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的“有惊无险”中,中国民航要反思的还有很多,沉溺在自我满足的情绪中只能成为下一次危险的助力。
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爆裂脱落,机组克服多重困难,成功的迫降于成都双流机场,119名乘客平安无事,两名机组人员受伤。
(机长 刘传健)
9800米的高空,20分钟的奇迹备降,机长刘传健凭借着高超的技术水平、过硬的心理素质,幸运的天气条件完成了这次的“有惊无险”,然而,在赞誉声与叫好声不绝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场“有惊无险”究竟是乘客们的幸运还是厄运?成功处理险情理应值得表扬,但这种“惊险”却令人心有余悸,中国民航需要的不仅仅是英雄,更重要的是安全与保障,绝不可让“有惊无险”成为航空安全的最高标准,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要继续在航空安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
(事发驾驶舱)
这次事件中人们关心的焦点除了“英雄机长”之外,便是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为何会突然爆裂脱落?对于该疑问,不少业内人士也给出了相应的回答,首先是防结冰系统故障,造成玻璃温差不稳,从而造成破裂;其次是玻璃老化,存在破损问题,装配故障等;最后,玻璃本身质量问题也是原因之一。原因多种,却多属于机务内部自身问题,若加强维修安全检测,是否就可以免受这次“惊吓”?这一次川航的“有惊无险”依靠的是英雄机长的力挽狂澜,可是下一次面临惊险时,还会有多少英雄出现?有多少幸运存在?这个问题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再发生,中国民航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首先,航空公司在购买或租赁飞机时,要确保飞机符合各项安全标准,飞行员的业务能力与心理素质也要达到一定标准;其次对于飞机的定期护理与检查,机组人员的高度配合和定期培训都是不可忽视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事故存在率,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关注,只有这样,才可以换来百分之百的安全。
(2016年4月26日,山东航空一架飞机左侧主轮两个轮胎爆胎)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民航近十年的安全水平高于世界民航同期平均安全水平的11倍,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可是哪怕没有重大事故,“有惊无险”的事故却比比皆是, 2016年4月26日,山东航空一架由贵阳飞往海口的航班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落地后,左侧主轮两个轮胎爆胎,飞机停留在跑道与脱离道交叉口。2016年9月24日,一架华民航空货机与另一架韩亚航空客机,因为其中一方听错空管人员指示,险酿万尺高空相撞事故。
没有重大事故,只有“惊险”发生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哪怕现如今的中国民航安全水平名列世界前茅,却不代表就此拥有掉以轻心的资格。在化险为夷长舒一口气后,在英雄的赞美声与夸奖声铺天盖地的时候,中国民航是否可以掸去这些表面的“浮尘”,直视一下自己的问题,寻找一下“惊险”屡次发生的原因与对策,从而确保下一次的“无惊无险”。
航空安全是一条红线,不能给予中国民航任何逾越的可能性,也不能给予其在红线边缘来回游走的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飞机出行成为多数人的选择,航空客流量的不断增升,带来的应该是航空安全的不断提高,而不是“有惊无险”的劫后余生,“有惊无险”是幸运的结果,是坏结局中的最优项,是一次有力的警告。在一次次的“有惊无险”中,中国民航要反思的还有很多,沉溺在自我满足的情绪中只能成为下一次危险的助力。
不要“惊险”,只要“无险”,中国民航要继续保持警惕,砥砺前行,航空安全的最高目标绝不应该只局限于有惊无险,民航乘客真正需要的不是化险为夷的“幸运”而是确定的“安全”。
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