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怎么自己从不关注,也没看过的影视剧动不动就百亿级别的播放量。
每天的我,至少要花很多个小时在视频网站上。爱奇艺、优酷、腾讯,这三家一个不落。
且基本上每一个当红的影视剧、综艺,我都要重复看个几遍,一遍等于没看,至少三四遍,熟悉到杨幂演哭戏的时候,脸上挂着几滴泪珠,我都能脱口而出。
熟悉到杨颖一瞪眼,我就能从那眼睫毛颤抖的幅度,分辨出下一场景她究竟是笑,还是怒。
可谓是宅到极致。
只是尴尬在于,现实中的我,根本很少去看当红的影视节目,有时间我就看网红主播了。
那上述的我何来,网络中、视频网站的播放量统计中,或者平行世界。
身边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怎么自己从不关注,也没看过的影视剧动不动就百亿级别的播放量。
什么杨颖搭档钟汉良主演的《孤芳不自赏》150亿、杨幂和赵又廷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300亿,赵丽颖搭档林更新和窦骁主演的《楚乔传》400亿,仅这三部剧网播量合计就达到了850亿,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看了65次。国内人民都没事看,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电视剧,还要一遍一遍的看吗。
显然这不是现实,是机器刷量注水炮制而出来的泡沫。
一开始人们还相信数据,哇这部剧好火呀,等到影视节目你刷100亿,我为了显得热度更高,便刷200亿,他刷300亿,乃至更高的时候,泡沫就碎掉了。
没人会再信的。毕竟网民整体数目就摆在那里。
于是数据就失真了,大家都知道影视节目刷量成风,注水严重这一行业乱象。当潜规则被揭穿了真面目后,视频网站也就顺势把前台播放量显示这一功能给关闭了。
今天上午优酷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为了营造更加良性的产业环境,破除流量喧嚣,回归内容本心,优酷即日起全站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去年九月,爱奇艺也曾发布关闭播放量前台显示的声明。
彼时爱奇艺在声明中称:“在‘唯播放量论’的影响下,不少从业者将播放数据作为目标,不仅扭曲了创作和宣传初心,还为吸引眼球而低俗炒作,甚至令行业滋生出刷量等违法行为。制作公司失去了指导内容制作的评判依据,用户在选择内容时得不到有效的参考指标,广告主也无法对营销投放的效果做出合理评估,行业健康可持续成长的土壤遭到破坏。”
其实视频网站未必不清楚刷量现象的存在,也深知对行业造成的危害。至于何时取消播放量前台显示,那就是利益博弈的结果。
此前刷量之所以存在,一来影视制作方需要漂亮的数据来支撑其高价版权售卖,二来平台方也能从中受益,热度那么高,广告不就卖的更好了,对刷量产业链来说,更是一条生钱之道。
更何况近两年,影视剧投资成本急速攀升,再加上对赌协议,给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增加了营收的压力,同时也给盗刷播放量提供了理由。
就跟微信公众号刷量一样,没有漂亮的阅读数据,怎么好体现公众号的价值,怎么好向投放的广告主交差。
只是劣币必然会驱逐良币。
一部烂剧凭借着刷量便能卖出高价,这自然会对行业起到不好的示范效应。影视行业一向是成本高企,相对于精心制作的高投入,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仅以投入九牛一毛的刷量费用,却获得差不多同等收益甚至更高收益。
一个事实是,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刷量的可操作性强、成本低,被一些人视为迅速吸引眼球赚取利益的“捷径”。就目前刷量平台的报价来看,几万块钱的成本就能刷到亿级的点击量,这对于一些不愁宣推费用的剧目而言,确实是一项性价比极高的买卖。
只是如此一来,行业也就乱象层出。市场上也会是一片虚假繁荣。
官方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去年6月,多家主管部门联合印发了《通知》,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
当年8月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了影视剧盗刷点击量的不良行为,指出“全球人口不足一部剧点击量,刷1万流量费用不过百元”。
再一个月,知名的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艾瑞CEO杨伟庆被传出应相关部门要求协助调查。
12月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开通并试运行。
针对数据造假的整顿,逐步从文件走到执行。
风紧,扯呼。作为首当其冲的视频网站,自然也是要率先进行调整。爱奇艺、优酷已先后关闭播放量前台显示,就看腾讯视频了,应该也快了吧。
另外微信公众号也是刷量的重灾区之一,2016年9月张小龙调皮了一下,微信接口进行了调整,以至于刷量工具失效,一些大V公号主的阅读数便暴露了真实面目。
你不刷,我不刷,微信公号何时才能10万加。你不刷,我不刷,怎能应付甲方爸爸……
视频网站迈出了这一步,公号呢。会不会也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