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你甚至不清楚他们的行为到底是道德正确的,还是只是一种疯狂(你甚至都不知道其中一个主要人物是死是活)。
我成长于(并依旧住在)一个以美丽森林而闻名的地方。至少在华盛顿州西部,几乎每个你抬眼望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巨大的冷杉树和高耸的红雪松。当你已经在这里度过大半辈子的时候,很容易就把这样的景象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有一天你醒来,发现森林不见了,该怎么办呢?
在理查德·鲍尔斯的《上层林冠》中,马咪咪(Mimi Ma)一天早上来到她的办公室,发现她原本能从自己办公桌位置看见的树林被砍伐了。鲍尔斯描述那一瞬间是“愤怒涌上她的心头,对人性的鄙视,一种超越其整个生命的不公感,以及再也无法弥补的永久逝去感”。这种反应也促使她走上了一条宁愿抛下自己整个人生也要去保护森林的激进分子道路。
咪咪只是鲍尔斯在《上层林冠》中塑造的九个人物之一,本书两年前荣获了普利策奖。书中每个角色都与树林有着某种联系,包括一位从事培育种苗工作的越南老兵,以及一位其家庭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都在拍摄同一棵栗树的艺术家。我认为最有趣的是奥利维亚·范德格里夫( Olivia Vandergriff),一名差点被电死的大学生,后来成为了名叫迈登海尔(Maidenhair )的守林人(树保姆)。
一位好友认为我可能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故事,他是对的。这不是一本所有的故事都串成一条线的书。有些人物会有交集,而另一些则有完全独立的故事线。到最后,你甚至不清楚他们的行为到底是道德正确的,还是只是一种疯狂(你甚至都不知道其中一个主要人物是死是活)。
我并不介意故事含糊不清,但有的人可能会介意。如果你要读一些能激发你思考而非提供现成答案的书,那么你会爱上《上层林冠》。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有你意想不到的曲折起伏。
这本书让我想更多地了解树木。你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知识就能看懂这个故事,但它让我对这个主题非常好奇。树木融入生态系统的方式有着几分优雅。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它们的寿命却是如此之长——世界上最古老的树已经超过4800岁了。
鲍尔斯感兴趣的是人类对那些经受数百年变化的事物所能造成的破坏。这对于一本书来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法,尽管我不赞同他认为世界始于某种积极的状态,而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的观点。我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比《上层林冠》中所描述的要更复杂。(我在《在白色的天空下》一书的评论中做了更多关于这一观点的阐释。)
这部小说对人性有着相当消极的看法,但这并没有减少我对它的喜爱。相反,我喜欢跟随鲍尔斯笔下的人物,见证他们对树林越来越强烈的热爱。他们为了更伟大的事业而把个人需求放在一边的行为还是很纯粹的,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做出了我强烈反对的选择--包括实施生态恐怖主义行为的决定。
在书的末尾,鲍尔斯写道:“40亿年生命中最奇妙的产物需要帮助。”《上层林冠》可能并没有说服我搬去住在一个偏远森林里的树冠上,但它确实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与窗外树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