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Afriat、Dvir-Gvirsman、Tsuriel和Ivan发表在The Information Society上的 "This is capitalism It is not illegal ": Users attitudes toward institutional privacy following the Cambridge Analytica scandal一文。
社交媒体时代,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一直是长盛不衰的议题。有研究对当下年轻用户的隐私观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有趣的观点——在他们心中,隐私不属于公民权利的一部分,而是可供交易的商品,用户有责任主动管理隐私;Facebook等社交媒体隐私泄露的丑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念。
2018年3月,“剑桥分析丑闻”(Cambridge Analytica scandal)被《卫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爆出。报道称,8700万Facebook用户的数据被泄露给了一家名为“剑桥分析”政治咨询公司,用于在2016年美国大选时给特朗普的政治宣传造势。该丑闻使得Facebook声誉大跌,有记者称之为“Facebook没落的开端”。然而,根据皮尤数据,该平台的用户数量竟不减反增。针对这一反常现象,本文作者试图解释:为何在明知Facebook监控存在的情况下,部分年轻人仍然继续积极地使用该平台?他们有着怎样的隐私观,以及该观念在丑闻爆发前后是否变化?
在社交为计算机所中介的当下,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隐私问题趋于复杂,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议题。隐私可以分为“社会隐私”(social privacy)和“机构隐私”(institutional privacy)两类。前者指个人信息对他人的开放程度,比如进行观众隔离、有意识地屏蔽陌生人等;后者指社会机构(社交媒体平台、政府、银行等)对个人隐私的使用。当隐私数据被外部机构用于广告或营销目的,便可称为“经济监控”(economic surveillance)。过往研究发现,人们较少关心社交媒体上的机构隐私和经济监控,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或是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别无选择而“认命”。这篇文章则进一步发掘了当代年轻用户的隐私观--隐私不属于公民权利的一部分,而是可供交易的商品,用户有责任主动管理隐私。“剑桥分析丑闻”正是强化了这一观念。
研究者在丑闻发生后(2018年4月),对24名20-35岁之间的Facebook用户进行了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结合丑闻前已有的访谈资料(2017年12月,26人受访),进行时间维度上的对比分析。在分析访谈所获文本的方法上,研究者引入了Boltanski和Th?evenot的“理由制度框架”(regimes of justification),从以下六个维度分析受访者的话语(即受访者从哪些视角出发来看待隐私问题):
(表格内容编译自原文)
访谈结果表明,即使在丑闻声浪的高峰期,用户对于社会隐私的担忧仍高于机构隐私。他们更多感受到的仍是他人带来的危机感,比如自己的身份信息会被“坏人”用来构建间谍身份。此外,受访者普遍从公民、传统和市场三个维度出发来讨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隐私问题,且观点在丑闻前后发生了细微变化:
(表格内容编译自原文)
从上表可以看出,受访者普遍将隐私视作一件商品,但对商品的观念在丑闻前后有所变化:从“披露信息以换取免费的数字服务”,转变为承认“监控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即经济监控在数字世界的合法性。此外,也有少数用户认为隐私是一种需要保护的、无条件的人权。而在进一步探究用户持续使用Facebook的原因时,研究者将其归纳为对平台的依赖(信息、娱乐等)和对于被视作异类的恐惧(没有Facebook账户的人是“奇怪的”)。
对于上述发现,研究者予以如下解释:这些用户并不知道应如何完善隐私监管机制,同时又重度依赖Facebook,难以进行社交媒体的“迁移”。因此,“剑桥分析丑闻”的爆出实则进一步强化了年轻用户把隐私当作商品的想法。他们默许当今信息资本主义的盈利模式,乃至为之辩护--“社交媒体就是规范”(Social media is the norm)。最后,研究者进行了宏观性的反思:当自由市场和减少监管的理念再次占据上风,营利性的商业公司是否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在社交媒体平台高度垄断化和头部化的背景下,部分年轻人已经承认了经济监控的合法性,把它视作进入数字世界的一张“入场券”。对于这种“监控文化”的渗透,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且密切关注监管方和平台方的相关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权益。
作者/吴雨璟
参考文献:
Afriat, H., Dvir-Gvirsman, S., Tsuriel, K., & Ivan, L. (2020)。 "This is capitalism. It is not illegal": Users' attitudes toward institutional privacy following the cambridge analytica scandal.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37(2), 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