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在律师界乃至全国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广州警方和律协先后发声回应。10日,警方发布首次调查结论,否认存在殴打和羞辱情况,但该说法未获当事人及网民认可,舆论质疑进一步发酵。
10月8日,广东女律师孙世华撰文称遭遇广州警方“碰瓷”执法,被强行要求“脱衣检查”。13日,广州律协通报称民警存在行为失范、态度不当、语言有失文明等情况;广州警方也承认涉事民警态度生硬、已责令反省。当事人对官方结论再次提出质疑,此后,该事件衍生舆情不断,至今仍在继续发酵。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梳理此次舆情事件发展脉络,对后续舆情处置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舆情综述
1
律师长文热传引舆论关切
10月8日,广东君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孙世华撰写的长文《有一天,警察开始碰瓷——我被广州警察构陷抓捕、羞辱的恐怖经历》在微博、微信流传。文章称,9月20日,该律师在广州市荔湾区华林派出所办理案件过程中,因举手遮挡一名警察甩来的工作证,被警察指为“袭警”,之后“被人反剪双手、掐脖施暴”,还被要求脱光衣服接受裸身检查20分钟,在接受了长达6个小时讯问后才被释放。随后,该事件伴随着“碰瓷”执法等标签被广泛传播,尤其是其中的“掐脖施暴”“脱衣强检”等细节,迅速引发律师群体关注。
2
警方、律协回应致舆情升温
10月9日,《新京报》报道称,广州市公安局表示已获悉此事,正在与相关部门沟通,经核实后将向媒体答复。同日夜间,广州律师协会官方微信通报此事称,9月21日,孙世华及其所在律所向协会提交维权,协会获悉后立即启动维权程序进行调查。
10日凌晨,广州市公安局官微“@广州公安”发布通报称,孙世华指控不属实,因其涉嫌扰乱单位秩序,民警依法将其3人口头传唤带入办案区,按照程序规定进行人身安全检查等工作,不存在殴打和羞辱情况。警方回应致舆情进一步攀升,“@真辨网”随后公开孙世华的回应,其对通报内容均予以否认,并质疑警方“颠倒黑白”。
警方通报内容含混也受到指责,对此央视网等多数舆论呼吁涉事警方公布监控视频回击流言,厘定是非;不少律师通过微博表达意见,对警方“裸检”行为提出质疑,还有网民建议该律师走司法维权途径。
3
律协、警方再回应 内容反转加深质疑
10月11日,据《新京报》追踪报道,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分局督察表示,相关监控视频或将统一公布。13日凌晨,微信公众号“广州律协”再次通报称,根据现场视频,民警存在行为失范、态度不当、语言有失文明等情况,暂未存在殴打羞辱行为。针对该通报,孙世华发文称感谢律协为其维权,同时指出上述通报与事实真相差距较大,要求警方公开视频,以及纪检监察、检察等第三方机构介入。同日,“@广州公安”也在通报中承认民警工作态度生硬,称已责成当事民警深刻反省,并对其批评教育。
律协、警方、当事人三方表态再次将舆情推向高热。不少网民认为,通报之后,真相仍未明晰。如“@周蓬安”对律协声明中“暂未发现殴打侮辱”说法表示异议,猜测这是律协妥协的结果;微信公众号“王子文律师”则追问,该事件的官方处理是否就此终结。
4
案件新进展持续曝光 舆情热度总体下降
10月15日,“@孙世华律师”称,孙世华代理案件的委托人李小贞及其儿子14日被华林派出所带走。同日晚,财新网报道称,李小贞目前已经回家,但处于监视居住状态,该事件的两名目击者被拘留。该报道随后被删除,多数网民则对警方表达不满。
17日,孙世华代理律师张磊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发文称,已经向广州市监察委提交报案材料,控告华林派出所涉事警员滥用职权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帮助毁灭证据罪、打击报复证人罪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微信公众号“莹莹微观”曝光了孙世华起诉荔湾区公安分局的行政起诉状,孙世华请求法院确认公安机关口头传唤行为违法。该文章随后删除。
目前,官方暂未有新进展通报,相关事件舆情热度呈下降趋势,但仍有少数律师关注事件进展。截至10月17日12时,与该事件相关的新闻380篇,微博3.1万余条,微信文章674篇。
舆论观察
01
呼吁及时公开监控视频
舆论场上,超过半数的舆论呼吁涉事警方公开完整监控视频。如《新京报》评论认为,鉴于双方口径存在巨大差异,为了避免被网帖的“首曝诱导效应”带入舆论泥沼,当地警方应尽早公布原始的视频录像。央视网评论称,各方都要让法律和事实说话,拿出监控视频等客观证据来认定事实。此外,律师胡贵云、李中伟、庞琨、吕良彪等人也在发文呼吁警方公开监控视频内容。
02
质疑警方权力滥用
部分舆论质疑涉事警方在该事件中存在权力滥用。如微信公众号“重案组37号”“桂客留言”追问,脱衣检查是否符合程序规定,警方应向公众解释当日进行人身检查、信息采集工作的必要性、合法性;澎湃新闻评论表示,即使违法嫌疑人确实扰乱了派出所的工作秩序,警察“执法何妨节制一点?权力何妨温柔一点?”
03
关注律师权益受损问题
律师被强制“裸检”等细节,成为刺激性因素,使得律师权益受损等话题引起热议。其中,“央视网”“今日说法评论”等不少微信公众号在评论中指出,律师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是法治共同体的一员,应当得到尊重和权益保障,呼吁“避免法律共同体的互相伤害”。
法制网舆情分析师建议
1
三方各执一词 亟待公开真相打破僵局
截至目前,广州警方共发过3次通报、广州律协发过2次通报,当事人也多次发文回应。从内容来看,孙世华与广州警方互相指责对方违法,广州警方两次调查结论“打架”,广州律协和警方的通报也说法不一致。三方观点差异较大、各执一词,令这起“碰瓷”执法事件陷入真相不明的罗生门。而破解僵局,还需进一步还原真相,尤其是广州警方面对舆论矛头所指,亟待以更加详实的回应,扭转网民怀疑态度。
2
切中舆论关切 以可靠证据消弭质疑
从事件解决出口来看,舆论普遍认为,广州警方应该公布执法视频澄清传言。但对舆论呼声,涉事警方先是以“或将公布”这种带有模糊字眼的词语进行回应,敷衍、躲避态度引起不满;随后又在调查中称邀请了律协代表调看全部视频,不公开、不透明的做法也进一步加深了舆情质疑。如要平息舆情,涉事警方还需拿出有支撑力的证据,增强调查结论的可信度,消弭质疑和争议。这其中应当包括依法公开监控视频等关键性内容。
3
引入第三方调查 破除“自说自话”印象
涉事警方多次回应,不但未廓清网民对警方执法合法性的怀疑氛围,还给舆论留下“自说自话”的印象。如若该事件后续一直处于警方调查范围,仅由公安机关一家独自回应,则此事最终结果也将难逃舆论“自己人查自己人”的习惯性质疑,不利于危机的过渡和平息。下一步,涉事警方需要有所回避,适时引入检察机关或监察部门等第三方机构,以独立、客观、权威的身份展开调查,给出令公众真正信服的调查结论。
4
后续仍存处置风险 需提前做好研判预警
从最新进展来看,孙世华已经通过代理律师启动了行政程序,分别向广州市监察委和地方法院提起了维权请求。该事件按照相关流程处置的过程中,新进展或将再度引发关注,一旦有言辞不慎或处理方式欠妥之处,有可能刺激舆情反弹。因此相关部门对此案件需保持全流程关注,做好舆情风险的研判和预警工作。同时,律协作为律师的“娘家人”,期间仍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保障律师充分行使执业权利方面有所作为,以免被动卷入舆情。
5
妥处衍生舆情 以防舆论失焦
据媒体报道,警方将律师委托人带走、拘留现场目击者等后续动作,引发了新一轮网络质疑,令舆情处置形势更加复杂,也为此次危机的平稳过渡增添更多不确定因素。当地政法机关后续还需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妥善处理衍生事件,及时作出舆情引导,以防舆论关注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