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往往决定于细节,任何一次媒体曝光、宣传事故,都有可能让企业一败涂地,小蓝单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生存抑或毁灭,这可能是今日头条自诞生以来面临的最为艰难的时刻。
3月29日,央视财经以《“今日头条”广告里的“二跳”玄机》为题痛批今日头条,称其无视监管,在平台发布虚假广告信息,谋取非法利益,并有意躲避监管,专攻二三线城市,“智能”欺骗消费者,严重违反广告法、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成败往往决定于细节,任何一次媒体曝光、宣传事故,都有可能让企业一败涂地,小蓝单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017年6月,小蓝单车发生了一起政治宣传事故,引发监管部门调查惩处,导致融资失败并毁掉一次行业内并购机会,最终导致小蓝单车倒闭被滴滴托管。
何来无视监管
据了解,此次曝光距离今日头条上次被约谈刚刚过去两个多月,2018年1月11日,工信部就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约谈今日头条,要求其本着充分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原则立即进行整改。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向傲娇的今日头条似乎热衷于“喝茶”,甚至有点“屡教不改,改也改不完”的意思。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7年,今日头条就因违规被相关主管部门约谈不下五次:
2017年1月6日,今日头条“头条问答”讨论低俗庸俗话题,被北京市网信办约谈。
2017年4月18日,北京市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联合约谈今日头条、火山直播等平台。
2017年6月7日,北京市网信办约谈微博、今日头条、腾讯等网络信息平台,并永久关停一批违规自媒体账号。
2017年7月18日,北京市网信办依法约谈搜狐、网易、凤凰、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责令整治自媒体平台八大乱象。
2017年12月29日,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市网信办分别约谈今日头条、凤凰新闻,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今日头条“推荐”“热点”等6个频道自暂停更新24小时,还因为缺少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而被点名批评。
屡教不改的后果,就可能引发监管重手。
官媒缘何“垂青”?
不仅如此,今日头条在2017年还备受官方媒体“垂青”,就在其2017年最后一次被约谈的第二天(12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向今日头条等低俗信息传播通道亮红牌》,痛批其算法推荐不靠谱。
人民网也发文称,封禁账号不过是内容平台建设的常见纠错机制,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低俗内容泛滥的问题,关键还得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更早之前,2017年7月6日,人民日报以《新闻莫被算法“绑架”》为题抨击智能算法,文中直指“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类痴迷于技术和算法的新闻客户端越来越‘简单粗暴’了,并批判这些公司引以为傲的“基于社交和点击量的算法技术”,只算得上机器筛选的雕虫小技,根本和“智能”搭不上边。
彼时,人民网、新华社连续发文痛批王者荣耀,腾讯市值因此蒸发1100亿元。马化腾随后亲自前往人民网进行沟通,腾讯也迅速做出“补救措施”,推出“史上最严游戏防沉迷系统”,对实名认证和未成年人登陆时长、设备等作出严格规定。
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引起今日头条的警惕。张一鸣可能也万万没有想到类似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017年9月份,人民网连续三天撰文《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算法推荐: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人民网二评算法推荐: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从内容产出、算法分发、创新等角度对今日头条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批判,这也是今日头条成立以来,被主流媒体最为严重的一次质疑。
三篇文章,犹如重磅炸弹,重击一直视算法为制胜法宝的今日头条。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人民网在第一篇评论文章中点了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的名,而后来的两篇评论文章,则只提到今日头条,其中意思,耐人寻味。
古时韩信兴衰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今日头条而言,从籍籍无名到20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企业,从“信息茧房”困境,到今日的“智能”欺骗消费者,成败皆因智能算法。
当前,政策灰犀牛事件频发,强监管时代已经来临,新兴行业的“政策空档期”越来越短,前些年支持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政策红利”正在逐渐消退。而内容、直播等行业,因其与意识形态的天然亲近,未来的监管力度没有最严只会更严。
官媒发文其实往往在释放某些政治信号。
以前某领导在任时,头条颇受垂青,成长迅速;倒台之后,监管则多于青睐。有敏感性的同学应该可以体会到那种细微的感觉。
一叶落而知秋。
以前因为是重点栽培的典型,所以任性点没事,但如果还是没反过味来沉迷在以前的套路里,那就不知道头条究竟还能活多久了。
生存还是毁灭,而这,正是一条智能算法无法推送的信息。
阅读 130323 投诉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