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收入3000万,为什么我的消费品牌却总是长不大?

admin2025年05月07日 10:12:58
阅读:
标签: 年收入 不大 品牌
分享:

最近龙猫君又碰到了另外一种新的情境,龙猫君碰到越来越多的进入到3000万现象的品牌。

 
  2017年的时候,龙猫君曾经遇到一个消费品行业的创业者,一年收入几百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知道要不要坚持下去。所以,龙猫君写了《年入两百万,我的创业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引起了很多创业者的震动。
 
  一般情况下,这个老板做一个产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渠道,年收入3000万左右,然后就发现进入到一个增长瓶颈期。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3000万品牌现象,这也是很多投资机构所苦恼的地方,很多消费品牌都处于这个坎,从此以后创始人就一直是一个小老板了。
 
  所以龙猫君今天想跟大家探讨这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我的品牌到了3000万后就一直长不大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解决的方案又会有哪些,到底是什么样的边界在限制企业的成长?
 
  01  盈利边界
 
  龙猫君去年去过很多城市,因此也结识了不少餐饮老板,在餐饮圈中,3000万现象尤其明显。
 
  通过进一步对比和研究,一个企业起步阶段越是赚钱,就越容易陷入到3000万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就成功,现金流很好,就越会陷入到3000万现象。
 
  按照龙猫君之前的理论,一个消费品牌应该一开始就赚钱最好。但是为什么这些企业最后都容易陷入到3000万现象呢?
 
  对于这个问题,龙猫君直到看到了今日头条张一鸣的一篇文章之后,突然想到了答案和受到了启发。
 
  这个原因的第一个关键词,叫做推迟满足感,这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汇。
 
  小时候,学校里总是会有两类学生。一类学生从小放学之后,都是先做完作业之后再去娱乐。还有一类学生,则是直接看完电视之后,才想起要去写作业。
 
  长大之后,这两类学生,一类会变成行动力强大,不受外界诱惑的人。而另一类变成了拖延症患者,他们总是盯着非常短期的快感和目标,成为拖延症人群。
 
  所以心理学把能够忍受眼前痛苦,为了长远目标,牺牲短时快乐而去实现更宏大目标的人称之为能延迟满足感的人,这种人往往最后取得的成就更大。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就是如果一个消费品牌由于是从生意起家的,一开始生意就容易赚到钱。
 
  对于很多创始人老板而言,做生意创业的第一使命就是赚钱,如果一开始就很容易赚到了钱,接下来的动作是什么?
 
  很自然会买房、买车。然后赚到了钱的感觉会刺激它忽略掉未来更宏大的目标。由于消费品现金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很多企业就在刚赚到几百万的阶段实现了未来更宏大的目标。
 
  所以,一个创始人创立品牌的原动力就是立刻赚钱,那么消费品良好的现金流在赚到钱之后会让很多创始人懈怠下来。
 
  这就是所谓的甜蜜的陷阱,快速赚到钱很容易让人懈怠下来,也很容易让团队懈怠下来。
 
  于是从此之后,本来应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被创始人抢先享受,企业自然就缺乏了继续长大的动力了,毕竟创业这件事太反人性了,人天然喜欢舒服和愉悦的境地。
 
  我想,这种没有推迟满足的创始人,是很容易陷入到3000万困境到状态中。
 
  归根揭底,还是一个定力和诱惑的问题。
 
  所以,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因为早期太快速赚钱而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呢,龙猫君认为有两个方法:
 
  1、即使很赚钱,不需要资本,但也可以通过资本化来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想不成为一个赚钱后快速去投资其他产业的老板而是成为一个品牌的创立者需要有人可以提醒你什么时候去做正确的事情。所以通过引入资本来制约自己,形成良好的股权结构是一个十分必要的事情。
 
  2、谨慎早期分红。不要在企业刚开始赚钱的阶段就开启分红状态,即使公司现金流非常充足,也应该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未来可以扩大再生产和建立核心壁垒的事情上。
 
  所以,不推迟满足感,过早陷入到赚钱的快感中,有时候是一个企业患上3000万综合症的很重要的要素。
 
  02  观念边界
 
  除了上面说的一种症状,还有一类消费品牌,也同样深受3000万综合征的困扰。
 
  就是痴迷于用一种方法解决全部问题的创业者和创始人。
 
  前段时间,龙猫君见到了一个创业者,跟他聊天,他一直跟龙猫君讲自己苦恼于企业销售额一直上不去。在聊天中他跟龙猫君抱怨线上流量实在太贵,线下渠道进不去。
 
  龙猫君总结起来发现问题非常典型:
 
  线上渠道品牌小,没办法开店,根本架不住淘宝流量红利丧失以后的成本,越卖越觉得不划算。
 
  线下没进商超,大商超根本不愿意上这样的新产品。
 
  总之除了自己的公众账号的体系,好像没有其他的办法。
 
  所以龙猫君问他,有没有试过微商渠道。回答说,没有  。问他有没有试过找线下碎片的渠道,有没有深度跟渠道沟通,回答没有。
 
  有没有精准的用户画像,回答没有。
 
  这个时候龙猫君才知道为什么他的销售量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就是困难畏惧症。
 
  大家都说线下渠道太难做的时候,就完全放弃了线下渠道。却不知道,有时候其实只是你没有认真用心去理解线下渠道商的需求。
 
  你说线下渠道太难做的时候,已经有人默默的在三四线城市铺了很多大家过去所认为的边缘渠道了。
 
  你说线上流量太贵的时候,已经有人默默加了很多用户,通过大家瞧不上的low方法卖了几千万产品出去了。
 
  所以,有时候,被固有观念所束缚,不去学习,不去吸收新的东西,结果最后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龙猫君建议,面对所有的创新,保持心理状态的open十分的必要,否则,你很快就会进入到3000万综合征。
 
  03  心理边界
 
  还有一种情况则更加普遍了,也是你的品牌会陷入到3000万收入状态再也上不去的普遍现象,那就是龙猫君一直说的产品自嗨综合征。
 
  就是一直认为自己的产品就是非常好,卖不出去是大家不识货,是大家没被教育,不是我的过错。
 
  别人给它提建议,它总是会用你不是我的目标用户来反驳。
 
  实质的原因我之前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想到答案了,因为创始人想要逃避成长,逃避自己的知识安全区。
 
  成长是一个很残酷的词汇,因为成长往往意味着很痛。忠言逆耳总是不容易让人接受。
 
  很多消费品创始人是产品出身,所以在知识结构中可能天然不喜欢营销,也认为营销不重要。越是对营销不重视,就是越忽视市场的反馈。越忽视市场的反馈就越是容易陷入到产品自嗨综合征之中。
 
  因为害怕去做营销,因为营销是自己知识结构中欠缺的一部分。
 
  所以今天提所谓产品为王,还是营销为王早就是一个伪概念了。
 
  面对这一波如此挑剔的消费者,你不光要产品好,还必须营销也得好,这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缺了一条腿的创始人只能通过创造自嗨型产品来维持自己的安全心理,从而天然抗拒去做营销,甚至用产品好来掩饰自己不愿意成长的心理状态。
 
  而要想让自己有所成长,就必须要打破自己的心理界限,只有打破自己的心理界限,才有可能真正的成长。
 
  创始人不成长,企业也不成长。3000万就是一个创始人自己的心里边界。
 
  所以,与其说是企业成长到3000万长不上去,不如说是创始人自己心理只成长到了3000万状态。
 
  有句广告语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我要说,你边界多大,格局多大,企业就是多大。
 
  品牌到了3000万上不去,是你的心到了3000万上不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成长的过程注定非常之痛的,只有这一层的成长突破了,企业才能突破瓶颈。
 
  所以,首先打破自己的心理边界,不要成为一个自嗨型的产品创始人。
 
  04    总结
 
  前一段时间,有点迷茫的龙猫君去见了一位消费品行业的大佬,在跟大咖的交流中,我们探讨了一个关于消费品行业的终极问题,消费品行业,比如像家居、食品很多这样的行业,企业如此之多,产品同质化如此之严重,到底是什么样的差异和分野最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大小。
 
  这位大咖,想了一会,说到,是一个创始人是否想要做大的决心,或者叫一个企业创始人的成长决心。
 
  企业做大未必是一个让人开心地事情,大咖说道,因为企业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当然压力也会越大。
 
  没有做大决心的企业,它的终局就只是单纯的赚钱,就很容易沦为简单的赚钱做生意。
 
  而只有有真正大的格局与视野改造行业的愿力,才会忍受自己扩展边界所带来的痛苦。
 
  想到这里,龙猫君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
 
  消费品行业做大和做小各有方法。
 
  想要做大者,就必须忍受漫长周期和收获期,也就是必须有推迟满足感的能力。所以想要识别出这样的创业者,就要从创始人的动机、愿力,家庭原生背景、甚至童年的心理动机去寻找这样的创始人,这些很可能成为构成消费品创始人的竞争壁垒。
 
  而做小者,无法忍受漫长的等待周期,所以快速收割,快速套利。迅速投机才是最重要的目标,所以一有钱可能最先做的事情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快速分红,快速致富。
 
  想要做大者,是在每一个模块不断加深护城河,长长的坡,厚厚的雪。长坡来自于日积月累添砖加瓦,但却看不到及时快乐的反馈。
 
  比如投资在比较重的供应链、中央工厂建设上,很多企业一直主张轻模式去做,结果反而丢失了自己的护城河。
 
  所以越是将来成长到比较大的公司,越是在早期做的苦、脏、累。而到了收割曲线的时候会迅速完成扩张和加速。
 
  所以,很多创始人做到3000万的时候,觉得还是眼前的赚钱比较快乐,为了做个大品牌要忍受这么长的周期、这么慢的快感反馈,想到这里,很多创始人就觉得还是算了。
 
  所以,这就是大多企业会进入到3000万状态的根本原因,毕竟让自己成长真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
 
  或许,这才是大多数企业最后都变成了长不大的3000万收入品牌的真正原因。
 
  最后,留下一个小互动,你认为很多消费品牌长不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