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AI取代低教育水平劳动者,人类不丢失思考就不被AI绑架

admin2025年05月07日 03:01:14
阅读:
标签: 劳动者 人类 水平
分享:

参会的企业领袖覆盖新零售、新消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商业时代的潮流领域,既有成功转型的老牌巨头,更有乘势而上的新生力量,各行业精英共同描绘出未来的蓝图。

 
  2017年12月15日,2017 WeMedia第四届中国自媒体年会,在北京盛大开幕。本次大会以“X”为主题,意见领袖、行业精英、国内知名媒体、自媒体大咖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趋势,共同展望未来互联网风云变幻。
 
  参会的企业领袖覆盖新零售、新消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商业时代的潮流领域,既有成功转型的老牌巨头,更有乘势而上的新生力量,各行业精英共同描绘出未来的蓝图。
 
  会上,科幻作家郝景芳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了她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以及她关于人类在未来的AI时代如何胜出的思考。
 
  郝景芳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毕业。代表作品有《流浪苍穹》《孤独深处》《去远方》等。2016年8月,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去年10月,郝景芳还发起了共享教育童行计划。
 
  演讲结束后,郝景芳接受了Bianews等媒体的采访,谈到了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个人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有自主选择权。
 
  AI不会影响艺术表现形式
 
  科幻作品没有直接角色功能
 
  郝景芳曾在她的科幻作品《弦歌》里构建了一个与艺术有关的世界观,外星人摧毁一切却让古老城市和与艺术相关的场所未受浩劫、对抵抗者进行杀戮,却对艺术家宽容。
 
  而在现实中,郝景芳也认为人工智能对艺术表现形式不会有真正影响,音乐本身跟宇宙一样永恒,因为音乐跟人内心情绪、情感无可言说的部分贴合最近。
 
  同时,古典音乐对于郝景芳来说还是辅助写小说的利器。写小说需要节奏和结构,郝景芳表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语言结构和故事情节安排的结构都会参照古典音乐,因为小说结构与古典音乐乐章间的结构很相似,小说用这样的结构是非常动人的。
 
  同时,郝景芳还认为,科幻作品没有直接的社会角色功能,主要是拓展想象力的边界,探讨可能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比如技术的两面性,一个人如何选择。至于写出来对时代有什么影响,也不是科幻作者写作时最关心的事。
 
  人工智能总体会便捷生活
 
  但不排除发展中有结构问题
 
  郝景芳此前对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导致就业取代、教育隔离的问题表达过担忧,但这不意味着她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抱有消极心态,她表示自己持总体乐观局部悲观的态度。
 
  她解释称,比如人工智能未来取代了50个工作,但可能制造了100个工作,那么未来就业机会还是比现在多50个,人类生活整体上会更便捷、更丰富、人还可以从事更多高级工作。
 
  但并不排除过程中有结构问题,比如它现在取代的很多人从小受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可能之前做的都是重复性劳动。也许未来需要人类整个技能和教育水平都比较高的情况下,就难以做这种工作迁移。
 
  郝景芳表示自己担心的正是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农村的教育以及现在有些相对来讲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劳动者等问题,但总体来讲,人类大命运不会出问题。
 
  人类不丢失思考就不会被AI绑架
 
  而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会不会让人类丧失自主选择能力的问题,郝景芳则认为选择权仍在人类。包括目前所有的算法推荐,并没有强迫性地使人做决定,只是占据视线。
 
  她认为,人自己不丢失思考的话就不会有问题,人工智能只会让生活更便捷而已。更多是了解自我,每个时代都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区别对待所有信息,而不是被它所绑架。
 
  以下是郝景芳专访原文:
 
  Bianews:您小时候学过大提琴,有篇文章提到过古典音乐在未来事业中的应用,我想知道在您创作过程中哪怕以后到了人工智能这样的时代里,还会用传统艺术表达你的作品吗?
 
  郝景芳:其实人工智能对于艺术表现形式不会有真正影响,音乐本身是永远存在价值的,因为音乐是跟人内心情绪、情感无可言说的部分贴合最近的,它的抽象形式是最强的艺术表现,没那么具像,会更加接近人内心的情感,所以音乐其实也是人类几万年十万年前开始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
 
  在十万年以后可能人真正贴合内心情绪还是音乐,人工智能的加入,可能顶多加入一些智能创作的成分,会帮助作曲家创作,或者加入一些智能呈现,这个作曲家写的曲子比较容易用电子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等等,它改变的是一些形式,但音乐本身跟宇宙一样永恒,宇宙在一天音乐就会在一天,绝对不会不需要的。
 
  Bianews:您对古典音乐未来怎么看,会消亡吗?
 
  郝景芳:古典音乐会一直存在,但也许不是最流行的一种、当时最热门的表现形式。但古典音乐或所有纯音乐都始终有它最独特的方式,它的空间很大,表现力很强,不会被歌词所代表的具像化的内容束缚,因此每个人在过程中都能听到音符拉出来的全景空间。
 
  Bianews:这也是您选择古典音乐创作的原因而不是用现代音乐写它?
 
  郝景芳:因为写小说是非常严谨的过程,写小说需要节奏和结构,古典音乐像交响乐有结构,中间有开场,第二乐章是回忆,第三要快速了,高潮了,第四乐章要有恢弘的结束,当小说用这样的结构是非常动人的,我在任何情况下语言的结构和故事情节安排的结构会参照古典音乐的结构做,这种结构在流行歌里面是找不到的。
 
  Bianews:您在演讲中讲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预期,想问一下学术界现在在不断探索科技的边界,商业在加码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不断把它推向应用领域,您觉得作为科幻作家来说,在科技时代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角色功能?
 
  郝景芳:其实我觉得科幻作家从来都对这个世界没有直接的角色功能,它既不是为了要预言这个技术怎样好就写这个技术让大家都用,也不是为了预言这个技术将来怎样不好,写了这个就告诉大家都别用,这些太直接的社会功能其实不是科幻作品的作用。
 
  科幻作品主要是探讨一些问题,比如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什么样,技术或者我们的世界未来有哪些可能性,其实就是拓展想象力的边界,或者去探讨可能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比如技术的两面性,一个人如何选择。至于写出来对时代有什么影响,其实不好说,每个作品都不一样,而且也不是科幻作者写作时候最关心的事情。
 
  Bianews:您之前有提到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导致一些就业取代、教育隔离的问题,您本质上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持悲观态度吗?
 
  郝景芳:我觉得从大层面上讲是总体乐观的,但局部悲观,人工智能比如未来取代了50个工作,但它可能制造了100个工作,那么未来的就业机会还是比现在多50个,人类生活整体上会更便捷、更丰富、人还可以从事更多高级工作。
 
  但并不排除这个过程中有结构问题,比如它现在取代的很多人从小受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可能之前做的都是重复性劳动。也许未来需要这个人整个技能和教育水平都比较高的情况下就难以做这种工作迁移。
 
  所以我只担心的是这些问题,会很担心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农村的教育以及现在有些相对来讲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劳动者,总体来讲人类大命运不会出问题。
 
  Bianews:这些可能是未来的事情,现在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是一些算法功能的应用,比如内容平台的人工推荐。但是目前社会上已经有人在讨论,觉得这样用大数据来分析我们已经让我们丧失了一部分自主选择的能力,您认同这种看法吗?
 
  郝景芳:这个事情是双向的,它可能给你带来了便利,但是陷入被动推荐中,我自己觉得OK,你可以不接受它的推荐,像百度地图它给你指了路,你永远可以不按它这个路走,选择权在你。包括所有的这些推荐,推荐到你面前并没有强迫性的使你做决定,只是占据你的视线。
 
  这时候人需要的是跳回来站到更高处想想,我最近是不是太陷入里面了,是不是应该跳出来,是不是应该拒绝,主动寻找一些新的东西等等,人是有这个选择权的,而且有这个选择能力,除非人自己不思考了,别人推我什么就点什么,当然是会陷入失去自我。但这个东西的决定权其实不在他人手里,在自己这儿,人自己不丢失思考的话就不会有问题,它只会让你的生活更便捷而已。
 
  更多是了解自我,每个时代都很清楚自己,当有个东西推到你面前了,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以及接下来我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这些东西如果你时刻都了解自己的话是你在区别对待所有的这些信息,而不是被它所绑架。
 
  Bianews:您认为您的学科背景和职业背景是否是您的创作优势?
 
  郝景芳:我学过理科也学过经济,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对于领域上的选择可能会比较宽,背景知识可能比较多,但是我也一直都觉得一个好作家也不需要是一个百科全书什么都知道,他能在他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面挖掘的很深仍然是一个非常非常优秀的作家。
 
  像简奥斯汀一辈子都写的是庄园的生活,写的是贵族小姐跟先生之间生活,但是她就不肤浅,看她的作品不会觉得是一个随便的网络作者写的,也写的是小姐公子的生活就是不一样,因为她在这里面写出了人性深层次的深意,塑造的人物更加立体,她写的人的内心生活挖掘的更深。哪怕她写的领域学科上没有更深,能写的深刻也是可以的。我只不过学科背景确实宽一点,所以在题材选择上也会多一点。
 
  Bianews:我想问一个接地气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您本身是一位母亲同时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在做公益项目和公众号这些,还是一位作家,您平时在自己工作生活和业余爱好间的时间平衡是怎么做到的?
 
  郝景芳:白天都是工作和各种各样的商务会见、活动等等,工作还是要坐班的,但是相对灵活一点,所以也可以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包括我做的儿童教育项目等等也会抽白天零碎的时间去参加。晚上一般七八点钟回家还能有点时间陪小朋友,周末会跟小朋友在一起。
 
  我的写作包括公众号写作,其他文稿、小说写作基本上都在凌晨,每天凌晨都是在4-5点之间起来写作,所有的写作,90%是在这个时间写的,还有10%的时间是在夜里可能12点到2点之间写的。
 
  Bianews:在夜间更有灵感一些吗?
 
  郝景芳:主要是夜间没有人发微信尤其凌晨没有微信,白天不能不看微信,但是如果在实时看微信状态下是不可能写作的,写作是其他什么事都不打扰,如果在不停的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这是特别打扰的,因为都是写,相互之间是干扰的,在凌晨的时候是唯一相对全天来说比较安静的时候。
 
  Bianews:您这样子怎么保证健康呢,每天睡眠多长时间?
 
  郝景芳:每天睡眠5小时左右已经坚持了20年了,所以就睡这么多。
 
  Bianews:您刚才说机器人各方面应用是基于它的大量学习,在您看来未来会不会出现主动学习的这种机器?
 
  郝景芳:其实也不是说所有机器人都是大数据学习,还有很多算法,阿尔法狗强化学习算法自己跟自己下棋就可以了,不用大数据学习。
 
  阿尔法狗zero是你告诉它这是围棋,围棋该怎么下,告诉它规则就自己跟自己下,下了三天就已经战胜人类全世界高手加阿尔法狗第一代,这是自学,它不需要大数据。
 
  但这种是规则明确、目标明确的情况,只有游戏可能是这种,它可以靠自学,但是剩下的很多都没办法,比如让它写一篇爆款文章,就没法自学。什么叫写爆款文章,它不能自己写完自己评判,这种必须得靠与外界的互动,但它可以靠跟外界的互动来强化学习的内容。
 
  语言互动也是这样,它说一句话根据外界的回应再修改自己的语言等等。这种情况是在做中学的,不一定完全需要大数据,但这种学习其实仍然有较多局限性。
 
  Bianews:像这种主动学习呢?不给它设定目标或者领域。未来会不会实现?
 
  郝景芳:人工智能现在,目前各种算法都无法干没目标的事,如果程序员根本没有给它一个目标它不知道干什么的。
 
  人工智能有自我意识自己想学习这种在不可见的未来有可能,我刚才做的所有预测可能五年十年二十年这样的预测,但你说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自己开始在那儿“我想学这个、想学那个、我想成长成什么样”就是不可见的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
 
  Bianews:如果有人想把您的作品拍成电影的话您是什么态度?
 
  郝景芳:正在改,我15年就把版权签出去了,导演15年就做设定,去年开始做剧本大纲,中间做了很多调整,估计到明年能够有成型的剧本出来,这个开发和创作过程还是很正常的节奏,如果明年年内能开拍,后年说不准可以上映。所以这个事我不着急大家也别着急。
 
  Bianews:小说和剧本有时候创作上差别会很大,是您负责剧本这一块还是?
 
  郝景芳:导演自己写,我把自由权都给他,只是他在很多阶段跟我沟通,问我意见,我自己觉得剧本跟小说差别大一点比较好,如果都一样就是小说的再现,如果差别不大感觉没有意思似的。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