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鹏程去了云南弥勒市的可邑小镇,在那里,阿细跳月的的温度和生命力慢慢向他敞开。
当音乐制作人黄鹏程第一眼看到云南彝族传统舞蹈阿细跳月时,他被舞者脸上洋溢出的真实的喜悦感震撼了。黄鹏程迫不及待想加入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他发现阿细跳月虽然传承千年,却和现在流行的欧美爵士、Funk等潮流音乐不谋而合。当地人用一种叫做大三弦的乐器,演奏跳舞时的配乐。黄鹏程很好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能奏出延续千年的幸福和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象音乐一样,超越时空,抵达灵魂,沟通生命信息。音乐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神奇的效应,成为生命世界共通的语言。
黄鹏程,就是一个爱音乐爱到骨子里的音乐制作人,也是个有着十多年经验的B-boxer。他喜欢西洋音乐,同时也对中国传统音乐情有独钟。
在音乐的道路上他追逐潮流,热衷创新,执着于用音乐演奏生活的喜怒哀乐。
对于他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去全国各地采风,包括各地的曲艺、民俗民风、非遗文化等,从中寻找那些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声音。
听说在云南,有一项流传了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叫阿细跳月。那里的人们,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唱啊,跳啊,这让黄程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收拾行囊,黄鹏程踏上了旅程,他决定去云南弥勒市的可邑小镇,切身感受一番有关阿细跳月的一切。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细璞”,聚居在弥勒市的西山一带。那里仿佛世外桃源一般。阿细人自古能歌善舞,“阿细跳月”就是他们最喜爱也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阿细跳月”原称“跳乐”,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意,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
作为中国的非遗文化,阿细跳月从刀耕火种时代传承至今,漫漫历程,既潜藏了最原始的记忆,又悄悄记录着当下人的生活。
有关“跳月”的来历,传说颇多,但都与火相关:
一说源于劳动,在古代刀耕火种时,烧过的灌木桩容易刺伤脚掌,撬窝播种时常跳起跳落,演化而成舞蹈;
一说阿细山寨因“天火”成灾,阿细儿女阿者与阿娥率民众奋勇扑火,因大地被烧烫,便双脚轮换弹跳,而形成今天“跳月”的基本动作。
现如今,阿细跳月已成为当地节日时助兴不可或缺的群众性民间娱乐节目。
“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
表演时,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会随着节奏同男子对舞。或者舞者手牵手围成圆圈进行表演,众人左右摆动,拍掌踢腿,旋转起舞。
阿细跳月中的动作主要包括拍掌、跳转、三步一蹦跳等,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
“当我第一眼看到阿细跳月,他们脸上真实的喜悦,让我迫不及待想加入他们,跟他们一起唱,一起跳。”
显然,黄鹏程被这传承了千年的生命律动深深吸引了。
“当我走进、去探寻,它的温度和生命力慢慢向我敞开。”
在黄鹏程看来,阿细跳月虽已历经千年,却依然“时尚”,某种程度上,它与现在流行的欧美爵士、Funk等潮流音乐不谋而合。
舞蹈中,阿细人演奏的乐器叫作大三弦。
对于这样一种奏出延续千年幸福和快乐的乐器,带着满满的好奇,黄鹏程走访了三弦制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岳兴。
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规格尺寸不一,其中最难做的是共鸣筒。
阿细祖先所传下的大三弦粗糙笨重,费料费时。基本上是一棵搂粗的树挖挖砍砍,才能做出一把大三弦,费时七八天。岳兴对此进行了改进,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一棵同样的树,可以做出多把大三弦,而且做一把只用一天半的时间。
岳兴制作的大三弦,最长的2米多,共鸣筒内可以进人。最小的仅15厘米,只作为一种工艺品。这是岳兴最引以为豪的。
在岳兴的心里,大三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坚持和不变的虔诚,守护着阿细人看作和生命一样的节奏。
千年来,阿细人用阿细跳月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和丰收的喜悦。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们,对阿细跳月,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热爱和忠诚。
正如黄鹏程拜访的第二位非遗传承人段正荣所言,“没有阿细跳月我是生活不了的,阿细跳月比我生命还重要。”
段正荣是三弦舞第四代传人,师从父辈,谱系清晰。几十年来,他全面掌握了“阿细跳月”基本套路和核心技艺以及能够熟练演奏大、小三弦等伴奏乐器。与此同时,他带徒授艺,积极参加传承、传播活动。
黄鹏程试着在原来阿细跳月的舞蹈及三弦、笛子乐器的基础上,融入了B-box等现代感的电子声乐,段正荣很愿意尝试新鲜元素。
“让阿细跳月跟现代音乐结合制作出来,让年轻人喜欢,这是我最大的安慰了。”
两人一起排练,唱啊,跳啊,在屋子里,在铺满玉米的粮仓里……
在云南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在腊月都会选定一个好日子杀猪过年,并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到家里品尝,这便是云南本土俗称的“杀猪饭”。
临近春节的时候,阿细人忙活开了。去山林里拾柴准备篝火,张罗杀猪饭,只为与亲戚朋友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心过大年。
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方桌,阿细人一起举杯祝酒。
当篝火熊熊燃起,人们手牵着手载歌载舞。
新年的喜庆与热闹将人们团团围住……
阿细跳月对阿细人来说,已不仅是一种律动中的舞蹈,它还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情感寄托和根深蒂固文化信仰。
从他们的眼中,我们能看到阿细人对阿细跳月文化的坚定自信,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思考和包容。
也许,在四下聒噪的当下,每个人内心都需要有这样一种仪式感,来帮我们唤醒最初的记忆。就像阿细跳月开始舞动时,阿细人可以感触到他们自己的坚持一样。
也许它无关舞蹈、音乐,但它一定与音乐、舞蹈一样,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