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的魅力

admin2025年05月01日 19:35:40
阅读:
标签: 詹国枢 经济 新闻 青年
分享:

传统媒体新闻人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素质,在新媒体时代依然是迈向成功台阶的重要因素、重要条件。这些基本素养,在哪个时代都不会改变,具有恒久的价值。


 
  在新闻圈,没读过微信公众号“码字工匠老詹”文章的恐怕不多。
 
  詹国枢自命“老詹”,确是名副其实,一来他退休多年,现已年届七旬;二来他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以骄人业绩享誉传媒界,曾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官至副部级。
 
  在新媒体浪潮中,这位典型的传统媒体人,敢于搏风击浪,试水弄潮,并成功转型,成为异常活跃、广受关注的网络大咖。“老詹”公众号开办不久,便吸粉无数,关注最多的是媒体同行和新闻传媒专业在校大学生。他有很多公号文章成为爆款、热搜。一些粉丝发帖说,已经习惯每天刷刷屏,读读“老詹”的文字。
 
  身为“老詹”粉丝,我经常边读詹文边琢磨,有这么多人特别是新闻界人士喜欢“老詹”,“老詹”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思来想去,觉得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来自良好的新闻敏感
 
  “老詹”公众号文章大致可分为时事评说、写作技巧、旧时佳作、人生感悟、亲历故事等几大类,其中的时事评说,在时评界颇具影响,转发众多。时评不是新闻,但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件、新闻事实。从对评论对象的选择上,便可看出作者的新闻敏感度。每有重要新闻发生,“老詹”通常是最早发声评说者之一。“老詹”选择评论的新闻事件,往往也是大家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因此,他的时评文章大多会引起读者的共情和共鸣。有粉丝发帖说:“每次出了大事,我就看老詹是怎么评的。要是他还没发文,就等一等。他肯定会评的。这么大的事,他漏不下!”
 
  二是来自过人的胆识
 
  看看这些题目吧,《周本顺让我耿耿于怀》《辽宁,我担心你的坦诚》《官场那些“小圈子”》《官员为何宁左勿右》《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给逼出来的》……这样措辞尖锐、辣味十足的评论还有很多很多。他有不少文章涉及敏感事件、敏感话题,有的还触及现任高官和特殊利益群体,但“老詹”不回避,不遮掩,敢于站上风口浪尖,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从“老詹”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个真正新闻人的勇敢和直率。胆识过人,襟怀坦荡,英勇无畏,“老詹”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敬重。
 
  三是来自超强的新闻业务能力
 
  詹国枢是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是新闻界的“老江湖”,练就一身硬功夫,采写过很多名篇佳作。他勤思善悟,总结自身新闻业务经验写成的文章,深受传媒同行喜爱。很多粉丝发帖跟他交流、互动,“老詹”公众号俨然成了一个探讨新闻业务的大课堂。
 
  工作需要,爱好使然,我不时到这间课堂里溜达一下,回味一番“老詹”总结的诀窍:“老詹写新闻,只有这么一个诀窍:带着问题写新闻。”“写好大文章,只须三板斧:头一板斧,是什么,第二板斧,为什么,第三板斧,怎么办。”“言论写作三要素:故事,见识,文采”……这些技巧经验之谈,易学管用,不论新闻业界人士还是在校学子,都称读后颇有感悟和收获。
 
  感悟、收获间,多有粉丝不吝美词嘉言:
 
  “学习啦!听詹老说新闻,比上一学期新闻课都好用!”
 
  “感恩!干记者三十年了,读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老詹亮诀窍,招招奏奇效!”
 
  “詹老师是座大富矿!”
 
  “早十年听到老詹的课,也许人生就大不一样了!”
 
  四是来自新闻人的热情和真诚
 
  詹国枢在公众号中与大家互动频繁,粉丝每有所问,他必有所答,事无巨细,有求必应。经常有人向他提供新闻线索,建议他评论一下,只要是他熟悉的领域,有话可说,他会立马动手。有人提出疑问,或跟他观点相左,意见不同,他会耐心解释,理解包容,从不居高临下、冷言冷语。热情、真诚、平等待人,让“老詹”公众号成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公共论坛。有粉丝留言感慨道:“詹老师是高官无架子,真诚与粉丝交流互动;是名师不保守,倾其所有诲人不倦。”
 
  解剖、探究“老詹”公众号,让我们看到,新闻敏感,胆识过人,业务超群,热情坦诚,等等,这些都是优秀新闻人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源于长期的新闻职业修炼和素质养成。反过来想,这足以给我们如许启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就要养成和具备上述这些品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詹国枢在新媒体取得成功,也说明,传统媒体新闻人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素质,在新媒体时代依然是迈向成功台阶的重要因素、重要条件。这些基本素养,在哪个时代都不会改变,具有恒久的价值。这是“老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对“老记”转型,詹国枢曾这样说过:“很多老媒体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有着强烈的新闻敏感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在转战新媒体、进军融媒体过程中,这笔财富尤为宝贵,只要做到补短更扬长,不仅不会淘汰,还会迎来一方更广阔的天地!”
 
  (滕敦斋: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长期从事时政报道、经济报道和编辑工作,近年专注新闻业务研究,在《青年记者》杂志刊发“跟总编辑学新闻读书札记”系列文章5篇,“中国新闻奖作品启示”系列文章10篇,在“青年记者”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10篇)
 
  写在前面的话:老詹这一生,很少接受采访。因为一,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不是什么新闻人物,谁来采访,访你干啥?二,自己就是记者,即使有人采访,我也会告诉他,您呀,就甭麻烦了吧,列个单子传过来,要问哪些问题,我回答完再传给你不就得了?岂非彼此省事,皆大欢喜!然而这一回,老詹还真接受了山东《青年记者》杂志的采访,稿子发出以后,反响还不错,自己也还满意,算是描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老詹吧。此篇专访,发表已经多年,接受采访时,我刚退居二线。现重新刊发,亦算是对愿意了解老詹的人,提供一点资料吧。
 
(2010年8月,和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合影。此时老范老詹均已退出领导岗位。老范受聘担任清华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詹国枢,人人呼为老詹,他也自称老詹。人民日报原编委、海外版总编辑,曾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著有《没有热点的世界》、《活得有滋有味》、《豪华三轮》等著作,199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3年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1993年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不久前,老詹退居二线,许多同行在网上发贴,表达了对这位个性老总的祝福和惜别之情,读之令人感动。他以前一位同事这样感慨:“您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事业的大小,官位的高低,而是在于你的为人,那么多人在你退下来之后还想着你。每个人都会老,每个领导干部都会从位子上退下来,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老詹这样得到众口一词的拥护、信赖、赞美。”
 
  春暖花开,天朗地润。老詹欣然接受了老朋友《青年记者》的专访。
 
  感谢那些关心支持过我的人们
 
  《青年记者》:詹总编,您好!一直关注您的博客,看到在人民日报宣布中央关于调整海外版领导班子决定的干部会上,您有一个发言,讲自己退下来最想说的是四个字:感恩、回报。前不久,您又写了《恩师老范》一文,感慨“没有老范提携,哪有老詹今日”。在自己人生路程的又一节点,回忆那些曾经温暖、帮助、支持过自己的人,内心应该是充满感激和力量的。在您的新闻生涯中,还有哪些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詹国枢:让我不能忘怀的人,还非常多。比如,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王浩天。是他,1981年冬前往复旦大学招人时,在已经确定人选后,因在老同学、我的指导老师家中吃饭,偶然看到我的毕业论文,由文识人,断定“此子可教也”,于是决定调整人员,将我招到北京。我一生的命运,这才发生转变。这是我难以忘怀的。我曾经以《缘份》为题,写过“师母炒菜的快慢,决定了老詹的命运”,感叹命运的奇妙与无常。
 
  又如,经济日报原总编辑杨尚德。是他,在接任老范担任一把手后,对我十分信任,放手使用,给我压了不少担子,也给了我很多难得的锻炼机会,对我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如,安岗,张沛,王昭栋,刘树烈,罗开富,徐心华,艾丰,武春河,冯并,徐如俊,庹震,王若竹,姜波,汪朗,钱进……开列出来,达数十人,有社领导,部主任,也有普通编辑和交通处司机。每一个人背后,都有让我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生都不要忘记四个字:激情,创新
 
  《青年记者》:今年两会,您既是政协委员,又不忘自己还是一名记者,随时用“微博快板”的方式,报道和评论两会,简捷明快,妙趣横生。我看到您退休后的若干打算,当委员、当爷爷、当厨师、当游客、当木匠,还有,当创意总监,做一个“专门刊登纯新闻的真正的新闻网站”……感觉您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新事物,一直保持着很大好奇心,甚至有些“天真烂漫”,或许这就是很多有所作为的人才能达到的那种举重若轻、返璞归真的境界吧。这种轻松对世事,保持好奇心的状态,对一名记者是不是很重要?
 
  詹国枢:确实非常重要。“轻松对世事,保持好奇心。”您的这个概括,很新鲜,也挺准确,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说明在采访之前,您对采访对象是下过一番调研功夫的,这也是我愿意并且认真回答您任何问题的一个原因。
 
  前些天,我曾在一新闻研讨班与年轻同行探讨如何做一个有作为的记者时,希望他们一生都不要忘记四个字,激情,创新。回忆自己的从业经历,几乎每一次比较成功、能够留下一点印记的采访写作,都是激情和创新的产物。
 
  比如,今年3月5日,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我拿着手机,从离开饭店到进入大会堂,到温总理作报告,再到离开会场,从头至尾,不停地向人民网发短信,搞微博“现场直播”。虽然很累,但心里美滋滋的。心想,作为一个全国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使用手机搞微博直播,很可能创造了中国新闻史甚至世界新闻上的“第一次”!起码,也是个人新闻从业史上的第一次吧!所以,自始至终,非常兴奋,相当自豪,一点不觉得辛苦。
 
  如果没有激情,怎么可能去搞这么一次新闻同行从没搞过的微博现场直播?怎么又会有后来刊登在海外版的那篇挺有意思的《一个人的“现场直播”》?人哪,一旦有了激情,精神就会随时处于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状态。这对我们保持年轻心态,很有好处。
 
  《青年记者》:用“微博快板”报道政协会议,无论是从报道内容还是从报道方式上,让人耳目一新。联想起您在经济日报工作了24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您能把经济学的深奥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甚至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新的理论。像您的“消费五层次论”、“幸福公式”等,广为流传,被称为具有人文色彩的经济学理论。现在,经济新闻“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意看”的状况,还困扰着很多经济类报刊。您是怎么把经济新闻写活的?
 
  詹国枢:把经济新闻写活,是我一生从未懈怠的追求。八十年代初,我到经济日报后,曾经冷静想过,自己此生当记者,到底如何定位,怎样才能成为独具特色的、有自己个性和价值的“这一个”呢?经过思考,我决定以“举重若轻,通俗易懂”这8个字,作为自己写作的终极追求。不管碰到怎么深奥难懂、怎么不为人们所理解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我都要先下一番功夫,把它细细吃透,加以消化。在融汇贯通,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再以中学生都能看得懂的通俗明白的语言,将它表述出来。
 
  我把这一过程称为记者的“第二种翻译”,并曾以此为题,在经济日报编辑记者的演讲比赛中,拿了个一等奖,老范当场发给奖金300元。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一个记者有没有出息,归根结底,还是得看他怎样做人
 
  《青年记者》:有网友在读了您的《恩师老范》一文后这样评论:伯乐相马在于马,先有马然后才有伯乐。老詹被范老看重,也是老詹的才德所致,年轻人不要哀叹没有伯乐,而实在是缺少千里马!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新闻工作队伍中,他们也面临着许多的困惑。您一直很关注现在年轻记者的成长,去年7月,您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我是实习生》,对新闻学子的殷殷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你认为现在年轻记者最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詹国枢:对年轻记者,我一向比较偏爱,也格外照顾。因为首先,自己也曾经年轻过,晓得人在年轻之时,旁人哪怕轻轻地扶一把,拉一拉,对其一生,都大有帮助,有些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其二,我认为,报纸办得好不好,报社有没有前途,最终取决于报社的年轻人。一个单位,年轻人朝气勃勃,有理想,敢创新,这个单位就大有前途。
 
  说到年轻记者最需要培养哪些方面能力,我想,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做人,二是为文。一个记者,最终有没有出息,有多大出息?归根结底,还是得看他怎样做人,懂不懂得做人,所谓功夫在诗外也。这是一辈子的功课,这门主课修好了,不但记者当得好,人生也会过得更潇洒,更幸福。
 
  至于写文章,当然有技巧,有方法,但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得扎扎实实做到三多,即,多看,多思,多写。三者缺一不可。只要功夫真下到了,一定会有长进的。
 
  《青年记者》: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辈出的同时,每年都有很多老同志要退下去。新闻是易碎品,这些老同志中的很多人,一生为新闻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没有得过大奖,甚至在留有他们文稿的报纸被装订存库后,不会有一篇让读者记住的稿子。但他们也有自己珍藏的欢喜和失落,上面打着“新闻”的烙印。您觉得,该怎样评价一个新闻人的成功与否?
 
  詹国枢:我想,评价成功,恐怕得有两个标准。一是读者即客体的标准,一是记者即主体的标准。从第一个标准看,一个成功的新闻人,当然要写出一篇又一篇有特色的、当时让读者喜欢阅读,事后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从第二个标准看,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了,那也可以算是成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自己做人的成功。而这个成功,我认为比前一个成功更重要、更本原。我曾写过一篇微博认为,世人评价成功,往往以此人曾经作出何等业绩,是处级局级还是什么级,或者在社会上有多高知名度作为标准。此标准的最大问题是,它只看到了外界即客体的标准,而恰恰忽视了内在即主体的标准。这就难免出现有的人拼命挣了好几十个亿,或者当了什么官,有了多大知名度,自己心地却比较卑微,做人比较失败,有的身体弄垮了,生命夭折了,有的孤独寂寞,甚至众叛亲离。这是比较可悲的!难道能说这些人是成功的吗?
 
  “老革命”如何面对新问题
 
  《青年记者》:记得在2004年,您还在经济日报时,曾总结自己身上的三种角色:副总编辑、票友经济学者、记者,并坦言,第一个角色是行政赋予的职责,总会有还给组织的一天;第三个角色需要体力,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自己;您最感兴趣的还是第二个角色,所以退休以后,会一心一意致力于这项工作。这个设想有变化吗?
 
  詹国枢:有一些小小的变化吧。退下以后,我当然要牢记自己票友经济学者的角色,继续写一些经济类的普及类的文章,这是我最喜欢也最擅长的。比如,我正倾尽全力撰写一本原创经济理论方面的书,讲人类消费的五个层次。(此书已经大体完成,取名《感官消费学》。)同时,我也可以继续做一个新闻人呀。因为随着网络的兴起,做记者或者说做一个新闻人,已经越来越不需要再依赖于体力和现场采访了。
 
  也就是说,你呆在家中,也完全可以做一个出色的新闻人!因为,网络,电视,电台,报纸,每天给了我们那么多新闻素材,你如果真有本事,完全可以凭借这些素材,加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扮演一个全新的新闻人角色。这个角色,更准确一点说,主要是评说与解释的角色,而不是在现场第一手发现和挖掘的角色。我认为在网络时代,前一种角色或许更稀缺,也更可贵。
 
  《青年记者》:的确,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媒体的诞生,网络让我们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种变化对传统媒体的许多同行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十年之前,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还司空见惯,但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的进程,公众话语权的逐步获得,“记者”已经走下神坛,有人甚至惊呼,当年的“无冕之王”,已经开始变为“新闻民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怎样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
 
  詹国枢:“人人都有麦克风”,即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这确实是网络时代一大特色。这是谁也阻挡不住,谁也改变不了的趋势。但是,即便人人都是记者,毕竟还有专业与“票友”之分。新闻这个行当,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因为,人一睁开眼睛,就有获知新闻的欲求。必须有一批专门人才,去满足这个需求。
 
  当然,网络时代的媒体从业者,较之过去要求更高了,他得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以及获取新闻的方式的转变,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革命”确实遇到了新问题。但恰恰因此,富于创新精神的媒体人,一定能够在新的挑战中找到新的乐趣,也一定会比老一辈干得更棒,更有意思。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青年记者》:面对越来越剧烈的网络冲击,“唱衰”纸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响,也有越来越多的纸媒体记者编辑转而加入到网络媒体的队伍。记得您曾写过《网络时代的报纸对策》,对报纸的整体走向和前途,似乎并不悲观。您能对如今仍然在纸媒体工作的年轻同行提一点建议吗?
 
  詹国枢:如您所说,我对纸媒体的前途,确实并不悲观。因为我知道,经济学有一条颠扑不破的基本原理,需求决定价值。即,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价值。我认为,在可以预料的几十年内,人们,当然不是所有的人但毕竟还有相当多的人,对纸媒体还会继续有需求的,所以,报纸绝不会因网络的兴起而灭亡,就像当年的广播也没有因为电视的兴起而灭亡一样。
 
  说到纸媒体从业者的出路,我曾不止一次对海外版的的年轻记者说,你们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归纳和发布工作。这工作在人类灭亡之前是肯定不会消失的。因为,人人都有获取信息的需求,必须有一批专门吃这碗饭的人,去为人们提供这种服务。至于信息的最终发布是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只是发布形式不同而已。
 
  我告诉年轻记者,你们不必太在意于发布形式。技术为王也好,渠道为王也好,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为王。技术和渠道,不过是载体而已。你们时刻应该在意的是,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能干的、有作为的信息搜集与整理者。有了这本事,不愁没饭吃。正因此,临离开海外版前,我送给每个年轻人的一句话都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话好像是孔夫子说的,我认为说得非常精辟,值得我们记一辈子。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