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评论联想,曾经这样说道,“联想在全球pc业务中的境遇和姚明职业生涯中期在NBA的情况一样,大中锋的时代过去了,pc也是。”
中兴危机解除后,联想的噩运来了。有关5G标准投票的讨论愈演愈烈,联想这一次不再是国家品牌的代表,在舆论的讨论浪潮中,它反而站在了爱国的对立面。
老将怒了
74岁的元老柳传不得不出来发言了,他一手缔造的联想,一直是民族品牌的代表走在世界舞台,这一次联想的爱国根基却被太多人质疑。无论是作为创始人还是企业元老他都应该站出来说一句话。
他先发出一封题为《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的内部信,随后,他又录制了一个音频。在1分52秒的音频中,柳传志对联想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极为愤慨。
柳传志义愤填膺:“有人把卖国贼的帽子扣在联想集团头上,这不但是要砸了我们全体联想人的饭碗,而且要我们终身蒙羞受辱。”
江湖排名有时候依靠的并不是财富,论起个人身家,柳传志比起马化腾、马云、李彦宏要逊色太多。但在中国商界的江湖地位,柳传志是绝对的“带头大哥”。他与华为总裁任正非、海尔CEO张瑞敏都被视为民族企业家的代表,他们的地位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加诸在这一批企业家身上的更多的是“家国情怀”。
这一批企业家后来被称为“84派”,1984年被中国媒体称为“企业家元年”。这一年,柳传志在在中关村的一间传达室里创办公司,张瑞敏改造青岛日用电器厂,李经纬推出“东方魔水”健力宝,王石在深圳成立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他们后来均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的领军人物,而1984年,正是这一切的起点。
企业与企业家价值被这一批创业者视为事业的起点,他们拥有着杰出的商业才华却又需要在产权与经营之间做好平衡。现代意义的企业家由此开始。
1984年,柳传志开始创业,第一个办公地点,就是中科院的传达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房。对于他一手创立的联想,柳传志曾多次公开宣称,要做成“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他一手提拔新人,提倡“发动机文化”,让联想成了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
财经作家秦朔表示,了解联想的历史的人,就会明白柳传志为什么愤然而起,“当他最深切的、刻骨铭心的情怀,以及联想最本质的精神基因,不仅不被认可,还被泼脏水、被妖魔化,能不拍案吗?柳传志待人平和,但在关系到大是大非时,他的态度从来是不含糊的,有棱角的。这时如果不旗帜鲜明表态,那反而不是柳传志了”。
光辉岁月
柳传志治下的联想有过极其闪耀的日子。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曾经联想的广告词传遍大街小巷。
中国移动互联网世界领先,离不开PC时代奠定的基础。联想作为PC时代的奠基者已经有34年历史。
几年前它就以中国民营企业身份打进了世界500强的地位。大家熟悉的产品主要是电脑PC机与笔记本电脑,而打印机、服务器它也有涉足。其中笔记本与PC产业应该是它的主要利润点,在收购了IBM PC产业之后,它也成了全球最大的PC生产商。
1993年国际PC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市场,那个时候,联想面对IBM、Compad腹背受敌。按照柳传志自己的话讲,如同小舢板遇上了航空母舰。柳传志当时正在生病,在海军医院他完成了第一次联想架构的根本转变,建立了以杨元庆为首的电脑事业部,坚决竖起中国民族工业的大旗。那一年,协助临危受命的杨元庆仅有29岁。
筚路蓝缕
从1993年到2000年,对于联想来说相当于8年抗战。一件事情就可以窥探一二。在97、98年时的一次会议上,联想的一位获奖同事回忆到,他们的一支队伍到延安去做展销,没想到卡车翻车了,队长受了伤导致鼻梁骨折,但由于任务紧迫只是做了简单包扎,团队集体带伤坚持去延安做完展销。
创业阶段的联想精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到2000年的时候,联想的市场份额是30%,比排在后边的二三四五名加起来的份额还要多。
2004年12月8号,联想宣布12.5亿美金并购IBM PC部分。宣布的场面令人刻骨铭心,所有的记者都热烈的、疯狂的鼓掌。有记者找到柳老说,“我不一定相信你们能赢,但是,你们就是死了也给中国人争光了,我为这个给您鼓掌。”
94年的柳老肯定也不相信,10年前还要在IBM这艘航母下求生,10年后却可以“蛇吞象”收购它。
逆时逆势
2004年前后,有三家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舞台。海尔走出国门,将工厂开到了美国本土。除了联想收购IBM之外,TCL也在计划收购一起跨国收购案。
这一年是中国企业最扬眉吐气的时刻,通过跨国并购,中国的企业开始走向国际。
2005年,5月1日联想和IBM共同宣布,完成联想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收购完成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7位的联想跃居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有人把这场并购形容为一场豪赌,机会背后是巨大风险。
尽管TCL 的李东升、联想的柳传志以及少帅杨元庆,对各自的并购,不停的说“好吃好吃”,但从两家公司的股票走势上来看,显然是消化不良。
在PC制造业中,联想虽 然近几年保持了业绩的稳步增长,但放眼开来,稍微审视一下周围就能够看到江河日下的PC制造业的财务状况已捉襟见肘。这种现象只是中国的特殊现象吗?不是。IBM 个人电脑业务的巨额亏损,就说明这已经是世界通病。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别人躲都躲不了的事儿,联想集团却挺而走险,走出并购IBM 这步棋后的胜算到底能有多高呢?
TCL 并购阿尔卡特以及联想收购IBM 的逆时逆势之举,做为企业领袖的李东升以及柳传志不是没有看到。为此,李东升曾几夜难眠,曾用 “苟利国家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激励士气。而联想集团老当家人柳传志的一句话,让我们听到的弦外之音是无耐,“这是中国企业难以拒绝的机会,但同时风险巨大”。
艰难求生
PC时代的霸主未必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联想面对的挑战一点也不亚于30年前面对IBM等航空母舰的挑战。
联想,一个令国人骄傲的民族企业。曾经中华酷联并称国产品牌的“四大金刚”。而如今风生水起的竟只剩下华为,移动化转型“失去的那五年”成为联想最彷徨的岁月,而占联想营收近七成的个人电脑业务,连续五年PC市场全球销量第一,今年一季度却被惠普超越。
从联想最新的财报显示,整个PC市场已经连续第14个季度出现了下滑趋势。虽然在PC市场联想依然保持强势,但现实是手机和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正在部分取代PC的功能。而在手机业务方面,据调研公司Counterpoint的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名,联想手机销量4970万部,全球排名第8,市场份额仅为2%左右。
对于联想各项业务出现下滑、转型难以成功,贸工技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十年研发不如华为一年”,缺乏技术上的积累和投入,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这是“根”上的问题,不是靠换人就能解决的。
和浪潮、华为重视技术投入、依靠技术积累自我发展的公司不同,“贸易”出身的联想显得对技术投入和自我滚动式发展缺乏耐心,而更愿意通过“交易”的方式做大,在三个业务领域都进行了大额并购。
事实上,除了并购IBM PC业务较成功外,手机业务和服务器业务并购都表现的很不理想,花掉两笔重金收购却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要知道,并购不一定能买到先进技术,即使买到了技术也并非一劳永逸的,是需要持续投入和更新换代的。
有网友评论联想,曾经这样说道,“联想在全球pc业务中的境遇和姚明职业生涯中期在NBA的情况一样,大中锋的时代过去了,pc也是。”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联想也许是沉迷PC时代个人电脑业务的辉煌战绩,以致于过分安逸了。反观华为则每年投入巨资进行产品研发创新,国产手机的四大名牌,如今只有华为成为一面旗帜。
商场如战场,联想近十年的发展只论证了一个道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时候我们只有拼命奔跑才能保证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