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梅,女,现任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曾在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三度摘梅。
她开创了川剧史上两个“第一”:第一个举办川剧演员独唱音乐会;第一个用西洋交响乐伴奏川剧传统戏。
她在钻研民族发声法的同时,将美声唱法融入川剧表演中,被公认为“川剧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声腔第一人”,也是将传统川剧艺术带入欧洲音乐殿堂第一人。
两会期间,传承历史悠久,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深受基层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在新时代如何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沈铁梅就是其中为之奋斗的一员,今年她当选为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情形,沈铁梅难掩激动心情。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沈铁梅
今天总书记到我们重庆团,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我们重庆团都特别激动。
当我发言的时候,总书记说“我挺喜欢川剧的唱腔的,我觉得川剧的唱腔很像秦腔,有秦腔的这种高亢,但是也有它细腻的地方”。
所以,我就觉得很感动,我们从事这么多年的文化工作,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真的都打到我们戏曲工作者的心窝里面。
沈铁梅今年汇报的主题是《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庆代表团 沈铁梅
尊敬的总书记:
我叫沈铁梅,是一名戏曲艺术工作者。可以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现在心情激动又紧张。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文艺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前又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戏曲人们欢欣鼓舞。我出生于梨园世家,从五岁开始学戏,在几十年的川剧艺术生涯中,深感现在是发展文艺事业的最好时期。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里,向总书记汇报几点体会:
一、红色经典、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宝库
过去几十年来,我基本是演才子佳人传统戏。然而我从小就有演绎英雄人物的梦想。前年总书记来重庆视察的时候,专门讲到了《红岩》,讲到了江姐,还动情地朗诵了难友们赞颂江姐的话:“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给了我艺术创作很大的启发。我就想,既然《江姐》是发生在重庆的故事,我何不塑造一个川剧版的江姐呢?有幸的是,我们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和重庆市委宣传部、文化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成功的打造一版川剧《江姐》。在排练的过程中,英雄江姐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也在影响着我。每每背唱腔、一次次的排练,眼泪都不由得夺眶而出,内心被洗涤被感染。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我常想,江姐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也应该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传统文化弘扬献身。
剧目排好之后,市委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今年新春团拜会,敏尔书记提议用看川剧《江姐》,这种特别的方式进行春节团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红色艺术教育,为党员干部“补钙”。《江姐》创排后,社会各界反响非常强烈,宣传工作还未正式开展时重庆市川剧院的工作电话就被打爆,许多群众强烈要求购票看戏。彩排时,引进网易直播平台在线直播2小时,点击关注量达70余万人次。首轮演场场爆满,好多观众都留下眼泪,还情不自禁和台上演员一起演唱红梅赞,场面非常动人。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接到重庆和周边省市的演出邀请,说明经典不会过时,好的剧目、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一定叫好又叫座。我们还要再接再厉、精益求精,让我们的传统艺术,活在当下、活在人民心中,让江姐精神、红岩精神在重庆大地上发扬光大。
二、文艺走近群众,提增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作为文艺工作者,不仅自身有一种自豪感,而且总能切身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自信。这些年来,我们眼睛向下看,往乡村、往基层、往社区看,也往年轻人看。市川剧院近五年来年均演出230多场,坚持每周惠民演出27年,坚持让川剧艺术走进商圈、社区、学校。看到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们喜欢上了传统川剧,还要拜我为师学习川剧时,让人很欣慰。上世纪五十年代,邓小平在重庆主持西南局工作时,就曾要求领导干部去看川剧,说“不看川剧,就不了解四川人的感情”。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川剧中融入感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时,文化自信也就有了更广大的土壤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文化走出国门,展示大国形象、大国风范
十九大报告中讲道: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些年,中国文化大量走出国门,展现了文化软实力。川剧艺术也在积极“走出去”。从2004年开始,我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和国外交响乐团合作,走进了欧洲的音乐殿堂。而后逐步向作品中注入更多的川剧元素,最后完整地把川剧带出国门。2012年,具有川剧风格的新歌剧《凤仪亭》登上了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得到了西方主流社会和世界知名媒体的赞誉,英国《金融时报》给予“五星”最高评价。2015年,川剧风格的歌剧《思凡》参加荷兰艺术节,得到了荷兰前女王的高度赞美。
最后,我想向总书记报告的是,伟大的时代当有伟大的文化。生命之树常绿,文艺之源常新。我坚信,新时代文艺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和重庆文艺界的同志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时代中奋进,在时代中迸发,用优秀传统艺术、红色经典文化,构建人民心灵的绿水青山!
2017年,重庆市川剧院创排川剧《江姐》,主创团队在继承老一辈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基础上,融入了了现代音乐和舞蹈元素,场场爆满,还不断接到周边省市的演出邀请。
川剧《江姐》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沈铁梅
我觉得创新一定要在戏曲思维和戏曲逻辑里面,如果离开了这个东西,戏曲创新就会失败。
总书记在重庆团的讲话中,多处讲到文化,从巴蔓子讲到《红岩》,讲到“狱中八条”,我就在想川剧版《江姐》应该也要把“狱中八条”放进去,让它有现实意义,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红色文化。
川剧《江姐》
或许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没有年轻人喜欢,失去了生命力。但沈铁梅并不这么认为。
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中国,除了经济不断强大,还需要足够的文化支撑,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沈铁梅说,“现在是文艺事业发展最好的时代。”
带领川剧走出国门,走入世界
早在2004年,沈铁梅就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尝试和国外交响乐团合作,将川剧艺术带到了欧洲、美国,得到了多国观众的喜爱。
1998年,重庆市川剧院开始排练根据曹禹剧本《原野》改编的现代川戏《金子》,沈铁梅饰演一号女主角,1999年8月进京展演后,一炮打响。
随后,沈铁梅带着剧组远赴西欧演出,许多外国朋友欣赏了沈铁梅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后,无不为东方艺术的精湛所折服。
川剧《金子》
2014年,沈铁梅邀请著名作曲家郭文景为川剧《思凡》编排音乐,郭文景在原汁原味川剧传统唱腔、锣鼓基础上,融入了长笛、双簧管、竖琴、小提琴、大提琴、贝斯等众多西洋乐器。
2015年,沈铁梅携川剧《思凡》亮相荷兰艺术节,引起了巨大轰动。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沈铁梅
当时我们演出以后,他们的观众留下来不走,问这个表演是不是为了我们这个艺术节新做的?我说不是,这个就是我们的传统,他说太美了。
川剧《思凡》排练
一向挑剔的西方观众,被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所折服,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也纷纷在重要版面刊登文章,毫不吝啬地用各种溢美、赞扬之词对这部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沈铁梅
我觉得这就是文化自信,因为我从欧洲到美国,我感受到了国外人喜欢什么,所以因此我坚定了这个信心,一定要把清雅文戏带出国,我就不信外国人不懂,我就不相信我不能征服他们。
川剧《思凡》亮相荷兰艺术节
经过20年的探索,沈铁梅破解了川剧靠“吼喊”的印象,将流行唱法融入传统川剧,丰富了川剧的声腔,她表示:自己不是要改革川剧,只是希望川剧更优美,而美是艺术的前提。
这种改变不仅让资深戏迷耳目一新,而且让从没有听过川剧的年轻人也能被深深吸引。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沈铁梅
川剧是阳春白雪的交响,也是下里巴人的共鸣。如果你没有超越它,就不要想着改革它。
在沈铁梅眼中,尊重传统与现代创新并不对立。基于这种理念,沈铁梅不断地向川剧融入全新的现代元素。在编排新剧时,无论是舞台服装还是灯光配乐,沈铁梅大胆尝试中国戏曲声腔与西方式现代表现手法的跨界融合。
正因为如此,她成为第一个用交响乐队伴奏演出川剧、第一个将美声唱法融入川剧表演、第一个把传统川剧艺术带入欧洲音乐殿堂的人。
川剧《李亚仙》
为川剧奉献自己的一生
两三岁开始,天天坐在小板凳上,一本正经,一句一段地学唱京剧。
沈铁梅生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沈福存是重庆市京剧团的著名男旦演员,母亲是川剧演员。受家庭熏陶,沈铁梅三岁就能有板有眼地唱上几句《红灯记》。
沈铁梅父亲沈福存
13岁那年,沈铁梅临时抱佛脚跟妈妈现学现唱了一段《双拜月》,没想到却顺利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
“两只凤眼眇进鬓角,两边脸蛋粉楚楚的,娇颜如花似玉。”如此帅气俊俏的穆桂英成为沈铁梅平生第一个舞台角色。
1988年,年仅22岁的沈铁梅便摘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川剧界的前辈和戏迷们用“亮、甜、润、脆、醇、嗲”来形容沈铁梅的嗓音。
沈铁梅不仅能唱川剧,她对京剧、评剧、昆曲都有所涉猎,这让她能轻松应对各种人物角色并博采众长、另辟蹊径。而在川剧中融入其他流派的唱法,将中国传统戏曲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大胆结合,在撞击和糅合中使得她演绎的川剧韵味别具一格。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电视等新兴传播工具的普及,川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维持费用严重不足等困难。有媒体报道,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川渝两地共有两百多个专业川剧团相继解体。
剧团解体的同时还面临着观众的流失。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重庆市区大大小小的川剧演出,每天差不多有100场,观众差不多有6万人;2008年,重庆市区每周的川剧演出大约有10场,观众不到3000人。
看戏、听戏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一度人们认为川剧就只是“变脸” ;与此同时,那些神秘的技法面临失传,整个川剧行业也面临着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儿稀缺等“疑难杂症”,甚至有的艺人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对川剧怀着无限热爱的沈铁梅,也在1988年无奈离开了川剧舞台。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沈铁梅
我离开了川剧舞台,但是一直在唱。我去唱歌,然后又做生意,又自己去跑摊,也就是自己去做一些小生意小买卖,但是一直就想唱。
1994年,沈铁梅在成都举办个人演唱会。曾经的同事唱川剧,自己做歌手,在同事唱出熟悉的川剧声腔的那一刻,沈铁梅感觉到心里被重重地一击,她的心中百味杂陈。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沈铁梅
其实从那个演出演完以后,我就重新地回到了舞台。我觉得川剧能体现我的价值。我觉得人们说沈铁梅就是为川剧而生的。我觉得我的生命跟它是在一起的。
1998年,沈铁梅克服了离开川剧舞台10年的恐惧,决定重返川剧舞台。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曹禺先生的名著《原野》改编成川剧《金子》,并搬上舞台。
1999年8月,沈铁梅又携川剧《金子》进京展演。她运用高亢、激越的川剧高腔唱段渲染了金子的悲剧命运,使用粗犷、准确的动作表现金子的大胆和野性,又用细腻、柔和的表演体现了金子的善良和同情心。
刘厚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道,川剧《金子》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相当于《茶馆》在中国话剧界的地位。曹禺原作中的艺术形象,在川剧舞台以崭新面貌复活重生,一个有麻有辣有烫,同时有情有义有爱的“金子”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征服了全国观众。
此后川剧《金子》一举囊括了首届国家舞台艺术基金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第一名等在内的35项大奖,被公认为“20世纪末中国戏曲的代表作”。而铁梅也凭借川剧《金子》二度摘得“梅花奖”。
耕耘川剧近40载,沈铁梅的创新传承为古老的川剧带来了新的艺术风貌。沈铁梅称,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虽一路艰辛,但她期盼并将为之努力,让传统戏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品。
沈铁梅说川剧是自己最心爱的珍宝,川剧院就是自己的家。她站在老戏台前泪光盈盈,似乎看见这老戏台有朝一日热热闹闹地拥挤起来,喝茶的,聊天的,打招呼的,递毛巾的,热气腾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