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有种在跟你抬杠的感觉,搞的最后我也很不爽。后来我觉得没有办法,因为她特别不配合,而且采访时间也快到了,我就说那算了吧,最后那篇稿子我就没有写出来。
每一名记者都有一段最失败的采访经历,里面充满挫折、迷茫、窘迫,却是职业生涯的另一个起点,有人从中获得了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启示,有人留下青涩而美好的记忆。这些艰涩的采访从更长远的职业生涯来看,或许并不像最初想的那样失败,反而有着成长的乐趣,甚至是一种稚嫩的喜感。
下面,八位采访者痛苦而又饶有兴趣地回忆了自己那段失败的采访往事。
“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王茗
新闻专业大学生
我比较失败的采访,应该是一两年前。当时是实习,我去采访一个有名的诗人。我去的时候,她坐在咖啡厅里,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她旁边。她当时已经接受了一家媒体的采访,我是第二个。对她的一些价值观,她对媒体的态度,我本身不是很喜欢。可能内心是有这个预设的。
因为我自己在武大念书,我听说她儿子好像也在武大念书,还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的,我就去问她这个问题,想去跟她聊一下。她就说不是,她儿子在湖北的另一个学校,说完这个之后她情绪突然down下来了。
然后我想,可能是我问了一个不太合适的问题。后来我开始照我的采访提纲提问,但她当时表现得特别抵触,我完全不知道她在讲什么。那天,她穿着一条红色的花布裙子,背了一个包,一个人低着头,用手指甲抠包的金属搭扣,也不看我。
我问一些常规的问题,类似于平常写作怎么找灵感之类的。她就说,我不知道,我就是那样写出来的。我还问,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了,阿尔法狗都会写诗了,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人的价值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她说,我不知道,当时我已经想不到有什么可以跟她聊的了。
因为她有种在跟你抬杠的感觉,搞的最后我也很不爽。后来我觉得没有办法,因为她特别不配合,而且采访时间也快到了,我就说那算了吧,最后那篇稿子我就没有写出来。
我就是觉得挺没意思,她不跟你好好聊,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哪儿做的不对。我现在依然不知道。难道就因为我问了她儿子在哪儿上学,她就生气了吗?可能我不太适合跟这种人打交道吧,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算是我特别、特别失败的一次采访,我至今都不想回想起。
“公关误以为我给她挖坑”
@欣欣
记者
我准备采访一位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但是,我在跟公司公关沟通的过程时发生了冲突。因为对方比较忙,我越过公关直接找了创始人,被公关误以为给其“挖坑”。之后公关言辞比较激烈,我也没有做很好的应对,导致采访失败。遗憾在于,我已经见到了创始人,并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写了三页纸的采访提纲,但没有在几分钟之内说服对方(,让他接受采访)。如果重来就直接问创始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打开局面。
“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阿宇
新闻专业大学生
最想重来的,是2015年年底对一个行为艺术家的采访。他叫坚果兄弟,那时他提着吸尘器在北京各地游荡了100天,把收集到的霾和灰尘加上一些黏土烧制成了一个霾砖,当时在各个媒体上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我那时就想对他做个人物特写。然而当时我在武汉,他在深圳,作为一个普通校媒记者,无法面对面采访,就敲定了线上采访。
当时我的阅历比较浅薄,对艺术也不了解,虽然我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看了很多关于行为艺术的文章,但是在线上采访时,我的问题都过于局限在我对他的一种功利性的理解上,即他年少时一些成长,他和他的家庭关系,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是如何支撑,他行动的意义感等这些话题。那时大概聊了有三四个小时,但是最后把录音整理完我依然无法对他有足够的理解,我在心中立不出这个人物,哪怕最后补采也只是补充了一些细枝末节上的东西。
最终,这个选题在深圳一个职业记者写出了一篇关于他的优秀人物特写后不得不弃置。如果能够重来,我会放下那先前预设的诸多态度,因为那些态度产自我的理解力,这之间与他本人有很大的错位,我那时应该做的就是保持真正的交流态度,单纯呈现他,把我的疑惑放开,或许可以把这个采访做得足以支撑起这个人物,当然,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去当面采访他。
“采访提纲一条没问出来”
@骁驰
小说、评论写作者,非虚构写作爱好者
我本是从事小说、评论创作的,在参加导师课之前并不了解非虚构,听课之后不久,恰好有一个写作任务,正好可以用非虚构的方式处理,于是首次尝试了非虚构的写作,即《中国最后的民办教师牛余鹏》。
因为有官方建立起来的联系,所以被采访的老师非常配合。尽管如此,我提前做了功课,撰写了十二条提纲,进行了首次采访后,虽然录了几个小时的音,却仍然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不仅采访提纲一条没问出来,且没抓住重点,采访结束后准备动笔时却发现所有材料竟可用处甚少。
(后来考虑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想象的乡村和现实的乡村不一样,主人公所关心的思维的东西也和提纲拟定的距离远,也不利于沟通和交流。还有,对于各种有用细节的抓取因未确定写作思路而关注不足,后来索性扔开提纲,全方位的了解。第一次失败后,重新约了主人公,从现实生活切入,更多的是大量地跑,见更多的人,注意观察,进行判断,涉身处地站在主人公角度思考人生,才渐渐理清了思路。
“他坚持我用问答体”
@湘君
《奇记》公众号作者
一次我采访一位文笔思想比我更高深得多的作家。我耗费很大心血写了篇特稿,结果对方并不乐意。他不是否定文章质量,而是觉得文章里的他存在偏差。执意要改成问答体,觉得问答更能准确表达他自己的想法。但特稿和问答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我也无法接受,最后不欢而散,作品雪藏。
我擅长特稿写作,但这种文学体裁式写法,作者虽尽量不出现,但暗藏着自己思想情感。并且,必然融入一定场景想象,再客观呈现,和真实人物也会存在偏差。适合这样去写的人群特点,一是自我没那么强烈,允许略有偏差的塑造;二是自己文字表达一般不如作者,愿意被代言甚至升华。
不适合这样去写的人群特点,一是自我非常强烈,不愿被代言,更愿意做自我表达,不愿做故事中人。二是自身文思在作者之上,是你无法驾驭的人。碰到文人、艺术家等个性太强的采访对象,不适合特稿写作,而要进一步拉开“距离感”,以第三者旁观者身份来陈述自己的看法,而非深度代入的文学性特稿写法。
“别单恋一枝花”
@优优
独立写作者
对于没有媒体平台和成熟作品背书的采访者(又希望做深度/人物报道等),采访对象对采写动机的质疑是很大的制约,很容易被拒或被简单回复些表面话。要说建议的话,大方自信,平常心吧。别太拧巴。多下功夫多尝试,也给自己个突破期限,不行就换,万千世界好玩的人和事很多,何必单恋不属于你的一枝花~
“我差点跟采访对象产生情感纠葛”
@宁静
非虚构写作爱好者
一个新闻案例中有一个离异的女人,我接触她,想更深地长时段地了解离异女人的情感生活史,最好能一直到晚年。有一次下雨,我不能判断她有没有带雨伞,就在公交车站等她,给她送了一把伞。从此我就是她的知音,她频繁给我打电话,她和男人相亲,也让我在远处呆着,帮她观察。她去炒股,也带我去。
我无数次进她的家门,除了聊天,她给我拿好吃的,我们什么也没发生。但我发现对她也产生了情感。有时她给我打电话,我很反感。但为了不让她生气,我还是去了。她对我产生了依赖,对我撒娇,要我陪她。一年之后,我有意地忽视她,半年之后,我再去打电话,她很冷淡。她给我打过几个电话,我拨过去,她都说打错了。后来我换了号码,没有再联系。
为了自己的好奇,陷入一种复杂的情感,那就跨越了采访的伦理边界。
“过后我怀疑她精神有问题”
@常贵宁
非虚构写作爱好者
我也采访了一百多人了,采访多了就觉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什么样的人都有。因为这些老人和你也不认识,你贸然上去,人家对你不了解。我就怀疑(那次的经历)是不是因为对方精神有问题。
我说要采访,她说你是干什么的,有没有证件。我说我没有,也没带身份证。她让我留下我的采访本,让我回去拿证件来领本子。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较真,还是精神有问题。我解释说我是为了研究油田的历史,她不理解,一点也不理解。说是跟我工作搭不着。而且没有单位安排。所以最后还是没采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