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标榜自己已“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的年报里居然没有研发投入数据,是不是有点搞笑?
上个月初,为了撰写《小米上市,雷军赢了董明珠?一张图告诉你小米与格力的差距》一文,小编翻了翻格力2017年财报,发现格力的利润表(不论合并还是母公司)居然没有“研发投入”(或研发费用)科目。
另外,对第四节“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的第二小节“主营业务分析”的第4项“研发投入”,格力直接写的是“不适用”。
这让小编满腹狐疑:难不成格力把所有研发投入都资本化了?格力的研发效率那么老高——百发百中吗?
众所周知,研发投入的会计核算一般有3种方式:
★一是全部费用化;
★二是全部资本化;
★三是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即部分费用化部分资本化。
所谓全部费用化是指企业将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所有支出都记入当期损益;全部资本化是指企业将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等到开发成功后获取收益时再予以摊销;一定条件下资本化是指企业将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资本化,而将不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支计入当期损益。
3种方式各有拥趸:
美、德等国采用第一种方式,
荷兰、巴西、瑞士等国采用第二种方式,
日、法、英等国采用第三种方式。
总体而言,第3种的拥趸更多,同时它也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首肯的方式。
这很容易理解:商业活动得商量着来,而商量的结果必然是和稀泥。
我国目前采用的也是第3种方式:费用化处理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发生时记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被资本化,即被视为无形资产。
老实讲,相关主管部门对第3种方式的“一定条件“虽有统一规定,但给予的”作业空间“仍是很大的。
直白地说,拿捏”一定条件“的尺度基本在企业自己的手中。
以用友网络与金蝶国际2017年财报为例。
财报显示
2017年,用友网络费用化研发支出为11.10亿元,资本化研发支出为1.88亿元,两者合计12.9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0.5%;
2017年,金蝶国际费用化研发支出为0.49亿元,资本化研发支出为3.55亿元,两者合计4.0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50%。
业内人士都清楚,用友网络与金蝶国际在技术、产品、业务方面的相似度是很高的,但一个费用化占绝对大头,一个资本化占绝多大头,貌似是两家完全没有相关性的企业。
这显然是两家企业所制定的”一定条件“差别很大造成的。会计、审计师又不懂TMT技术、产品、业务,怎么会知道你研发出来的东东什么时候能变现?
他只需要知道这事并不违规,并在这一前提下知道如何帮你美化财务报表就OK了。
孤疑这种东东就像受精卵,会不断膨胀,直至“一朝分娩”。为了让它早日“一朝分娩”,小编又查看了格力2017年财报的第十一节的第三小节“财务报表附注”。一般来讲研发投入资本化的信息会放在其内披露。结果在“无形资产”项目下找到了如下文字:
显然,格力也是按照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方式对研发投入进行会计核算的,但只有原则,却没有数据,即格力2017年财报并没有告诉我们它的研发投入到底是多少,而其中有多少被费用化了,有多少被资本化了——在整个财报中唯一与研发投入占边儿的数据来自“合并财务报表项目附注”中“无形资产”项目下的“专利技术及其他”,见下表:
显然,这个数据太小了,肯定不是2017年格力研发投入资本化的全部数据。
这是什么情况?
“掌握核心科技”可是格力的Slogan,是董姐天天怼人的资本——比如怼雷布斯。
这像“掌握核心科技“的样子吗?
看看格力官网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核心科技”的:
——读来是不是有些烦?小编想告诉您格力对自己的研发能力是多么地自矜。
可一个对自己的研发能力自矜到如此地步的企业在年报中竟然没有研发投入数据,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种年报居然能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居然能让中兴刚出事就喊着要做芯片的董姐签字!是不是有点搞笑?
更搞笑的是2018年5月8日,格力发布了一个名为《关于公司 2017 年年度报告的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告,对2017年报进行了补充与更改,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披露了研发投入金额。见下表:
问题是这是补充、更正吗?
这是应付差事:57.67亿元到底出自什么科目还是不清不楚。
而且,我们从中似乎还可以知道格力为什么在年报中从不披露研发投入的具体金额: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远远没有达到TMT企业的程度——小编后来又查了一下,格力并非只是在2017年财报中没披露研发投入数据。
格力是1996年11月上市的,22年来,其从在年报中披露过研发投入数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上市公司年报格式是2014年发布的(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14 年修订)),其中特设“研发投入”课目。2015、2016、2017三年,格力对此课目的回答都是“不适用”。
本来我对格力的一些股东因董姐要投资银隆、要研发芯片而怼她挺不屑的,觉得他们没有战略眼光,只关注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认大体,难成大气——甚至前年,董姐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我也是痛心疾首,觉得是“那个谁”卸磨杀驴。可看了格力的财报后,我觉得他们也不是全无道理:你的研发投入就是一黑箱,我为什么要支持你?花了多少钱,都花在哪儿了,你得让我们知道吧?
1528431787398854.png
显然,董姐认为我等乃“不足与论者”,没必要跟我等交待。董姐在电视上公开说过:“我从不犯错。”其潜台词是你跟着我混就对了,问那么多干吗? 王建林投我5个亿都没叽歪,难道你们比他还牛X?
要说呢董姐这么想也不为过。在她和她的前任的领导下格力确实牛X的“不要不要”的。看股价即知:1996年11月上市,发行价2.5元,开盘价17.5元,现在复权价超过7100元,最高到过8523.44元。这意味着如果您在开盘时花1万块钱买入格力股票,持有到现在已变成405万元;如果在IPO前买入,则变成2840万元。
问题是股民是有知情权的呀!知情权是无价的呀!人家美的也挺牛X的,为什么就让股民知道?下表来自美的集团2017年财报:
你牛X不能防碍我牛Y。XX是定义域,YY是值域,没有我的YY,你的XX往哪儿映射,你的光辉就往哪儿普照。
1528432388589168.jpg
为了拥有这个知情权,昨天我买了一手格力股票。我想让自己拥有以股东的身份数落董姐的资格。
我有了!于是,有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