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内容覆盖也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媒体机构还是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无需对多元化的喜好和表达过分苛责。
信息时代,内容覆盖也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媒体机构还是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无需对多元化的喜好和表达过分苛责。
本期全媒派回顾一周内容,和你一起探讨焦虑者众的浸媒体生态下,都在不约而同生产信息的媒体和用户怎么打通隔膜,共同建构内容王国。
媒体:全副“武装”,左右突围
技术加持,机遇还是挑战
数字技能加持下的新闻编辑室变得越来越“fashion”了,可编辑和记者却似乎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技术真的会让媒体生产出更好的内容吗?
《全球编辑部技术报告:调查了2700+名媒体人,发现仍有巨大数字鸿沟》一文中显示,现有的新闻编辑记者依然难以填补数字化鸿沟。技术究竟能为媒体带来怎样的改变?全媒派读者这样认为:
@杨璐瑶:
技术开发者创造技术来服务内容生产,但从业人员是否真的愿意转变?在大环境不健全和体制固化的情况下,强制的转型无异于掐断专业记者理想主义的火焰,迫使他们抛弃这个行业。这种转型包括要求记者变成全能的,而全能记者某种程度上是“不全能的”,他们只采购,而被迫把加工的乐趣让度给技术,于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渠道被剥夺了。许多编辑部在转型中只顾纳新,而忽视培训,将传统从业者的权限逐渐剥离给更智能的部门,并没有将技术与人真正结合,这也是编辑部转型中的尴尬。
@Dxlkslbccdtks love:
现在的媒体从业者似乎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深耕。如果过分利用技术手段也有可能增加数字鸿沟,甚至让人们成为技术和数据的奴隶。技术手段只是辅助媒体从业者更好地工作的一种手段,并不能成为其工作的全部。关键在于如何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
@曦繇繇繇:
随着技术之流奔涌向前,我才知道一味逃避只会溺死在急速的浪涛中。只有开放自己去拥抱它带来的改变,克服不安全感,才可能顺流而下。 也许目前对于新闻机构、编辑或记者来说,也有一点点不愿走出舒适区的坚持。因为这需要尝试和学习,结果却可能不尽如人意。
转型探索,陷落还是救赎
《怎么挣扎都爬不出去?我们总结了新内容时代下的8个“媒体沼泽”》一文中360度呈现了媒体艰难生存的真实图景。在流量、渠道、人才、内容、运营、变现以及品牌层面上下求索的媒体是否能绝地反击?虽然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过程异常艰辛,但全媒派读者对媒体的未来,还是满怀希冀:
@江覆:
当下媒体生态里,一边有人大声疾呼新媒体向传统媒体转型,另一边传统媒体快马加鞭想要在流量世界分一碗羹。看上去融合势头强劲,实际上传统媒体在无奈中焦虑摸索,新媒体也在收割中收获骂名。而雨过之后飘零者众,若背后没有强大的平台、技术、资金、人才支持,想从沼泽中爬起来,只能做好无数试探与跌倒的准备了。
@Schr?dinger&av8wpa:
现在当下存在的情况是传统媒体的思路没有变,只知道要利用网络,但是却没有用网络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信息的爆炸更需要个性化精准服务,不管是传统还是新兴媒体需要做的都是垂直领域深耕,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KOL才能获得良性发展。渠道、关系、内容,三者是对应的关系,最终瞄准的其实还是内容。传统媒体需要改变“自我傲视”,因为市场是必须的。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没有资本的注入,何谈运营?除了那些“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剩下的只能消亡。当下的媒体虽面临生存困境,但未尝不能看做吹响号角的前奏。
@曦繇繇繇:
变才是唯一的不变。纵观传媒业发展历史,每个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传媒业大唱哀歌,一是互联网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二是对过去极度风光后的落寞难以接受,三是逐利场的硝烟越来越浓,大家都被呛得喘不过气来。但现实既如此,想摆脱痛苦岁月静好的话就成了逃避。反之任何求生存的招式都可以试一试,是不断负重也好,还是轻装上阵另辟蹊径也罢。只要不是等死,就能有希望。
用户:缓解焦虑、获得满足
上瘾的“原罪”
快节奏的生活、变动不居的时代不断加剧着人们的现实隐忧。相比于“直面生活”的鼓励式鸡汤,人们还是更愿意选择逃避。沉溺于虚拟空间,乐而忘忧。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研究了杀时间App们的爱与欲,罪与罚》中分析了“杀时间”软件的运营套路、解剖了上瘾多于忠诚的“刷刷刷”行为背后的“心理罪”。虽然深谙此道,但大家是否会在无限感慨后又投入到迷醉的舒适区?在理智与情感的角逐中,全媒派读者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
@Dxlkslbccdtks love:
这些APP的出现将我们完整的时间分割成了无数的碎片化时间,在学习与工作之余总穿插着在这些APP上浪费的时间。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不安感,满足了我们的娱乐需求。但随着人们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上面,又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感。
@杨璐瑶:
这种沉迷在娱乐的外衣下撕裂了人的生活,也恰好催生了另一种市场——防沉迷和时间管理软件的兴起,比如种树这类的app。也有人用五花八门的屏保提示自己远离手机。当使用手机内化为潜意识,一切手段归根结底是意志与生理本能的对抗。这种对抗目前还仅停留在自我规训层面,随着技术深入发展,是理性的声音摇旗呐喊,还是技术最终占领高地,仍有待观察。
@chuu:
真正的信息沟一直存在于聪明的信息消费者与沉醉于消遣和娱乐的人之间,这是技术无法主宰的,我们要主动进攻成为信息富裕阶层,而不是自甘埋没在浅层消息中。
@雨啊:
在初面信息潮,我们作为个体心理会兴奋-主动寻找,扩大自身信息接收系统-寻求群体认同。之后信息效果会分化受众,促使分道扬镳,会有人自觉不自觉成为内容夸父,迷失和放弃信息接受主动,会有人因为突破个体信息接受阀值从而主动采取封闭和忽视冗杂新生信息潮。 筛选信息从来是换汤不换药,内部个体媒介素养的提高和外部寻找把关人的筛选和传递总是有效且高效的。自我封闭的防守和主动无序的进攻总是不利的,媒介素养的提升是积淀厚实的信息防线,把关人则是我们外部交流游刃的助力和理智导向。
情感的舒适区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原子化”的存在。厌倦了现实的利益关系,因喜好而联结,因热爱而投入,自得其乐未尝不是远离纷扰、获得满足的良方。
《现在咖啡馆不聊创业,改聊男团女团了?“粉丝变现”进入势能爆发阶段》展现了粉丝团的令人惊叹的“超能力”。除了氪金打call外,粉丝们还构建了独特的饭圈文化。独有术语、土味应援、日常发博的内容生产是常态,必要时还会挑起“口水战”自成故事主角。在越来越垂直化、小众化的区隔空间里,当媒体的信息无法满足特定需求,小群体们都在建构属于自己的内容王国。
@cyanic:
看到一位粉丝昨晚在微博写:“我们用全力把你送到最高的地方,也是离我们最远的地方。”如果不是感同身受的人,可能真的很难理解粉丝的心声。我是粉丝,可我不会24小时保持粉丝的兴奋状态,我也会试着以圈外人的立场来看待整个现象,让自己保持理智消费,并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严防陷入私生领域。所以我认为粉丝圈既然早已形成一种文化,不懂的人又何必站在圈外叉腰点评,肆意用“脑残”或“无聊”等词来定义粉丝群体呢?为了自己,也为了偶像,我们很努力,我们的生活过得也很满足,请不用过多操心。
@白氧:
当它从小众文化逐渐广泛推广,从“小众追星”到“全民追星”,我因为这个小众文化被认可而感到高兴,但看完现在粉丝圈和娱乐圈的现状,初心已经满满丧失了,成为一整套流水线作业。对于这种现状而感到疲惫,在路人和粉丝边缘徘徊。我希望我的爱豆过得很好,但我也不希望我追起来这么累,毕竟当时进入这个圈子就是因为它的轻松愉悦。
@雨啊:
在这个营销场中,存在着营销方,粉丝及偶像和路人受众的三方博弈。粉丝2.0扮演了媒介生产场域中的“积极受众”,寻求的是偶像生产、流通、消费商品化的参与感。粉丝作为链接上下的数字劳工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向内传递营销方理念,向外主动非主动吸引路人受众卷入到社交媒体价值链的消费、生产和市场三个环节,剥削延伸到市场营销领域。 我认为粉丝作为数字劳工拥有着强烈参与感和主观能动性,利弊的趋势判断主要依赖粉丝自身的喜好表达是否一致于社会主流群体的理解。
内容:目的性索取,有价值才是王道
技术的赋权,媒介使用的低门槛化加速了信息的“爆炸式”产出。人们在超负荷的拟态环境中,到底能获得什么?
虽然娱乐化资讯逐渐消解着我们的思考能力,但严肃向新闻是否真的就能带给我们更多?在“杀时间”软件中倾诉烦恼,构建快乐王国、在追星路上寻找同好,一起因热爱而执着······内容的边界正在逐渐扩展,而好内容的界定却难以把握。在信息洪流中浮沉的全媒派读者究竟会如何选择:
@范企鹅:
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精神上的空虚以及无意义的娱乐信息中,很多人总是选择逃避和安逸,理性在“工具成瘾”面前往往脆弱不堪。但技术发展和内容膨胀是不可逆的,如何理性有效的筛选甚至创造,主动出击才是突围之道。
@June:
置身多元化有种让我“溺亡”的感觉,永远不会觉得信息的获知已经饱和,如同古希腊哲理: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知道的越多、圆越大。于是圆周越大,接触的无知也就更多。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无知,就需要主动去搜索更多的信息。
@雨啊:
面临庞杂的媒介和内容,我们害怕、我们追逐、我们焦虑、我们濒临接受阀值。塔尔德模仿说认为模仿在人身上的表现是从内心走向外表的。不同媒介和内容提供的只是类似“议程设置”的功能。它们传递需求、它们映射需求,我们阶段性的媒介选择是媒介环境的模仿和追逐。 媒介与用户共处于双向选择的媒介环境场,主动与被动的角色交互时有发生。周围人、把关人这些自我社交网络的媒介选择千丝万缕地影响我们的信息视野和喜好。高效的信息获取不在于内容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而在于媒介把关人和个体媒介环境和媒介素养等要素动态变化的共同选择。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或许不需要得出唯一的界定标准。因为它是时代浪潮中媒体和用户在不断探索中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