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不值得”尚在讨论之中,但什么都能拿来调侃,什么都毫不在意的这种态度不就是娱乐至死吗?
马上过年了,各家公司的年会也在员工们翘首以盼的眼神中来了。近几年,由于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员工的重视,所以每年的年会都是花样百出。
抽奖,表演节目是必备的。早年间马云爸爸的cosplay,尽管雷人,但凭借着他的江湖地位,也硬生生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近被爆出某公司在年会上恶搞经典曲目《黄河大合唱》,遭到作曲家冼星海之女的强烈谴责并将付诸法律渠道。
一首有着强烈民族自强意味的歌曲,可以被这样恶搞吗?
我们生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但减少了大家获取信息的成本,连获取知识都毫不费力。就好像以前大家提起公知,还是以一种羡慕的口吻,因为被称为“公知”的人代表着读过很多书,知识很渊博,很有见的。
后来互联网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读书,甚至现在很多知识付费的平台打着“3天读懂经济学”这样的标题来向大众收智商税,也还是有人会掏钱付费,毕竟“3天”“读懂经济学”真的好有诱惑力啊。
互联网的高速和便捷,导致大家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大脑不断接受强刺激的世界里。我们也越来越对花时间、深刻了解未知的事情表示兴趣缺缺,大家更喜欢那些不用思考、流于表面的东西。恶搞、好笑成为了强需求。
比如《papi酱》《奇葩说》和《吐槽大会》这样的节目,深受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更不用说现在的直播平台,几乎成为了年轻人的天下,他们在平台上直播自己的生活,也靠此为生。更有很多年轻人凭借直播平台脱贫致富,实现了“不穷”的愿望。
当“娱乐”成为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严肃和认真反而变得不合时宜。如之前知名作家许知远在节目《十三邀》里,以一个强烈谴责当代社会肤浅无知,主流娱乐文化过分压榨公共讨论空间的形象出现时,众多网友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太老了,跟不上潮流。而以戏谑形象示人的李诞用“人间不值得”虏获了众多追随者。
“人间值不值得”尚在讨论之中,但什么都能拿来调侃,什么都毫不在意的这种态度不就是娱乐至死吗?
年轻人霸占舆论场
前段时间微信圈盛行晒“十八岁的照片”,起因是进入2018年后,最后一批90后也成年了。90后也确实成为了社会的主力,无论是贡献劳力和才智的职场,还是娱乐消费市场,都在以90后的口味为主。
互联网长起来的90后一代,深谙互联网文化。比如之前流行的“佛系青年”价值观:都行、可以、没关系。引起了大量90后的共鸣,这也侧面解释了现在综艺市场火爆的原因:当改变现实如此艰难,为什么不看一些娱乐轻松的内容,还要自寻烦恼呢?
一边是无力改变的冰冷现实,一边是编造如梦幻般的娱乐场,大多人当然选择后者,无论是麻痹自我催眠也好,还是另一种游戏人世间的态度也好,90后成为舆论场的主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间接导致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边倒的向90乃至95后们看齐。如各个商家的代言人年龄越小越好,颜值越高越好,因为90后的口味是“小鲜肉”;又如现在的某些初创公司,招聘项里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是95年以后出生的”,因为他们年纪小跟得上潮流,会说现在的网络用语,能毫无障碍地和用户打成一片。
那些70、80年代的人,也唯恐自己被时代抛弃,在网上大喊“不要做一个油腻的中年人”,抛开内在修养学识不顾一切地站队年轻人。
所以,现在大家不再尊重追求深刻和内涵,反而盲目一窝蜂地向年轻看齐,流于表面,获得片刻满足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这使得那些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和深刻隽永的作品显得无足轻重,所以才会发生“恶搞《黄河大合唱》”事情。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人在网上公然叫嚣: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恶搞的,这是一种艺术创作。
娱乐是一种精神,但不能成为解释一切的唯一标准。就如《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说的那样: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