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舆情可以发现,该事件与去年9月上海交警摔“抱小孩”妇女舆情存在一些相似点,个人分析认为,这些相似点会在今后类似全网争论舆情中反复出现,非常值得我们的关注和警示。
前几日,黄岩民警池文网购定位器、密拍设备,偷拍时任黄岩公安分局副局长周祥辉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全网讨论。观察发现,不少网民发帖声援力挺池文“义举”,认为如果没有偷拍取证,该副局长“通奸”丑闻可能至今仍不能公之于众,并对官方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拘留池文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造成网上激烈争论,持续了数日之久,甚至一度与广安“严书记”、北京“王主任”涉官员负面舆情接续串联,网上讨论呈现话题串联、情绪叠加、争吵加剧等负面态势。
同时还发现,受事件的网上观点分歧较大、争吵争论倾向明显等因素影响,期间有个别负面账号趁机引入针对台州及黄岩当地的“地域攻击”和“职业讽刺”,关联炒作意图明显,这给后期引导围观网民准确认识事件带来了较大困难。
剖析舆情可以发现,该事件与去年9月上海交警摔“抱小孩”妇女舆情存在一些相似点,个人分析认为,这些相似点会在今后类似全网争论舆情中反复出现,非常值得我们的关注和警示。
一是“反腐”目的极易造成公众对取证偷拍非法行为的正义错觉。事实上,民警池文揭发副局长周祥辉与网购定位器、密拍设备及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行踪轨迹、住宿信息、车辆信息等行为是两个不同的讨论点,即目的正义能否代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就一定合理合法。然而,受到“反腐”“揭发”等正义目的的情感影响,围观网民很容易被误导形成“因为目的正义,所以方式也合法”的事件判断,进而造成舆论错觉,形成舆情争论基础。
二是网上评论呈现“对峙”特点折射舆论存在弱势补偿规律。分析网民观点可以发现,不少网民更愿意力挺池文的一大原因很可能源于对其基层挑战高层、当弱势挑战强势的内心支持和心理同情,而随着事件引发关注度的不断上升和同向情绪的反复叠加,这种心理逐步由力挺池文转化成了质问周祥辉,及对峙黄岩公安刑事拘留池文,最终导致部分网上评论呈现较大对峙对立特点。我认为,这种补偿规律一直贯穿其他带有类似强弱式标签的热点舆情讨论中,非常需要分析研判机构加以针对性剖析和辨识。
三是“利己”倾向往往导致网上争论不断演变升级。社交媒体有着极强的“两面”思维,即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然而对与错、黑与白在逻辑上属“反对”关系,自带争论背景和前提,很容易被创设带入对抗语境,进而导致争论持续升级演变,常常最终变成一场“鸡同鸭讲”的无谓骂战。而究其根本,还在于网民通过社交途径发表评论往往存在很强的“利己”心态,会不自觉地对“不利己”评论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和排斥。
四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价值观影响舆论潜在判断。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主流影响,社会对官员“先修身、再齐家、最后治国平天下”有着较为一致的共识和认同,这势必会让公众对领导干部的私生活有着更高的标准要求,产生“通奸丑闻的官员不能为官”的一致性判断。另外,当地纪委接池文举报后,并没有因私生活问题处理该副局长,而是选择换岗留任的处理,很容易造成公众的价值落差,反向加剧了网上争论。
鉴于上述分析和判断,我认为我们在涉此事发表评论时,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可池文的揭发初衷,最大限度将目的正义与方式违法两个独立问题分开讨论,切忌当个别账号用“因为目的正义,所以方式也合法”干扰网民判断时,我们也跟着节奏陷入了“因为方式违法,所以揭露目的有问题”的反向议题陷阱,这会加剧网上对立;二是要注意警惕“地域黑”“群体攻击”等捣乱性言论的逆向传播,切忌被激怒情绪而出现极端评论;三是要充分理解绝大多数网民被误导评论的可能,在评论中把握平实及沟通语气,用帮助心态化解舆论戾气。(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