把握。”梁振华说,“尊重大前提之后,就一集集去跟编剧谈,去碰撞,在不同的题材里面去展现风格或者表现技巧,根据这一期的主题和人物进行发挥。”
拍摄阶段用时2个月,15个剧组常住人数超过4000人。经总制片组统计,《理想照耀中国》主创团队平均年龄35岁。“我和傅导是最老的。”梁振华笑言。
其中,导演组不乏“海归”,运用了很多从西方学来的电影技巧。因此,该剧影像语言的应用,在以往的电视剧当中比较少见。
“我们拍了40首清新的或者沉重的或者让人回味的小诗,我们就用这40首小诗映照中国100年历史当中从党到国家到人民40朵值得我们纪念的浪花。我愿意成为建党百年重点剧当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梁振华说。
“因为时间的确比较仓促,出于各方面原因,肯定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包括编剧在内的全体主创,真的是怀抱理想、无问西东,希望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拿出一部有诚意和创意、对得起大家期待的创新之作。”梁振华说,“能在主题创作上有所创新,要特别感谢广电总局电视剧司领导,尤其是高长力司长对我们的鼓励和宽容,如果没有他们给出这样的创作空间,《理想照耀中国》的一系列创新很难实现。”
宏大主题创作构建起文艺的脊梁
除了担任总编剧,梁振华作为青春你好传媒的创始人,还联合摄制了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的3个单元。
“我们全体团队抱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了这个项目中来,很多主创分文未取。我们希望把我们的这些酬劳放到制作当中,保障它制作的成功、品质的优秀。”梁振华说。
他坦言,“作为一个创作者,能够把自己的创作行为跟时代历史和沉淀在历史当中的这些情怀去融合,是一个特别大的幸运。我对这样的创作一直是很珍惜的。”
在他看来,当美学和历史、思想、主题去对话的时候,是富有价值的。主旋律创作要在思想之外、历史之外升华出美,这个美包括美的形式、美的人物、美的表达、美的情感,而不应停留在“我们写的是一段宏大的历史”上面,应该从历史和主题出发,把故事写得深入人心,让观众看到有审美意义的人物形象。
“我希望依然有创作者去关注家国,关注历史,关注宏大主题,才有可能构建起我们文艺的脊梁。”梁振华说。
用3种方式拉近和年轻观众的距离
梁振华还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艺术研究。
“我有很多学生一听主旋律,就用‘你们这种作品’这种讲话方式来拉开距离,”梁振华说,“尽管他们没看过,并不妨碍他们得出结论。”
在他看来,主流思想的创新表达需要真正地拿出让年轻人觉得欣喜,觉得有艺术感染力,觉得跟自己的距离没有那么远的作品。
“当主题化表达和审美、普通人的情感、当下社会状况勾连的时候,就不再会成为让人觉得高高在上的类型了。好的主旋律作品一定能做到让人升腾起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怀。”
“我们用这3种方式拉近和年轻观众的距离。”他说。
首先,主旋律作品也可以写小人物,写普通人。比如《理想照耀中国》中海军陆战队第一个女队员、北大女学生宋玺。编剧采访宋玺的时候,问她为什么选择参军,以为她会谈梦想、传承(她的父亲是海军),没有想到她的答案是“我觉得穿军装特别帅”,把编剧先期的设定全部推翻。
其次,破除对表达方式的成见。40集当中,有些故事在表达形式的探索上颇为极致,甚至“疯狂”。比如,曾经有导演想过用一镜到底拍一场20多分钟战争戏,虽然最后变成了7镜,但成片呈现效果仍然非常震撼。
最后,这部剧起用了大量年轻演员,近200位明星,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主创集结。
其中不乏大众关注度惊人的演员,比如王一博、邓伦、张艺兴、赵丽颖等。他们倾力在这些篇幅不长的故事中贴近要表现的时代和人物。“我们先用这个人吸引你,当你走近,接受了作品的形态,接受了审美的格调,就发现这种类型的表达也是可以接受的。”
“让主流的思想和今天的审美更走近一点,让特别宏大的命题和普通人更走近一点,让主旋律作品和更高的美学形式更走近一点。”梁振华强调。
作者 / 冷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