眯眯眼话题背后:“社交原罪”和即将到来的性别战争

admin2024年04月25日 15:16:10
阅读:
标签: 三只松鼠 情绪 文化
分享:

最近一段时间,“眯眯眼”成了引爆网民情绪的一个关键词。由三只松鼠的广告话题引爆舆情的背后,是不少网民认为这是美国对我们“文化殖民”的结果。


 
 
  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人对于国家主权、文化尊严如此敏感和看重,是已经富裕了数百年的西方人极难理解的事情。他们在地理上以自己为中心,将中国划为远东;在文化上也被很多人认为采取了文化殖民主义,将强者对于弱者的文化想象强加于中国人。在过去,中国人就此无力提出异议,而在今天,中国人可以说“不”的时候,一些广告代言采用了“眯眯眼”这种很容易引发不愉快回忆的形象,就难免会引发大片的抗议了。
 
  但是针对“眯眯眼”而出现的激烈的情绪表达,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看,却可能带来更为深远的后果。中国社会的身份政治和性别战争,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1、国民情绪的内卷案例
 
  但是如果这样眯眯眼的模特,放到十年以前,还会有这样激烈的讨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放在十多年以前,走红国际的中国女星或者模特,很多人的招牌形象恰恰是具有东方特色的眼睛。当时的中国亟需得到西方主流的认同,对于能够在国际扬名或者拿奖,都认为是为国争了面子。一个案例就是当年出名的模特吕燕,西方人惊为天人,而在国内很多人却被惊掉下巴,但是这无妨她的走红出名。
 
  但是到了今天,当中国逐步强大起来,而且美国加码攻击中国的时候,民族主义情绪被激发出来,对于有过殖民主义色彩的“眯眯眼”,就觉得特别不能忍,成为一种文化抗争。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强烈的反应,反映了我们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的过渡性心理。一方面,不再自卑,另一方面,还不是足够自信,意味着我们尚未获得大国国民的成熟心态。这个阶段,经常性地自豪,却也是动辄敏感愤怒。这如同一个小伙子成年过程中在挣脱系统性羁绊而易怒,也如一个衣锦还乡的成功人士在感受到荣耀的同时,因为一丁点的非议而幸福全无。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的国民心态称为“应激心理状态”。
 
  再加上,如果我们看到了美国人的反应,或许会为自己如此得义愤填膺而感到一丝尴尬。
 
  据报道,在三只松鼠的广告在国内闹得沸反盈天之际,国外仅有零星的小报报道,还引起一些外国网民的诧异:“大多数中国人不都是眯眯眼吗?”我们的愤怒,只能表演给自己人看,境外的对手却毫无感觉,更谈不上有所改观。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愤怒早已经化作商业流量,正在被人提现。
 
  近几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显著的传播现象,那就是争议性的话题正在迅速占据上风,成为今天新闻传播的主体。那些打着伦理道德的擦边球、击穿社会共识底线、引发人性质疑的话题,总是轻易成为头部信息。争议性成为主体,表明着我们正处于一个大破大立的时代,意味着共识的难于达成。比如,任何一个争议性议题只要有人在微博或者微信上作为一个议题提出来,总能在国内舆论场激起正反两方面的强烈对峙,这边是强烈的义愤,声讨挞伐;那边是深以为然,或者不以为然。人们每天都在为远在天边的事件而喟叹,手头小事却做得心神不定。整个网络图景看起来,如同人们在网络世界有发达的头脑天线,拖着尚在人间的滞重肉身。这本质上构成了大众的一种情绪和精神的内耗。
 
  有人会说,这不是一种公共舆论空间的公开讨论吗?但是我们会越来越发现这是一种错觉,一种幻象。公开讨论需要的是理性探讨,然后给出一个基本的共识,但是近年来人们对各种议题的关注,无一例外变成情绪化的对峙和争吵。任何一个话题都会出现左、中、右的对峙。很多人还在为一场争论耿耿于怀、愤愤不平的时候,新的热点又出现了,旧的心情来不及收拾,人们就立马投身于下一场争吵。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人们虽然争吵,但是因为共享了某种共识和价值观,总能分出个是非曲直。在今天,针对很多事件的争论,因为利益的分化,圈层的隔阂,群体之间缺乏共识,失去了共同的价值坐标。
 
  尤其在中美博弈加剧的时代,这种大国之间的角力带来的系统性压力,正通过无数的全球化、社会化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传导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导致失业、焦虑和精神错乱,也加剧了争吵的风险。
 
  如果我们要追溯这种现象的源头,不能不提到社交软件。
 
  2、社交媒体的“原罪”
 
  近年来全球民粹主义的新一轮泛起,已是共识。泛起的背景,原因众说纷纭,但是社交软件的兴起,不能不说是重要的根源之一。
 
  社交软件赋予了每个草根的发声机会,并以网络作为发起形式,组织起来,而底层人群一旦联合起来,首个反抗的目标就是被认为高高在上的精英阶层。很多群体的命名,不是自己自觉的命名,恰恰是对手给出的污名。民粹主义正是来自精英阶层的蔑称。
 
  不少人注意到,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近日被美国评为“年度恶人”(scoundrel of the year)。“入选”的主要理由是,他一手缔造了一个社交帝国,一个“世界上糟糕的网站”,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包括谣言横行、假新闻爆发等,很多人认为特朗普的当选就是拜该网站所赐,等等。
 
  但眼下,在Facebook的带动下,全球都已经进入了社交时代。一个数字孪生的人类社会,正漂浮于地表之上,元宇宙因此打开了大门。
 
  社交时代的美国社会的撕裂破碎现象,我们不能说是中国社交社会的一面镜子,但是也具有较大的警示意义。
 
  Facebook的各种功能,在国内看来分别是由微信和今日头条等应用分别承担的。微信将人们圈层化、部落化、组织化,而头条引领的算法推送,则是按照不同圈层、不同部落的利益和喜好进行信息的推送覆盖,作为他们之间强化价值观链接的纽带,帮助各个部落更为紧密的组织起来。这两个技术应用恰恰是中国眼下应用广泛的、堪称是国民级的应用。它们对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塑,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
 
  自2013年开始,当中国进入社交时代之后,我们当时只是简单地认为,人们从微博时代的公共舆论广场潜入了一个个私密的“小房间”,导致我们传统的舆情监测手段陷入盲区,社会治理面临着失去捕捉信息先机的挑战。但是今天看来,社交时代的风险远大于此。
 
  社交软件的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将一个个原子状态的个体,通过社交手段在网络上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高度同质化的群体部落。也就是说,传统社会的个体在社交时代终于组织起来,可以进行集体发声、提出集体诉求,并能采取统一的线上线下行动。
 
  这样的网络部落中间,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某个事件变得愤怒,就可以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的渲染和传播,让集体变得愤怒起来。群体性的愤怒,总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的,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总是能搞出点动静出来。
 
  我们现在从微博到微信的平台变迁,来说明中国社会在公共舆论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网络生态变化,而正是这个变化,让我们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并可能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在于随着平台的变迁,理性精神的渐渐缺失,而感性的、情绪的力量在快速增长。
 
  在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是由一大批公共知识分子主导的,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吸引大批的粉丝围观和分享,形成向外扩张的影响力涟漪。虽然很多公知更为认同美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将之当做布道的圭臬,也因此受到了不少的指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公知基于知识的共同体,具有理性沟通的思维模式,在针对某个事件和现象进行讨论的时候,是可以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有可能就此形成一个确定性的结论的。
 
  进入社交时代之后,中国迎来了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代。网络上出现了无数的虚拟组织和网络部落,也因此进入了一个群氓的时代。共识匮乏,纷争蜂起。网络的部落和部落之间,常常难有共识,任何一个公共事件就会引爆遍地狼烟。正如上文所言,近年来,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在网络上引发论战和争吵,整个舆论场常常烟花满天,看起来公共场域喧闹非凡,但天亮后,不过落得满地灰烬,网民早已鸣锣收兵,只能靠政府来打扫和兜底。
 
  就以此次眯眯眼引发的争议现象来说,各路人马吵得不亦乐乎,将假想敌树立起来如同巨大的卡通人体,但是本应作为抨击对象的美国社会无动于衷,而这里已是板砖横飞,商家、模特伤痕累累,种下了社会分化的怨愤的种子。
 
  如果说,在微博时代,我们在防范那些公知的挑战性的言行,而进入社交时代,我们更需要提防的是割裂性的、相互对峙的网络部落,因为他们可能导致社会的撕裂,以及难以形成共识的网络氛围。这种对立性的部落,一旦被外部利用,往往就成为现实的威胁。
 
  但让人深感无奈的是,我们可能正在面对一个分化的网络氛围,各种对立性的网络部落正在成为现实。
 
  3、作为终极战场的性别战争
 
  当我们遥观大洋彼岸的美国的社会撕裂,有没有考虑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除了美国社会结构里固有的撕裂性的文化基因、长期积压的社会矛盾等因素外,Facebook等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了扩大矛盾的作用?
 
  在西方的诸多社会矛盾中,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特色矛盾,近年来变得愈来愈突出,那就是围绕性别和跨性别的矛盾,已经成为身份政治冲突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显著的案例,就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女士,因为不支持跨性别的识别做法,在西方面临“除名”的威胁。她认为,男性和女性还是应该有所区分,比如,自认为是女性但是身体还有男性特征的性别,起码不能参加女性运动会吧?但是这样的论调,大大冒犯了那些支持跨性别的群体。在政治正确成为意识形态的西方社会,人们纷纷划分界限或者保持沉默以追求自保。
 
  在任何一个社会,性别对立,都是个深刻的社会话题。两性之间,除了在生理上源自基因无可置喙,在精神上涉及权利,在物质上涉及社会设施,在社会上涉及身份,在政治上涉及权力和选票,在经济上涉及平等,在文化上涉及跨性别等,诸多方面,都构成了某种对立性、争议性的话题,在经济不景气、各方竞逐资源的时代,性别话题成为不满的社会情绪的天然出口。
 
  正如同社交时代,底层群众获得了话语权力而对精英阶层实施了反抗一样,女性作为数千年来的被压迫的“第二性”,在社交时代也以平等和反抗为旗帜,迅速地组织起来。源自美国的“Me Too”运动,在美国加剧了性别的对立,在世界范围内则唤醒了女性的权利意识,在不少国家和社会也引爆了社会矛盾。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正在社交时代拓展影响力的边界。
 
  在东方文化国家,由于种族、移民等领域的分歧相对较少,性别领域正在成为各种矛盾的发泄出口。我们从韩国和日本的现状能够看出,这种性别对立已经显著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非常多的研究者对于韩国和日本的性别冲突都已多有描述。比如,在韩国,性别对立已经严重到双方互不退让,结果就是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男性青年无奈躺平,所以有人认为,年轻人的不结婚、不生育、不工作等方面也是男女冲突的一个直接后果。
 
  中国的城市化还在继续。只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社会就会总体保持平稳。即便在当下的社交时代,网络舆论出现了一定的对立和争吵,我们也可以报以宽容和理解,创造的条件争取各方的共识或者谅解。但是需要警示的是,在各种网络组织和部落的对立中。
 
  就以此次关于“眯眯眼”的话题来说,在那些将之上升到国格和尊严高度的网民们,在一番慷慨激昂的情绪表达之后,或许早已将之抛诸脑后,开始追逐新的热点,但是那些受到伤害的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会慢慢聚合起来成为一个组织,他们不会就此沉默,而是会寻求权益诉求的表达。境外的商业资本也不会就此改变他们的对于东方的美学想象,依然会在某个场合进行展示。一些艺术家不会就此停止艺术的探索,毕竟中国传统美学中淑女形象不会突然变成浓眉大眼的西化审美。一旦时机成熟,这些被暂时压制的沉默的群体会卷土重来,形成新的冲突。
 
  我们看到,那些受到攻击的女模特开始了反击,她们都有粉丝群体,会形成一股力量。那些情绪激烈抵制“眯眯眼”的网民,不少人代表了男性群体,这埋藏了隐性的性别冲突的种子。这个话题一旦重启,性别冲突的爆发将是大概率的事件。在当下经济环境不景气、中美博弈的系统性压力增强、社会焦虑蔓延、部落冲突经常化的网络氛围中,我们特别需要关注性别话题的烈度和走向。
 
 
  作者/燕志华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国产数据库实践:亚信安慧AntDB在DTC 2024展示创新实力

  • 583硬派家族+SUPER9跑车,方程豹产品矩阵献礼比亚迪30周年

  • AI新纪元,谁在重塑桌面未来?

  • 从“王婆说媒”出圈窥见:文旅营销有了新变化

  • 省应急管理厅领导到湖南水电职院考察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