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媒通社分享一名从业十几年的党报记者的反思,他将为我们叙述一件错失中国新闻奖的真实故事,与大家共勉!
今天,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公示!作为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是国内新闻工作者优秀职业素养的集中展现。但也正因如此,这一奖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不少优秀的采编人员可能因一些失误或差错而与荣誉擦肩而过。
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一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是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党报记者,我也不能例外。学习、揣摩、借鉴历届中国新闻奖的优秀作品,成了我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为我一步步靠近中国新闻奖奠定了基础。2014年,我曾有过一次与中国新闻奖“擦肩而过”的难忘经历。时至今日,这件事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
一条重要线索成就一篇重大新闻
2013年9月,当时还是山东《菏泽日报》时政记者的我,在参加一次会议时发现了一条重要新闻线索。
当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市政府分管领导约谈涉嫌异味污染的县区及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求三家企业在报纸上公开致歉。
大气污染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全国上下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作为记者,我敏锐地意识到,政府责令企业停产治理并公开道歉,必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会后,我马上向报社编委会汇报了这一重大新闻线索。报社领导当即决定,拿出大块重要位置对其进行重点报道。
报道以企业公开致歉并停产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深入采访、精心编排,配发了短评《环保责任重于泰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与三家企业致歉信一起刊出,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关注度和影响力。
随后,我们又对整改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推动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当时,这篇不足六百字的短消息,充分展现了铁腕治污、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既发挥了引导舆论、营造氛围的作用,又体现了“走、转、改”倡导短、实、新的清新之风。
在2013年度的各类新闻奖评选中,一连斩获四个一等奖,先后获得了2013年度山东省市地报新闻奖一等奖、齐鲁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一等奖、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和第28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一次重大变革打开一条参评通道
2014年起,中国记协全面放开自荐、他荐参评渠道,凡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规定“评选范围”内的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以及社会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自荐或他荐方式参与“两奖”评选。
众所周知,以前能够被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很少。这一重大变革,意味着只要有好作品,就可以通过自荐和他荐渠道参评,不由让人欣喜若狂。我当时所在的《菏泽日报》,自1991年以来,从来没有一件作品能够获得这一最高奖项。
得知可以自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之后,我向报社主要领导汇报了我的想法,得到了报社领导的肯定和鼓励。按照要求填报、寄送了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之后,该作品很快就出现在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网络公示中。
我之所以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题材重大、关注度高。2013年,关于“雾霾”的段子层出不穷,而企业又被社会质疑为空气污染的元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菏泽而言,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党委政府推进科学发展的决心大、信心足、措施硬。这篇报道不仅震撼了全市企业,而且掀起了大气污染防治“百日会战”的高潮。
第二,独家新闻、切入点小。得益于多年的跑口经验,我能够从简短的会议中抓到“大鱼”,从小的切入点进行深入采访,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这篇报道并配发了短评,让这篇独家新闻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第三,效果明显、影响深远。该报道不仅被广泛转载,而且被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写进调研报告,在全省进行宣传推广,推动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深入开展。此后,菏泽在2013年度全省空气质量排名中连续上升了两个位次。
一处标点错误断送一次获奖机会
没过多久,我却收到了《关于拟退回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函》,称经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审核委员会对今年“两奖”参评材料的审读、审听、审看和讨论,发现报送作品的差错情况超过《评选办法》所规定的参评标准。
我急忙打开附件查看,退回原因为:该作品差错情况超过两处,按照《评选办法》“评选标准”相关规定,不得获奖。一处是标点使用不恰当,另一处则为病句。头一次参评中国新闻奖就被泼了冷水,自己心里实在是有点不服气:一处小小的标点符号错误,就断送了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机会?这篇报道曾被多家媒体转载,难道是其他媒体将文中的错误修改了?我当时怀着半信半疑的心理,查阅了一家省级媒体刊发这篇报道时的报纸,仔细对照才发现,省级媒体果然是水平更胜一筹,人家就将使用错误的标点改正了。
由此,我算是对中国新闻奖的“苛刻”审核心服口服。多了一份服气,添了一份敬意!这个教训实在是深刻,足以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即使是一处小小的标点符号,也不能出现差错!事实上,这些年来,我的确在时刻提醒着自己:每一篇署上自己名字的作品,都要尽力避免出错。
都说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而我则是每篇稿子写完之后至少要再看三遍。有的时候,即使是已经提交、签发的稿子,自己还会复制到手机上,临睡之前再看一遍。把每一篇作品都当成参评作品来看待,不仅要注重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布局、版面的编排,更要注重句子的构成、文字的锤炼、标点的使用等细节。
说到底,还是要具备扎实的新闻业务功底和良好的采访写作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靠近中国新闻奖。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有一天实现了呢?
(本文原载于《新闻战线》2017年1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