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国标队在这里发现自己不一样的侧面,在这里找到辛苦浇淬出来的幸福,在这里确定人生的又一重价值——回望来路,遇见国标舞。
无论是心心念念、一往无前,还是机缘巧合、惊鸿一瞥;在旋转挪移中慢慢确定心之所向,这是一群人和一支舞的故事。
夺冠院校杯对抗
2021年5月4日,清华代表队在CBDF“院校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中夺冠,两对摩登选手和两对拉丁选手,共八人,十二轮比赛,87分的总成绩是他们走过的夺冠之路,关于夺冠,代表队队员苏显棋说:“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把最好的一次呈现留在赛场上”。
疫情之前,2019年的对抗赛清华国标队的成绩是全场第二。面对疫情后重启的对抗赛,“有了两年的成长,最起码要超越自己上一次的水平”,是拥有两次对抗赛经历的队员晋远、林琳的参赛预设。而对于多次参赛的赵晓晨来说,一次次与冠军失之交臂,让这次对抗赛夺冠意义非凡:“从2018年我第一次代表清华参加名校对抗赛,到今年已经是第四次了,身边一起比赛的队友换了又换,对冠军的渴望好像也逐渐演变为希望替大家弥补遗憾的使命感,值得庆幸的是,我能够在最后一次参加对抗赛时去完成它”。
从得知比赛即将重新启动,队员们找视频,扒动作,练套路,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的打磨,每一对搭档为了总共不超过三分钟的舞蹈,整个准备过程长达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当中,日常训练、每一对搭档单独的加练、同老师的一对一小班指导,各种练习纷至沓来,“我们刚开始是每周加练两三次,到最后比赛临近几乎天天都见”,第一次出战的拉丁组选手张译文如是说。
这次对抗赛,清华代表队派出的队员既有入队时间不长的新一队队员,也有在队超过十年的元老级队员。队伍怎样保持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队伍既拥抱新生力量的加入,也有一个稳定的老队员的储备--“所以我们总能优中选优派出强有力的阵容”。此次参赛阵容中的王春阳在还是小队员的时候,就被推选参加了对抗赛,从初时的紧张,到经过无数次磨练后作为经验丰富的老队员站在赛场上的坦然,王春阳说,“国标舞的比赛不仅是竞技体育,更是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敢于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态度”。
对于参加院校杯的队员们来说,代表学校出战意味着这是一次需要认真对待的对抗赛,可是从舞蹈交流的层面来说这更多是一场友谊赛。比赛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环节,在公布成绩前,大家要邀请其他学校的舞者一起在舞池中共舞,共同探讨、共同进步,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是一个十分愉悦、酣畅淋漓的交流的过程”。
这次对抗赛的胜利,只是清华国标队的历史中一个小节点。有更多队员把自己的热爱倾注在日常的赛事和演出里,蒙楼103的日常,熏染出这个队伍某种相似的精神特质。
在这里的每一个队员,都按照清晰的成长路径接受循序渐进的培养,从学员队到二队、一队,他们从一个零基础的水平开始,慢慢尝试不同风格的舞种,慢慢巩固自己的基本功,慢慢加深对于舞蹈的理解,不断找寻自己在国标这条路上的最终的答案。有些人最后选择了专攻某一个舞种,有些人还在不断尝试、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但当被问到这个队伍,这样一段经历带给自己的收获,他们给出的答案却又高度的相似:可能性、幸福感和归属感。
进入清华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群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尽管这意味着你不再是那个出挑的、独特的存在。但是加入国标队,相当于赋予了自己平平凡凡的生活另外一份可能性--“我们能够将自己从日常思考的严谨逻辑中摘出来,用感性去进行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国标队队员曹宇轩说。遇见国标,在或轻松跳跃、或缠绵摇弋、或典雅庄重的歌声中起舞,他们的周身似乎都在熠熠生光。
有队员说,在国标队跳舞的感受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快乐能够概括的。因为即使抱有极大的热爱,队员们也会在不同的阶段经历大大小小的曲折。但也只有经历平台期的彷徨和痛苦,排练比较多的时候内心的紧张和烦躁,获得进步、得到肯定时候的快乐,对于某个细节顿悟之后的惊喜等等,才能在这种五味杂陈中感受到国标这样一个体育舞蹈的魅力所在,这被队员们称为复杂的幸福感。
除了自身的热爱,当被问及一路走来不曾放弃的原因,队员们提到最多的还是这个队伍的凝聚力——这是一个一群纯粹的人汇聚在一起简简单单跳舞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老队员的帮助、同届队员的相互扶持之中慢慢变得成熟,不知不觉之间,国标队的生活就成为了学习之外的绝对优先级。大学致力于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独特的个性,同学间异质性很高,所以在百花齐放的园子里,能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相随相伴的人是一件格外幸福的事情。
国标之外,无限可能
国标舞已经成为了不少队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舞蹈之外,大家的选择依然有无限可能。
参加过五次超算竞赛,获得四次冠军,以一作和二作发表2篇相关论文--看到这些经历时,人们或许很难将计算机系大四的赵成钢和国标舞联系起来。零基础加入国标队的他,在这里接触到了专业学习之外另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时间管理的能力。大一的时候,他每天晚上7点到9点练习两个小时的舞蹈,9点到11点半再到清华学堂自习,即便在考试周也是如此。“跳完舞之后学习两个半小时,能带给我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赵成钢也曾被迫放弃参与演出的机会,但在学业和国标舞之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其中的任何一者”。
张笑寒是清华2013级博士,现在在国际组织任职。她当过模特和宋慧乔的舞蹈替身、曾入选2016年中华小姐、过去一年还成为了拥有70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但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无论在清华还是在国外交流期间,她都没有放弃过国标舞的练习。在美国交流学习时,她抱着“回来时不能比同届队员差”的心态,在国外坚持找老师上课,意外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并作为二队老师将新的舞蹈知识带给了更多队员。“跳舞跟世界上很多东西不一样的一点就是,你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在她看来,自信比外表更重要:“如果你去爱自己、觉得自己很美的话,你就会特别美,虽然听起来很鸡汤,但事实确实如此。”做博主后,她发现,“如果我更喜欢自己、认可自己,我在镜头前的状态也会变得更好,别人也会这么觉得。”
在蒙楼103,大家总能见到舞伴们相约加练的身影,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在国标队的情感建设中收获了爱情。建筑学院博士四年级的晋远和林琳现在是队里的摩登舞老师,更是被很多人羡慕的“模范情侣”。大四下学期两人在一起后,林琳从晋远这里接触到了国标舞,并花了一年的时间努力训练,顺利升入一队、和晋远成为了舞伴。
对国标舞舞者而言,沟通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情侣,可以更好地吵架,”林琳笑着说,“因为在共舞关系中,发现问题并沟通解决非常关键,有效的沟通可以提升练舞的效果。”这个学期,因为要筹备院校杯对抗赛和专场演出,两人“周末假期几乎没怎么出去,一直在考虑多跳舞、提升业务水平”。在科研之外,舞蹈已经成为了这场校园恋爱中“生活的一大部分”。
时隔两年,专场重启
由于疫情等原因,距离国标队的上一次专场已经过去了两年。为了迎接6月6日即将到来的追·Chassé专场演出,从毕业老队员到刚刚入队一年左右的二队队员,国标队几乎全员出动,早早开始准备。
去年暑训结束后,表演双人舞的队员们就开始了漫长的筹备和训练,而几个集体舞节目也已经排演了一个学期。5月29日,他们进行了专场表演的终审。拉丁老师范航,摩登老师陈日杰和邵兴卓一如既往地严格,反复给每个同学抠动作、提要求。
“经过疫情一年,大家其实都很想跳舞,从心情上说肯定是更期待一些,”现任支书邵文沁说,“从节目效果来说,队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资源,投入也非常多。”
你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忙碌”或许是每个清华人共同的答案。学业、社工、实习、科研、艺术……在清华,大多数人不得不在这几者中做出取舍。对很多国标队成员而言,一个纯粹因热爱而凝聚起来的集体,或许是一个难得有“归属感”的存在。“累并快乐着”“痛苦但幸福”--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国标队生活时,几位队员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九字班的张渊沫坦言,来到清华之后,从前在各自学校里备受关注的佼佼者们就像鱼被扔进了大海,每天骑车走在学堂路上的时候,她时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在清华跟别人有什么区别。”
但在站到舞台上的那一刻,她终于也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高光——“我是独特的,我也是能发光的。”
采写/宋娜萍 赵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