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O2O那阵浮夸风吹停,能把高估线上能量的互联网人摔醒。可在各种交流场合我们还是发现,这帮人起身拍拍泥土,已闷头转做“互联网+”信徒。
“互联网+”和O2O显然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前者指信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在传统领域的应用过程,后者特指通过线上带线下的商务模式。
但在信徒们眼中,两者都约等于“牛逼的时髦玩意儿”,反正就是赋能线下,让线下焕发新春。
我的朋友老汪,就是其中一位信徒。去年搞模特网约平台,“线上化”,“去中介化”,亏成马;今天把我约出来,腆着个肚子坐对面,告诉我要转型互联网写真平台,“内容付费”,“规模化”,“IP化”。
有毒吧。在互联网演化出来的种种概念,真像互联网+大树掉落的一颗颗种子,埋哪哪发芽,搁哪哪长大?既然谈到模特行业,咱就以它为引子,聊聊“有毒”的“互联网+”。
1
妄想:“互联网+”重构行业
和大多数人一样,老汪当年最先想到的是做约拍、通告。你看啊,咱把模特和摄影师、商家都放到平台上,摄影师和商家发需求,模特来接单,匹配供需,在线支付,在线评价,溜得飞起——这可是O2O啊,三大赋能重构整个行业。
赋能效率,供需双方随时随地线上连接
赋能收益,去中介化,成本更低
赋能运营,结构化数据,方便信息维护、分析
真的这么美好吗?先来看两具尸体。一是poco原团队主导的约约APP,背靠千万级的poco网流量,现在翻到约模特页签,两屏见底。
二是名噪一时的魔力圈,内测就搞出几万DAU,现在应用市场里都找不到。老汪的小平台胎死腹中,就更别提了。
追根究底,上述3点赋能全是妄想。
效率不升反降。模特这个群体,本来就有各种模特群收发通告,简单直接,现在还要上你平台,切来切去,通讯录都搞几份;商家也很难受,原来付个款当面给下完事,现在要搞网银,还不知道有没有收据可供报销……
去掉中介更费钱。模特可能欺生乱开价,没有中介敦促很容易临时放飞机,商家沟通组织的时间成本怎么算?
运营分析纯扯淡。行业这么粗放,有一单没一单的业态,要毛的大数据分析。
当我们捧着“互联网+”等炙手可热的时髦概念“赋能”行业时,先从行业角度看清楚,究竟有没有“能”,有多少“能”,“能”的导入会不会带来更多的负担,有负担能不能解决,这才不会成信徒式的妄想。
2
尴尬:行业外圈绕道看
硬上不行,退求其次。老汪被行业深水呛了一肚子后学乖了,咱先坐工具攒用户,帮模特做模卡。模卡总不能做不好吧,几个拼图模板,纯线上的事情。
这的确是模特的需求,所以老汪也能做到每天几百个新增。但你后面怎么变现?广告,你体量不够;工具收费,就凭那简单几个拼图模板,逗我呢吧?这换谁做不行,美图秀秀这些app都还不屑于做呢。
尴尬。尴尬的原因,是老汪做了个“伪互联网+”,不会太快死,但也难活。在我看来,互联网+行业,本来就是切垂直,盘子相对小,那就得做深做透,才能有足够价值,收得起钱。
比如uber在出行领域的切入站稳,一方面是真的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私家车的加入、拼车的上线,也解放了供需,提升了产能;
再比如前不久互联网+峰会上小马哥举的例子:某地址解析服务,提升地址匹配率6个百分点,仅在北京就每天减少4000个人工干涉包裹。
这样的互联网+,解决行业关键问题,才能有可观估值。你切得不痛不痒,游离在行业外圈绕道看,有你没你都没差,那不是“伪”是什么,撑死不过是分分行业边缘的汤水。
当我们批驳重构行业的互联网+妄想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切入。浅尝辄止、价值不大的边缘产品不过是“有毒”的“伪互联网+”。
3
迷失:淫媒天堂,出门左转
去年折腾了几个月,收不来钱的情况下,老汪很快就发不出工资了。基本的业务运转由投资人撑着,代价是每撑一个月,多给一个点的干股。
日常开销媳妇养着,省吃俭用对付对付。跟投资人关系不错的好处之一,是这个时候可以跟在他后面,蹭几根烟一顿饭什么的。
与之相反的是,频频听到刺激的诱惑。
有些人不做任何产品了,解散开发团队,每天发发小广告,靠微信勾搭勾搭商务模特和嫖客,每成一单,五千一万的,总有自己一两千的“水钱”。遇到大金主搞个出海邮轮趴,自己还能凑凑热闹,跟着high一波。
某知名网站(太有名了不点了),据说暗线玩得更高级:给土豪投资的微电影输送女主角,每单二三十万,土豪妹子都开心。妹子想要的是成名的机会,土豪享受的是看身边的女人被一群屌丝通过弹幕追捧着。
自己跪着都挣不到的钱,人家换个姿势,躺着就挣到了,还是翻倍地挣,扎不扎心?左手是姿色撩人的大批可触达模特,右手是从朋友、用户留言渠道来的“刚需”,越不越雷池,仅一念之差,一步之遥。
但一旦跨出这一步,什么互联网+,都不关键了。用老汪的话说,该天天都怕住进去喽。
除了放弃互联网+去涉黄,当真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4
出路:回归行业本质的“行业+”
我们试着回到最原始的行业形态来看。
整个模特产业,从T台走秀,到品牌代言,再到推广活动,从来都不是“皮肉经济”,而是“注意力经济”。这个产业对模特的定位,不是商品,而是媒介,是营销资源。
什么人把模特当营销资源看?本来就扎在这个行业里的模特经纪公司们。
在他们眼里,互联网来了,好像跟我有关,也好像无关,不变的是我左右牵线的小生意:个别模特签约,多数模特合作,为企业解决颜值营销需求。
这是我看好的模式。这种模式下,不是没有死掉的,但至少有跑得还行的。
号称第一网红电商的如涵控股借壳上市成功,又拿下阿里3亿融资,壳公司估值直接从650万飙到33亿。而如涵控股旗下特别重要的子公司之一,就是负责模特经纪业务的杭州如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另一家模特经纪公司魁钺会,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做到旗下网红超3000人,年收入过6000万,目前B轮阶段,入驻腾讯众创空间。
这个模式下的想象空间还在逐渐变大。
首先是供给的放大:有营销影响力的人群资源,已经从模特群体延伸到网红群体。面容姣好身材不高的,可以做电商网红;两者皆一般但有才艺的,可以搞搞直播。只要有突出特色,能带流量,都可能成为模特经纪公司toB解决方案的得力组成。
其次是需求的放大:随着直播平台、真人秀节目、短视频APP、微电影新风口,越来越多非传统客户参与进来,对网红的需求量成倍增长。
所以我们看到了,美丽联合集团(原美丽说+蘑菇街)专门新做一个“uni引力”app参与进来,培养网红为自家电商业务供血,同时服务产业链内其他玩家。美空网也调整方向,专门搞了个200+人的团队,从网红培训、宣传到输出,打造网红孵化产品。
作者/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