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少了,春运打车的人却比平时更多,出租车司机自然就能够挑活了,毕竟都交着份子钱呢,也要养家糊口,每个人都指望别人当活雷锋自己坐享其成,是一种病。
估计连12306和航空公司自己也没想到,今年春运被骂得最惨的不是买不到火车票,也不是飞机票涨价或者航班延误,在诞生后的第四个春节,打车难打车贵这顶帽子,通过一篇刷爆朋友圈的十万加文章,终于扣在了滴滴头上。
在那篇咪蒙风格的十万加文章里,滴滴被描绘成了打车难打车贵的罪魁祸首,而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的上海出租车,被描绘成了一副乌托邦式的美好画面:
看着都觉得好感人有没有,可能是我们外地人投胎方式不正确,没有福气当上海人,享受不到这么优质的出租车服务,为了证明滴滴的罪行,在网上搜了一下滴滴出现前上海春运打车情况,结果尴尬了:
不止是上海,在2012、2013年打车软件还未流行的春节,其他地方也没好到哪里去。
看来全国的出租车管理还真是统一规范,井井有条啊!
过去的日子太遥远了,不光那位“怀念没有打车软件日子”的上海朋友记忆错乱了,笔者也不太记得起来2012年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然而2015年、2016年的春节还是能勉强能回忆起来的,貌似那时候滴滴也有出租车、网约车服务,也有出租车的调度费和网约车的动态调价,然而并没觉得打车那么难那么贵,为什么今年就难了呢?
滴滴还是那个滴滴,出租车也还是那个出租车,动态调价、调度费也都存在,那么是什么变了呢?是什么让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网约车司机们早早收车回家过年?机场火车站又是谁孜孜不倦地打击“非法运营”的网约车?又是谁规定没有本地户口不能开网约车,没有本地车牌不能接网约车,轴距不达标不能开网约车,排量不够不能开网约车,甚至后背箱尺寸不够不能开网约车?
开个网约车要这么多限制,你问为什么想打车的时候没有网约车接你?问为什么价格涨了?说网约车企业挣黑心钱,你的逻辑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网约车少了,春运打车的人却比平时更多,出租车司机自然就能够挑活了,毕竟都交着份子钱呢,也要养家糊口,每个人都指望别人当活雷锋自己坐享其成,是一种病。
比起线下好不容易等到一辆空车,司机摇下车窗问“去哪儿,不顺路不拉”、“不打表,加一百”,或者被强制跟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拼车,我倒是觉得坐在家里,打开打车软件,看看软件建议在当下供需情况下需要加多少钱,评估一下自己的时间值不值这个价钱,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选择调整出行时间或者方式,也不会站在街头在瑟瑟寒风中发抖那么窘迫。
相比回到2012年,我更愿意回到2016年的春节,那个时候,打开滴滴,出租车、专车、快车虽然也有可能加价,但至少我能随时打到,从北京离开的时候我提前预约了一个滴滴专车,还打了七折。过完春节,半夜12点半从北京南站出来,到处是不打表的出租车张口两百三百,我从容地拿出手机叫了一辆网约车,在无数人或羡慕或怨恨的目光下,扬长而去,甩在我身后的,是一个时代。
我以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至少在我身上是过去了,没有想到2017年的春节,我又被某种神秘力量拉回了那个时代。
其实打车难打车贵的锅,硬逼着科技公司来背的事情,国外也出现过,不久之前的圣诞节,菲利宾交通部声称收到多宗关于优步和其他网约车平台动态调价幅度大的投诉。对此,Uber虽然一度配合政府对动调价格进行封顶,但同时Uber还对外强调对动调进行封顶影响了乘客出行时的成交率。Uber在官方回应中指出,受菲律宾网约车新政的影响,Uber的供给本身严重不足,此前正常情况下成交率80%,但封顶后下降至50%,“Uber正密切追踪供求动态,因为我们也有责任要为乘客提供可靠的服务,需要为司机提供合适的激励而不是强迫司机在这种特殊时间提供服务。”
当然,Uber在中国肯定是不敢这么说的。
作者/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