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恐怕是近年来庸常之恶、无视规则者酿成的最惨痛的人祸了!
终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有了明确的调查结果——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
事发以来,“女司机逆行酿祸”被释疑之后,人们一直尽量往客观的方向想,比如车辆失控、司机急症、路况故障……然而,万万没想到,祸患竟起于一场争执,一场芝麻大点儿事情引发的争执。这是一个令人极其悲愤的事实,十五条鲜活的生命因一场闹剧命损长江。
这恐怕是近年来庸常之恶、无视规则者酿成的最惨痛的人祸了!
根据通报,调查事实如下:
1、乘客刘某(女)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与正在驾车行驶中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发生争吵,两次持手机攻击冉某,实施危害车辆行驶安全的行为,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
2、冉某遭遇刘某攻击后,未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行车安全,将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后又用右手格挡刘某攻击,并与之抓扯,其行为严重违反公交车驾驶人职业规定。
3、乘客刘某和驾驶员冉某的互殴行为与危害后果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两人的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已触犯《刑法》规定,涉嫌犯罪。
视频曝光!重庆公交车坠江原因令人唏嘘!
据清博大数据监测,截至14点(11月2日),关于“重庆公交车坠江”的媒体平台推文达15842次,其中微信1672次,微博12075次,网页1108次,客户端475次,论坛164次,报刊13次(不完全统计,数据仅供参考)。且随着相关通报和曝光视频的扩散传播,数据还在上涨,一节一节的涨。
其实,此次交通事故已是第二次以令人唏嘘的方式进入公共视野。10月28日上午10点08分,事故发生;随后多家媒体争相以“重庆公交与轿车相撞坠入长江系轿车女司机逆行导致”为题报道此事;一时间,错误的报道造成相关舆情严重偏移,“穿高跟鞋”的小车女司机成为众矢之的。
次日,重庆警方的通报澄清了此事——女司机是正常驾驶,是无辜的。而后,在一众媒体的尴尬无言中,舆论反馈零零散散的持续着,包括指责媒体不实报道、猜测事故原因、讨论抢救进度等,直至今日上午重庆公交车坠江原因正式公布,不想祸端竟起于“司乘打架”,舆论随之再次沸腾。
网络上,扼惋悲愤之情难消难散,网友纷纷留言控诉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缺席的可怖。毫无疑问,针对这起交通事故中存在的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恶劣行为,人们首先谴责的是当事者“心智失控”,但舆论也普遍认为此事不是个例,背后存在值得公众警醒的普遍因素,这些因素是生活中的潜在祸患。
例如网友“哦耶”所指出:“其实刘某就是我们生活的普通人,但是是那部分没有规矩意识的人,做事总是想着占便宜,投机取巧,插队,坐公交地铁逃票,对发生事故车辆遗撒货品进行哄抢,吃自助餐偷拿蒙骗那类人,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罪过,但是平时缺少对这类人的认真处罚,导致他们对规则的不重视……”
更进一步,人们从“一辆公交车”看到了“一个社会的缩影”,看到了“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如有网友指出:“车厢里的公共性有赖于全车人的维护,对于危及自身的事情也麻木的人是可悲的”;“闹事乘客无知无畏,司机意气用事,围观者抱着侥幸的心理沉默至死……”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这起事故确实是整个社会的悲哀!目前,舆论纷纷扬扬,愤恨咒骂、反思追责等各种声浪接踵而来,只是一切终归会平复,或许不久各地的公交车都会依规安装司乘隔离装置,但要如何隔离人与人之间的戾气,怕是一时无解的。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舆情特征
梳理本次事件的发展脉络,信息传播总体公开、顺畅,舆论探讨没有过度解读,保持了充分的克制。从10月28日上午到11月2日上午,5天之内,外界对事实的理解虽经历曲折,但最终基本走向清晰。
一、初期:个体行为的合法性饱受质疑
所有突发事件刚刚发生时,不明真相者一般有两个反应——了解遇害者情况和了解事实真相。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后者,质疑个体行为的合法性,成为事件早期舆论的主要特征。
争议人物主要有两个,一是私家车司机,疑似因逆行导致公交车坠江。二是公交车司机,媒体报道称其于当天凌晨5点在唱K。这些猜测引发的主要矛盾最终导向了“女司机”这个标签,在短时间内,公众对这一称呼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深。
当然,从结果来看,新闻很快就出现了反转。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虚构的事实通常由于符合人们的期待而最先被当作真相。在驾驶方面,职业司机比女司机更加稳定,这似乎符合普遍认知。其次,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先等待有关反馈,再发表评论,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判断往往与质疑同时出现。
二、中期:名人接连去世分散舆论注意力
重庆公交车的坠江,如同一连串坏消息的序幕,此后几天,主持人李咏、作家金庸等人相继去世,强化沉重氛围的同时也转移了注意力。纵观过去几天的社交媒体,对名人的追悼纪念明显居多,媒体对坠江公交车打捞进展的报道,零星出现在新闻客户端首页,但很快又沉了下去。大家要么陷入了新的悲痛,要么在等一个结果。
三、后期:反差强烈的信息引发爆炸性关注
今天公布的坠江原因确实在常规逻辑之中,司乘矛盾可能是对这起诡异事件最合理的解释。但这或多或少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因为此类琐事纠纷而导致十几个人丧命,真的有点魔幻现实意味。换言之,不可思议。
人们的想法全然反映在爆炸式扩散的舆论当中,哀结果之惨痛,怒戾气之严重,惑人性之无常……有网友搬出了《乌合之众》里那句“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置于这种语境下,实在是悲哀羞赧至极。
四、收尾:对行为失范的反思
由于公交车内部是公共生活最常见的场景之一,在事实得到确证且事件本身接近收尾阶段之际,其公共性进一步凸显。而在此事中,目前舆论对于公共议题的探讨,主要表现为反思。
大众反思的重点落在遭遇类似个例时具体应该怎么做。许多声音认为,面对突发的司乘冲突,其他乘客不要当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要及时制止。这时候的明哲保身,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媒体反思的重点主要针对社会戾气和公共秩序。佘宗明在新京报评论中说得比较清楚:“人不应该是被戾气或怒气驱动的情绪动物,而应秉持着将自身言行导入规则框架内的起码克制。”
当然,道理都简单明了,极端情境下还是得看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之间的博弈。最后,说到反思,朱学东在《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一文中的一段话或许具备普适意义:
“无论贫富贵贱,命运总会让我们在某处交汇相遇,或在一条船上,一辆车上,一架飞机上,或在同一个餐厅里同一个广场上。相遇之时,若是冷漠以对,就可能增一分戾气,为危墙再添一砖;倘若微微一笑,或许就能消一分戾气,拆掉危墙上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