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每年5 16时间节点的周期性临近,很可能会有外部势力干预其中,集中通过创设WG话题、预热讨论氛围、分饰“正反”两角等方式不断吸引围观网民参与争论。
北大校长的“鸿鹄(hao)”风波未平,一封疑似在校内BBC北大未名上发表的林校长道歉回应信再引社会争议。从目前网上态势看,个人研判认为,因该道歉信内大量提及WG背景,极易诱发后续舆论产生话题联想,随着每年5.16时间节点的周期性临近,很可能会有外部势力干预其中,集中通过创设WG话题、预热讨论氛围、分饰“正反”两角等方式不断吸引围观网民参与争论,进而借助议题的逆向传播力将舆论诱入歧途。
此次舆情从鸿鹄(hao)错音开始引燃全网,触发外界讨论。观察发现,网上声音虽然呈现大量负面,但总体仍以调侃、讽刺等社会情绪为主,未出现“政治化”偏离迹象。然而,今日这份疑似北大校长道歉回应信发表并广泛传播后,网上出现了涉WG话题的热度走高,舆情已经出现政治负面议题的苗头性倾向,后续舆论被带离正常讨论轨道的风险大大增加,同时带来许多应对难点。
回到事件本身,公众之所以会对北大校长的“鸿鹄(hao)”错音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神经敏感,个人分析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顶尖名校与低级错误间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北京大学在公众心里拥有极高的学识地位,此次作为顶尖学府的校长却意外将一句广泛流传于坊间的谚语念了错音,势必会在公众心里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情感落差,而随着社会讨论的日益激烈,这种落差便会源源不断地转变为失望等消极情感,在网上集中表现为质疑、调侃这类负面言论。
二是历任三大名校校长、北大120周年隆重校庆等标签形成了话题讨论的“叠加效应”。梳理简历可以发现,林建华曾任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三大名校校长,拥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备受圈内圈外广泛认可,本身就有许多话题点、讨论性,加上此次鸿鹄(hao)错音又发生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这样极其重要的活动节点,势必大量激发舆论参与讨论的心理,由此形成了“话题累加”和“讨论叠加”,这也是“鸿鹄(hao)”错音能极其迅速引燃全网的重要原因。
个人分析“鸿鹄(hao)”错音事件认为,校长此篇讲话稿应为其贴身秘书或北大校办工作人员所写,其本人可能在讲话前并未认真细度该讲话稿,加上确实不认识“鹄”所致,这也侧面反映出其本人在思想上对该校庆活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警示着当前领导干部在大会前应对下属撰写的讲话稿提前熟悉。
从舆情应对角度分析,今日这份被广泛传播的校长道歉信存在较大瑕疵,尤其是文中将念错字的原因全部归咎于WG,及使用“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这样带有强烈影射意味的语句指责质疑,易反向增加公众对林校长本人的抵触心理。从发表后的舆情效果来看,虽然北大自己的平台表现出了理解、支持等认同态度,但也易让外界舆论产生“硬洗”这类联想,社会效果呈现较大负面,并已出现对峙加剧、议题偏离等反面迹象,沦为一大回应败笔。
个人预判后续负面舆论可能出现以下三大走向:一是舆论话题从事件本身讨论被带入WG的是非争论,会出现一拨人借机炒作议题,试图为WG翻案及呼吁WG再来;二是鉴于该道歉信可能引发负面议题的“逆向传播”,存在被查删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对“查删行为”的抵触性争论;三是林校长的既往履历及一些细节可能被舆论推上话题讨论,出现抵触性对峙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