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动漫这几年,在走下坡路吗?
孟婆:今天很高兴能邀请到朱槿老师,他是「新漫画APP」的创始人,从日本留学归来,创立了新漫画。
提到新漫画,不得不提他们旗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IP,叫做镖人,新漫画发掘出的《镖人》,是非常厉害的。
所以,很高兴朱老师今天能来我的直播间,今天我们的直播,主要聊聊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好赶上这个东京奥运会,跟大家交流一下,中国的文化娱乐,尤其是动漫这块,国内与日本动漫之间的区别。
朱槿:大家好,我是新漫画的朱槿。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孟婆老师一起,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
孟婆:那我们今天聊的第一个问题是,相比十年前我们看日本的动画漫画,有非常多的作品值得追,而现在是在走下坡路。朱老师,您怎么看这个事儿呢?
朱槿:可能大家多少会有这样的感觉,那我认为有几个很主要的原因。
一是因为,这两年国漫也在崛起,文化上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你可能对国外内容的关注度就会下降;
还有就是,这两年,很多日本的漫画作品,在国内被大家接触到的渠道减少了。
第三就是,现在每个人的时间都大量的碎片化,这样也就造成了大家很难看到。
实际上,就日本的漫画产业来说,我们合作的一些日本的公司,他们的电子漫画的平台,一年的销售额现在都在二十多亿人民币。
孟婆:可能国内所有平台加起来,销售额都达不到这个量吧,我个人认为。
朱槿:这个具体我也不太清楚,销售一方面因为日本的内容消费的习惯比较好,大家愿意付费去看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品,而且还在不断输出种类繁多的作品。
孟婆:现在中国市场和日本市场,最大的一个区别是读者的成熟度上,就是日本可能各种品类的动漫作品都有。
朱槿:日本其实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品类的漫画,都形成了他固定的一些读者群,导致了他现在的内容百花齐放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几十年积累下来才有的局面。
孟婆:那朱老师,日本有没有可能也会面临国内这个现状?就是大家每天的时间都用来,比如说刷视频,刷微博?日本的互联网发展现在也挺快的,就是他们的动画漫画,会不会也是碰到这种生存空间的挤压呢?
朱槿:我自己觉得当然还是会有的,像抖音在日本的这个下载量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可能和国内不完全一样。有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日本好的漫画内容、视频内容、小说等其他的内容足够多,有分庭抗礼的这样的一个资本。
第二,几十年已经形成了大量漫画读者,有固定的这样的一个消费群体,当然这个消费群体也有减少的倾向。他们以前的漫画动画针对男性的内容很多,现在也注意服务于女性了。
第三,就是因为人家本身游戏产业也发展几十年了,中国现在是因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我们的潜在的读者,注意力就已经被拉走了。
2
女性对耽美作品的氪金,是一样的
孟婆:听朱老师刚才意思,就是以前可能日本主要是针对男生,现在也开始去挖掘女性这块的市场是吧?
朱槿:其实日本从大的分类栏里面,以前女性还是更羞涩一些,那当这些内容电子化以后,就会有一些大尺度内容,帮助女性更容易去购买。
孟婆:比如国内一些耽美作品,做得好的耽美,粉丝特别愿意付费,而且腐女的消费力非常强,日本也这样吗?
耽美这种类型,在国内相对来说,用户氪金程度是非常恐怖的,女性一旦氪金起来还是蛮厉害的。毕竟女性的消费能力和购买能力很强,日本也会这样吗?
朱槿:我自己觉得是一样的,因为要适应国情和国家的一些政策的规定等等。再加上可能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对类似的内容没有做过多的限制,日本发展的非常蓬勃。
而且有一个很大的趋势,以前,少年漫主要是以少年为主要的消费对象,但是现在,其实因为少年漫里面有大量的男性角色,反而吸引很多的女性读者。
孟婆:是的,就像灌篮高手,我们小时候看这个东西就很单纯,但现在有人把角色拿出来组cp,各种配对。
朱槿:包括现在鬼灭之刃、飙速宅男,等等这种单车类的,竞技类,战斗类的作品,只要它有比较多的男性角色,都会被女性拿来组cp,画同人。
所以这里也反映出来,他们整个日本漫画业界,还是以做角色为主,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用漫画这种形式来组男团。
孟婆:对,用漫画的形式去做男团出道,就是纸片人偶像?
朱槿:是的,是的。
3
动漫作品的虚拟角色,价值天花板很高
孟婆: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把二次元的idol做火,让他通过二次元出道,类似这种感觉是吗?
朱槿:产业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可能还都是以角色为主的,因为只要你角色做出来了,成功了以后,故事可以无限的编下去。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可以无限发展下去,他的价值就是非常非常大的。
孟婆:像漫威漫画里面那些时间线,可能编剧自己都混乱了。像我们自己看漫威电影,不同电影其实是不同时间线的,可能这一部里面美队早就死了,另一部里面美队还在拯救世界,观众看的是角色。但不同的故事之间,其实是不会冲突的,对吧?
朱槿:对,因为我们大家可能看完一部作品,很长时间过后,故事情节基本上都忘了,但是,你一定还会记得,很喜欢哪个角色。
从商业创作的角度来说,角色是最重要的,这样的一个基础概念。
孟婆:但中国目前来说,我觉得还没有发展到您说的这个阶段。通过动画/漫画去做角色。
我看到做的比较好的,就比如19天/old先,就是幕星社他们那种,在微博上做连载,但是他们主要以耽美受众为主,所以他粉丝相对来说,比较忠心一点。
那除了他们家之外,国内其他的作品,包括平台,好像还没有开始往这个方向去发力,对么?
朱槿:怎么说呢,这个就牵扯到具体的创作的问题了。
做这个虚拟角色的这个事情,其实是有一定的门槛。
要对人性,对大家喜欢的类型去做分析,然后再在你的作品中,把他这些各个角色,他相对应的魅力塑造起来,这些都需要相比较高的创作技巧。平台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你能否把你的内容发出去,比较重要。
孟婆:相当于说,把漫画作为一个真正的内容源头,好内容是可以跨平台,甚至跨类型,不是说我非得要内容平台上去发,这样一种创作思维。
朱槿:因为动漫圈其实也不大,有很多大家看到的头部作品的出品方,大家也都是比较熟悉的,他们一个角色做出来,可以卖很多钱。
孟婆:有过一个数据的调研,我记得应该是蓝胖子挣的最多,然后皮卡丘,我记得每年的全球授权金额,好像是接近900亿美元。
朱槿:对,都是很多。当你把角色做出来以后,大家可以把它当做一个虚拟的偶像。
基于这个虚拟的偶像,他当然可以去做产品,服装、玩具、文具、游戏等等,一切都可以做。所以他的价值是非常大。
孟婆:宝可梦去年出的电影,我记得在中国的票房,应该是最高的吧?
朱槿:是的,而且我觉得中国市场,有非常大的机会啊,当然,也有很多挑战。
大家知道鬼灭之刃去年在日本大卖吧,大概卖了2000亿日元吧,大概可能12亿左右人民币吧。
孟婆:单单只是日本的收入?
朱槿:这是日本的。日本市场的一个动画电影的天花板,是12亿,我们中国的现在已经五十多亿人民币了,大家可以想一想,有多大的市场。
孟婆:对,中国的市场太大了,你像哪吒50多个亿,足以证明,只要你动漫内容做得好,也是能赚大钱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出来?
朱槿:像日本大家现在能够数的过来的动漫作品,可能都数不过来。但是中国,现在能让你举出来十个动漫作品的名字,你立刻想出来的,可能都没有10个,就是说明市场上没有很强的竞争对手。
4
做内容,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才有价值
孟婆:是的,而且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很强,如果做好了这块,大家也愿意买单。
朱槿:之前有一个采访,我们还经常提的,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几千年没有中断过的,这样一个文化了。
孟婆:用中国的这个传统文化IP做内容,故事好,再加上本身有这个大众认知度,有很大的这种群众基数的,所以中国做文化IP商业价值很高。
朱槿:中国人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这样的一个喜爱程度,已经是渗透到大家的DNA里面的,这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自信吧。
当我们看到有中国元素的内容出现的时候,本身就比从外面引进的内容,大众有更强的喜爱度。
孟婆:就比方说,我觉得韩国人虽然也做武侠,但是它就是少了中国人做武侠的那种精神底子,你看我们这一代,在金庸的小说,或者是金庸的这个小说改编的剧长大的,那真的就是武侠精神,是刻在这种基因和骨子里面的,是不需要去解释的。
朱槿:对,但国内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任何的领域,任何的产品,都是需要不断创新的。
市场上,就是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才有你的价值。
孟婆:山海经这么大一个IP,也还没有人去做。
朱槿:另外一方面,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其实未开发的中国元素。
其实如果大家能够去仔细的思考和寻找的话,我自己觉得会异军突起。
如果一直不创新,纯粹跟风做作品,就很难出来。
我觉得日本和中国,这点也还不太一样,日本每个作者的风格都非常强。
这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市场上,什么东西火,这是一方面的问题;另外一方面,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来说,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作品?
孟婆:这这就涉及到,一是创作者的生态位,二是整个行业的生态位。
目前的环境就是这样:一个内容出来,我们其实看一眼,就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很难有什么后续的生命力,因为大家做的都一样。
但是呢,对于平台来说,收到一个作品,编辑一看--过于创新了,风险很大啊,那还是接着做总裁漫画,做玄幻少年升级漫画吧,非常保险,有流量,不出错,对吧,所以这种大环境,很难培养出创新性的作者出来。
朱槿:大环境的问题,我觉得大家首先要看国外的市场,比如日本的市场,他做付费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确实是打擦边球的,这个也是国情不一样的地方。
流量的作品,反过来说,故事的内容是没有办法去做深度的改编的,就是他没有办法成为IP,它是一个快消内容。
我们大家在做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我自己要做的是哪一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朱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