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峰瑞资本最擅长的领域,首先会想到泛消费领域,殊不知科技也是峰瑞资本坚持看好的领域。据峰瑞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李丰介绍到,科技领域的项目目前已经占到所有投资项目的 40%。和外界所知道的它们最擅长的持平。
李丰表示,峰瑞在选定投资方向的时候,坚持“股权投资要符合经济规律”,而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核心技术国产化和与其相伴的产业链定价权”这两个问题。基于此,他们选择了重点投资的科技领域方向。
因此,此次采访,我们和李峰聊了聊,峰瑞在科技领域主要布局的那些细分方向。也聊了聊峰瑞成立两年多来,李丰的感触。
Q:创投市场今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丰:2015 年全年和 2016 年的大部分时间,人民币早期投资是很热的。从 2016 年年底开始,到今年早期,投资热度比最热的时候稍微平静了一些。这是因为 2015 年-2016 年投的早期人民币项目,都慢慢长到了成长期或者成长后期。所以,从今年开始,慢慢地成长期和成长晚期也出现了人民币投资基金,也包括投资机会。从人民币投资链条来看,早期投资会比 2015 年和 2016 年稍微平淡一点,中期和中期偏后一点的投资会比 2015 年和 2016 年稍微活跃一点。
Q:成立两年来,峰瑞在投资布局上有哪些调整?目前主要关注那些领域?
李丰:过去两年中,我们花了比较多的精力和人员在四个方向的技术投资上,包括:芯片传感器模组;含环保、能源等等跟化学有关的新材料;跟医疗有关的,包括器械设备、新药、基因数据等等;还有人工智能。
每个方向依次经历了三个步骤:先搭团队,接下来做行业覆盖,再选择投资标的。到今年,这些领域在已投公司中开始占据比较大的比例。
两年以前,技术投资加起来在已投公司中占 5%-10%。到今天,它们大概占了 40%。还有广义上的消费有 40%,企业服务加金融创新有 20%,大概是这样的。从投资布局上看,这两年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这个。
Q:科技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为什么峰瑞想要一直坚守在科技领域呢?
李丰:第一个原因是,股权投资本质上也是金融商业模式,而金融商业模式的本质是服务经济结构。绝大部分金融商业模式做的事情,都是把钱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放进有增长、有需求的企业或者方向里去。当然,这些增长和需求更多地来源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的需求。说白了,股权投资还是要符合经济规律。
两年以前,我们在定方向的时候最大的依据是,在这个周期里,中国因为人口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现在所涉及到的产业链结构问题等等,必须要解决核心技术国产化和与其相伴的产业链定价权这两个问题。既然中国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无论是产业的基础、国家的需求、钱本身的去向,还是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鼓励和支持的对象,都会偏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这些方向再往下细化,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几个技术投资方向。
Q:峰瑞在早期跨境科技项目上是如何考虑的?
李丰:我们的美元基金侧重投资跨境科技项目。这些项目基本都有华人创始团队,他们的产品研发是在美国先开始做,之后他们再回来做中国的市场,也有可能转换成中外合资企业,或者两边都有公司、两边都融资。
Q:您今年投了哪些印象深刻的科技项目?
李丰:我们已经有很多科技项目了,比如围绕智能汽车来看,我们投资的项目包括双目视觉做实时三维成像、锂电池相关的核心部件、 毫米波雷达、汽车 LED 和激光雷达等和智能驾驶有关的。
在工业制造和工业机器人方面,在国内我们投了并联机器人,在国外刚刚投了人工智能行业当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Pieter Abbeel 带着他的学生从 OpenAI 实验室辞职出来以后做的一间公司。这间公司做的机器人主要用于流水线托盘当中零部件产品的自动抓取,算是人工智能当中很难做的领域,我们把它叫做决策智能。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在材料和环保上,我们投了用工艺和技术解决污水的电解处理项目。在污水和净化水和海水淡化当中,他们用的特殊的处理材料可以显著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回洗和回冲等等。
在医疗上,我们在国外投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医学院黄新云教授的项目。他过去主要的科研成就,简单来讲叫防止肿瘤细胞的扩散。这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他用 Fascin 蛋白使得癌症扩散在很多晚期癌症上得到抑制。美国 FDA 用最短的时间批了他们做一期临床,也已经完成了一期临床病人的招募。
我们也投了一些中高端的医疗器械,其中涉及到光谱应用、用量子物理的原理计算药物发现过程当中的晶体结构、用数据模型加上一些检测技术来实现体外生殖的早期胚胎细胞的无醇检测(不需要挖细胞来做早期的筛查,只需要用培养液当中的一些 RNA 信息就可以对早期的胚胎细胞进行全基因的筛查)等等。
这些都算是在芯片模组、工业机器人、医疗、制药等领域里比较前沿的、科学转化成工业化的过程实例。
Q:在消费领域,您觉得消费升级值得把握的细分领域在哪里?
李丰:我们自己在内部讨论消费升级的时候,无非是两种情况:
第一,渠道本身的巨大变化。比如我们这里摆的无人售货架,大家认为它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零售渠道,还比如说我们看了但暂时还没有参与的无人零售店、共享单车等,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消费者形态和消费者渠道的变化。
第二,消费品牌的崛起。比如三只松鼠、江小白,他们建设的是长期存在的某个品类里的品牌,只不过他们利用了一些渠道变化、一些消费者行为变化和一些零售规律上的转变。这些事情使得一些新的品牌和品类可以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有更快的成长机会。这是我们所说的品牌的投资机会。
消费投资可能既容易也难。它看起来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去发现和评价,但是它的挑战又在另外一边:你要投资的方向和对象是不是以你为典型消费者的?换句话来讲,你最想投的这些东西是服务于谁的?
因为中国比较大,人口组成和人口结构比较复杂和多样化,所以你想投的东西主要用来服务谁这个问题,不管是渠道还是产品品牌都要面对。如果他们更多的是服务于跟你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城市类别完全不同的人群。可能你是要更多地先去考虑如何发现他们,再考虑如何验证他们。如果你要投的渠道和品牌本来就是面向你的人群提供服务的,你只需要自己观察周边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等等,在观察他们的时候变得更敏、更仔细一些就能找到这些机会。
Q:峰瑞成立两年多来,您觉得自己有哪些变化?
李丰:原来做投资的时候,我只需要管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事和愿意做的事做好就行了。现在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心思去学习更多的能力,去考虑别人的问题和整体的机构问题。
在中国的这个周期的经济结构当中,不同的时间上会出现不同的趋势,我需要想办法从周围其他投资人和我们团队成员身上不停地寻找到底这种新机会出现在哪些地方。这也是以前没有的挑战。以前就是你会什么你就做什么,现在的问题是说,你在确定有机会但不是你以前最熟的事情上,也要努力找到更好的人和结构,让你能够看到和接触到这些机会,这是跟做投资以前的区别。
Q:峰瑞非常注重投后管理,原因是什么?
李丰: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基金的 GP、LP、出资人、管理人的结构还不足够稳定,所以我们在“募”和“退”这两个事情上都需要花更多的努力来完成不同出资人、不同背景的钱在回报流动性和周期上的需求。
另一方面,科技和零售行业都有很长的产业链条。初创企业进入其中,除了了解产业链之外,可能最需要的帮助是跟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上连接。因此,除了初创企业本身需要的资源外,我们会在垂直领域尽量给予更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