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陶崇园君:武汉理工大学为何搞成“击溃战”?

admin2025年05月08日 02:14:21
阅读:
标签: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 陶崇园
分享: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看似普通的校园个案,为何演变为群议汹汹的危机事件?在我国高校舆情热点高发、频发的当下,此事具有哪些警示意义?


 
  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在宿舍楼坠楼身亡,此后陶崇园姐姐在微博发文称,陶崇园系因导师王攀“精神压迫致死”。4月8日中午,武汉理工大学通报陶崇园坠楼事件调查:导师王攀存在与学生认义父子关系等行为,已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
 
  此间,舆论场围绕师德师风建设衍生出系列话题,舆论在呼吁追责涉事导师的同时,矛头直指当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面对如潮指责,武汉理工大学前倨后恭、统筹失当、应对乏力、善后拖沓,不仅给学校声誉和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带来巨大危机,客观上还把高校舆情管理和危机应对推到公众视野。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看似普通的校园个案,为何演变为群议汹汹的危机事件?在我国高校舆情热点高发、频发的当下,此事具有哪些警示意义?
 
  1、校方急于撇清,不敢担责;
 
  突发事件初期,公众舆论的关注焦点首先是弄清事件真相,追究责任是第二位的。由于核查事实需要时间周期,涉事单位是否敢于担责、担难、担险,态度是关键。从媒体报道中可知,事发之后,陶崇园家属为讨要说法,曾多次联系校方和警方,而校方坚称与学校无关,警方调查后排除他杀可能,无法立案;与此同时,其姐陶萍在微博上发声,贴出了大量陶崇园与王攀的聊天记录,直指陶崇园是“长期被导师精神压迫致死”。围绕“非正常死因”,校方一方面“召开了紧急班长会,并在会上表示陶崇园是在和其母亲“吵架”后才跳楼的”(3月31日《环球时报》),一方面公开表示“不能判定王老师与陶崇园坠亡事件有无直接关联”(4月3日《新京报》)。校方的倨傲态度和网民的愤懑情绪展开激烈冲突,“不信、不服”成为此后舆论场基调,从而激发广大网民排斥从官方通报中获取事件信息,转而依托社交媒体自发寻求事件真相。
 
  在舆情实践中,墨菲定律广为人知,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站在武汉理工大学的角度而言,越是怕事态扩大,越是怕承担责任,越是出问题。绳子总在细处断,从3月26日到4月8日,武汉理工大学以拖的办法解决网络危机,在首轮回应中先是坚决否认,“初步认为学校和导师无责”,再是表示“出于人道会给与5万元安抚金”,然后是“没有发现王老师有明显不符合师德师风、刑事犯罪的地方”,最后在舆论高压之下通报“导师王攀存在与学生认义父子关系等行为,已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不难发现,武汉理工大学管理者对舆情的认识,还停留在清除负面信息的管控思维,认为网民顶多闹腾一时,坚持护假,拒不认错,最终损害高校在学生和公众心中的公信度,不利于事件舆论的引导和处置。
 
  2、涉事导师发声,激起众怒;
 
  在各类舆情危机演绎的过程中,涉事各方都在尝试叙述事实,并基于此表达观点态度。作为本次舆论漩涡的核心人物,陶崇园的导师王某是比较尴尬的,他不能不说话,也不能乱说话;他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高调露面。他有若干种应对方式,但选择了最差的那一种,即频繁发声、自辩清白。众多网民由此在舆论场见识了两个“王老师”:一个是痛定思痛的王老师。3月31日中午,一份名为《陶崇园和我》的声明流传到了陶崇园家属手上,在该份声明中,王某表示“作为陶崇园本科生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自以为)和他感情极深者,我悲痛欲绝”,可谓当代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另一个是恼羞成怒的王老师。陶崇园的同学贴出了事后王某在相关学生群里的一些言论截图,暗示陶崇园有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认为陶崇园是死于抑郁症,并鼓噪“将不再等待与沉默、绝地反击,力抛系列证据,逐渐揭开系列证据的最真相!!!”。
 
  身为武汉理工大学控制与决策研究所所长的王某,对传播应有敬畏之心,网络时代的传播是暴风骤雨式的将细节选择性再现,发声环节的先后、内外排序等,都会影响到事实是否得到“高保真”还原,这里就存在着遮蔽与揭示的循环运动,俗称为“舆论暴力”。社交媒体爆出的诸多细节,比如“要求做家务的学生行跪拜礼,还要向他的鞋子磕头”,再比如让学生叫自己爸爸,“勇敢说出那六个字(爸我永远爱你)”,还比如“从即刻起,研究所新招成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须通过心理测试”,这些私密信息都是从圈群传播开始发酵,最终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溃武汉理工大学的“舆情防浪堤”。在义愤填膺的随手转中,事实被重新建构,舆情的风向面临不可控风险,武汉理工大学宣传部此前的线下安抚和线上公关化作泡影,呜呼哀哉!
 
  3、家属微博爆料,引发共鸣;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记者,表达的自由催生了区域问题整体化、个别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往往借助网络无限放大,容易使缺乏谨慎和理性的网民关注并传播,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量。从本次事件来看,正因为校方没有及时满足家属弄清事情真相的要求,草率处理家属合理诉求,导致家属对校方所作所为产生强烈不信任,并通过社交媒体持续爆料,在积聚舆论场同情、悲愤等情绪的同时,还吸引部分主流媒体介入调查,使得事件加速发酵。相比校方的欲说还休和紊乱口径,家属方(陶崇园姐姐)通过微博认证账号不断发出清晰坚定的声音,引发媒体高度关注,最终推动事件到“聚光灯下”,挟舆论声量推动了事情的公开、公平、公正处理。
 
  危机事件中,攻防双方都会重视舆论阵地的争夺,具体表现为官方声音与坊间舆论的对冲,以及对自媒体的管控,这在民生诉求中尤为明显,甚至呈现出情节化趋势。陶崇园坠楼身亡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4月5日凌晨,账号为“陶崇园姐姐”的微博发布声明称,“希望大家不要再炒作这个事情”,并对武汉理工大学与王某致歉。当天下午,这条声明又被删除。4月7日下午,微博“陶崇园姐姐”再度发声,表示此前向学校和王某致歉的微博是“迫于极大压力,进退两难”,非自己本意。在本次不幸事件中,“陶崇园姐姐”这个微博账号更新频繁,诸如“陶崇园发在家庭群里的信息,表示自己很苦”、“王攀对陶崇园的书面承诺 ”、“陶崇园与王攀的聊天记录”等,这些碎片化的图片信息在舆论场逐渐勾勒出“被欺凌被压迫”的弱势形象,引发了网民的高度共鸣,客观上对高校及相关部门形成舆论压力,倒逼问题解决。
 
  4、网民隔空喊话,助推舆情;
 
  高校舆情危机多由校园突发事件引起,如果权威信息缺位,事件真相缺失,众议蜂起之时,就是学生焦虑、不满、愤怒情绪蔓延之日。在本次不幸事件中,校方除了态度冷漠外,处置方式僵硬,信息发布阻塞,面对舆论对真相的期待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最终滋生极大的猜疑空间,导致网民隔空喊话,诸如“建议做尸检,看是否有被性侵的可能”、“从法医学观点上看是自杀,但我认为是他杀”、“事发后高校不先查明真相、清理门户,反倒是各种撤热搜和删帖子”等观点获得较高点赞。尤其是微博“给武汉理工大学宣传部负责人阎高程的公开信”差点闹成线下声援的大事件,后被迅速“404”。
 
  高校学生年龄、经历及生活习惯趋同,与互联网有着极强的粘连性,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在本次不幸事件发生后,陶崇园家属及部分高中同学前往武汉理工大学,希望通过拉横幅的方式来“讨个说法”,结果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舆论场予以同情,但不乏维护校园秩序的理性声音;涉事老师王某自事发当天在医院出现后,始终没有露面,不久又开始正常上课,校内学生闻讯旁听,且表示要“现场直播”,最终授课取消,舆论场予以克制的肯定;事件久拖不决,校方蛮横倨傲,且涉事老师开始“自我洗地”,网民开始隔空喊话,这就导致事件出现舆论主体模糊、舆论内容多元、缺乏理性引导等趋势,最终的结果是虚拟世界开始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出现线上表达与线下行动同步的倾向。
 
  5、媒体多角度报道,顾此失彼;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媒介将异彩纷呈的各类信息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不仅方便了网民掌阅天下,还方便了网民点评天下,移动互联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受众的主动性。在本次事件中,校方在信息发布方面存在较大的硬伤:一是发布信息态度冷漠傲慢,虽然通报了基本事实,但表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针对性地引导、疏导、劝导学生、公众,更加谈不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共识,反倒是激发部分媒体介入报道的逆反心理;二是没有实现信息的“小步快跑、梯级发布”,面对各方质疑,校方没有统筹好官方平台、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和节奏,主观性、归因性信息多口径表达,客观上为媒体介入报道提供了若干切入口,最终对事实性信息的诠释失去话语权。
 
  在高校舆情危机处置中,有三大支点:一是要端正态度、敢于担责,万万不可对固有回应范式形成路径依赖,没有温度的回应稿,难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二是妥处诉求、敢于担难,面对公众的评头论足,揣测猜忌等“对抗性情绪”,校园管理者不能消极回避,依赖简单粗暴的权力干预,这样不仅会导致更大的信任危机,还会付出高于管理收益的处置成本;三是善于发声、敢于担险,高校在遇到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社会热点等问题时,校园管理者应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借助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防止单一、孤立的个案演变成社会公共事件,从根源上为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提供助力。
 
  6、同类事件窜烧,了犹未了;
 
  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武汉理工大学是不孤独的。一桩二十多年前的旧案再掀舆论狂涛,“教授沈阳性侵事件”在网民穷追猛打之下有了最新结局:南京大学文学院建议其辞职,上海师大已解聘。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南京大学、上海师大处置舆情反应迅捷,态度坦诚,不遮不掩,敢于担当,反证出武汉理工大学处置不妥,两相比较,判若云泥。甚至有网民调侃,“武汉理工大学应该收留沈阳”。武汉理工大学进退失据、贻笑大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迫在眉睫的危机采取消极态度,既不线下解决问题,又不适时研判舆论态势,一味等待舆论热点转移,诚为不智。
 
  网络使公众的信息获取和民意的朴素表达成为可能,师德师风等问题引发网民大讨论,公众的情绪、态度、意见等不断碰撞激荡,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不仅涉及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严肃议题,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随着事件的发展,可以料想,在武汉理工大学表态停止王某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前提下(画外音:这个通稿很一般!),如果缺失刺激性诱因和深度追踪调查的辅助,网民很难保持对该事件的持续关注,表达情绪也会渐趋冷却。当然,网络舆情进入消退期并非坏事,客观上可以避免舆论对于事件本身的裹挟,同时也有利于事实的重构和理性的回归。只是,如果武汉理工大学以为舆情没什么大不了,硬着头皮也撑过来了,后续应该还有故事发生。毕竟,武汉理工大学是故事多发的地方……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民意的晴雨表。今天,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舆论场出现的系列公共事件,并非概率性的偶尔呈现,而是社会治理过程中常态化的错位表现。发生在高校的舆情事件,看似没有触及深层的社会结构性压力,实际上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深、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性症结的现实投射。最后,让我们共同学习十九大报告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崇真尚美铸师魂(值得转给语文老师的好文)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