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影视行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admin2025年05月17日 05:25:38
阅读:
标签: 广播 影视 行业 危险
分享:

事实上,中国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在总量上就严重过剩,所以,在全媒体时代各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在一份份报纸和杂志停刊之后,谁也挡不住的便是一个个频率。


  节选 | 《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研究》
 
  中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产能严重过剩的挑战。
 
  电影、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产量的过剩问题,各类广播影视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影视动漫制作生产基地投资建设的过剩问题,相关的报刊、杂志与门户网站信息阅读量萎缩的相对过剩问题,已经变得日趋严重,甚至成为业内广播影视产业、中国传媒业、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以治愈的顽疾。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行业10~20%的过剩属于正常范围,这个冗余度正好是其优胜劣汰、刺激发展的动力之所在。但是如果该行业有30%以上甚至40~50%的产能过剩,就会出现全行业亏损。
 
  中国广播影视产业产能的过剩,最受诟病的是电视剧生产的严重过剩。电视剧约占我国电视节目收视份额的三分之一,对全国大多数电视频道广告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对电视台的收入举足轻重,这使其产能过剩成为了可能。
 
  据有关资料,我国电视剧产能的严重过剩问题由来已久。2000年,我国电视剧生产突破10000集,之后平均每年以近千集的速度持续增长。据中商情报网的研究与统计成果,2012年,中国国产电视剧发行部数为506部,同比增加37部;发行集数17703集,同比增长18.48%,全面实现了电视剧的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一播出量、世界第一观众数量,创造了一个历史巅峰。2012年虽然有1.71余万集剧的发行许可证颁出,2013年首播的剧集却不到9000集,接近一半的剧集睡库房了,也就意味着接近一半剧集的生产投资血本无归。
 
  在电视台播出需求和既有频道消化能力不变的前提下,剧集数量的无度飙升只能使国产剧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也因此,2012年以来,我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总量在逐年下降,已由2012年的506部(17703集)降为2017年的313部(13475集),创2007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五年部数的降幅达38%。
 
  国家广电总局曾力图以行政手法调控全国卫视“4+X”电视剧播出政策时期的存量积压问题,从2015年起实施“一剧两星”政策,但实际上,电视剧“去产能”的压力并未得到明显缓解,卖片积压的现象依旧存在。
 
  当然,这也跟收视率与广告收入等挂钩的市场机制下,有卫视紧随“一剧两星”政策,推出“1.5轮跟播”(即在电视剧首播的电视台播出到一半左右时,其他台介于一轮、二轮之间跟播该剧)的方式有关。至今,我国电视剧产能过剩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仍在持续发酵中。
 
  电视剧巨大的生产、发行、播出数量和较高的收视份额、收入贡献率,造就了中国这个电视剧大国。但是,题材重复、盲目投资、国外受众狭窄、出口乏力、产能过剩、整体回报较低的问题,又揭示出中国电视剧题材选择的狭窄与保守、故事讲述方式的拙劣与土气、价值观宣扬手法的陈腐与直白、创意制作水平的粗陋与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还不是完全的电视剧强国。
 
  前几年,《中国经济周刊》曾以《电视剧中国式“撒钱”每10部只有一部能有播出平台》为标题发表了一篇报道称,近半的电视剧在申报备案后并没有按时生产出来,而每10部电视剧中只有一部制作出来后能有播出平台。供过于求,必然使电视剧市场处于典型的买方市场,除了一些省级或省会城市穷台只能买一集几千块不等的剧之外,稍好点的电视台往往都得让电视剧公司当爷供着。
 
  这不仅很容易诱发腐败,而且容易引发因电视剧质量不佳导致的收视率下滑和广告收入减少的问题,进而又陷入缺钱买剧的困境。制作方利益当然也可能由此受到牵连,剧的赊账现象也就很容易发生。即便这样,电视台跟制作方的欠账也只能是你情我愿,否则电视剧制作方更会是颗粒无收了。
 
  制作方被拖欠影视剧制作款(或称购剧款)已是业内的常事儿。按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的说法,2014年前后全国电视剧生产的年资金投入大概500~600亿元。而作为买方主力军的全国各大电视台和卫视,付款力仅为160~17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影视剧公司被欠款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国际电视电影交易中心CEO龙童表示,最容易出现欠款问题的电视剧主要集中在首轮播出时收视率表现较低的电视剧,以及二轮售卖时,被经济实力弱的买方买走的电视剧。如今影视圈内赚钱的公司少之又少,如果电视台、制作公司之间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那未来影视剧市场迟早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漩涡,伤害产业健康发展。
 
  产能严重过剩也表现在广播影视制作、播出机构和渠道总量的过剩上。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统计,截至2015年3月,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有133家,持有2015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有8563家。而截止2018年6月,取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共113家,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经营许可证》的合格机构共18728家,已经主动申请注销机构的共207家。
 
  电视剧制作机构数量自2007年以来呈逐年上升之势,后又渐趋稳定,电视剧制作早已属于充分竞争行业。同时,电视播出机构的庞杂繁多也使电视频道电视剧的人均收视份额切小,频道平均的播出收益减低,盈利的风险普遍增大。实际上,除了特大型中心城市和实力雄厚省区的广播电视台外,绝大多数省级和省会城市的广播电视台集中力量办好两三个甚至一两个国有官办频率频道就足够了。
 
  从2014、2015年开始,几重因素导致多数传统广播电视台出现了发展的快速衰落和经营的断崖式下滑,面临着深重的危机。未来如果没有壮士断腕式的改革和保护性利益调整的政策出台,很快会有不少广播电视台的非新闻性、产业经营性的频率、频道和单位、部门面临关停并转的厄运。当然,依旧在不断增多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未来会有更多难以为继而被并购重组甚至破产。
 
  其次,电影产能的过剩也是广播影视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的人均观影次数比起欧美来并不高,但是人口数量的巨大使中国的电影市场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也成了电影产能过剩的重要诱因。
 
  我国电影产能的过剩,一是实际的大片、好片匮乏造成的相对产能过剩,全年在影院上映的国产影片只占总产量的30%左右;二是通过电影放映月和境外电影引进配额制保护之下的国产影片潜性的产能过剩;三是部分地方影院、银幕的重复建设造成的相对的产能过剩;四是2014年产生并很快保持高速增长状态的“网络大电影”(指私人导演拍摄的制作水准精良、时长超过60分钟、具备完整结构与容量,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互联网为首发平台,之后可以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因为资本过度介入而形成的一定的泡沫,或因为部分影片涉嫌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等质量及题材问题而形成的差片、烂片的过剩。
 
  据有关资料,以2014年为例,我国电影制作总投资约800亿元,生产故事片618部,其中约有40%进入影院放映,总票房只有约300亿元。电影产能的过剩,会致中国电影整体艺术水准的下降,离奇怪异片子的泛滥,天价片酬的失控,观众审美情趣的退化,青年一代精神的萎靡不振,也导致国产电影与西方电影差距的不断拉大。
 
  此外,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还存在内容过剩的问题。事实上,广大受众对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消费意愿越来越淡,口味越来越刁,但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却因为经济环境的下滑、经营创收的困难、投入的不足、新媒体的竞争与对受众的分流而变得越来越稀缺,导致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对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
 
  很多收听、收视率非常低的节目,细算一下,收听、收看的人就没几个。一个省会级城市调查网内省、市广播电视台的竞争频率、频道所播出的节目、栏目,只有几千人、几百人甚至寥寥几十人收听、收看的现象并不稀罕。
 
  严格讲,对于那些基本不承担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任务、主要是挣钱养人的频率、频道,如果按照企业会计的方法核算,中西部的大多数广播影视产业一定是亏损的。可以说,业内广播影视产业的传统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和节目和栏目已经严重过剩,这不仅不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不少广播电视人的劳动已经变得没有多少意义。
 
  广播影视产业产能的严重过剩,还逃不脱一哄而起的文化产业园区、影视节目拍摄制作生产基地建设的过剩。近几年,在国家文化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战略的驱动之下,为了高指标的文化产业目标增加值任务的完成,不能不说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影视节目拍摄制作生产基地的建设是在上级有关方面打招呼、提要求的情况下,在预先市场调查不够、项目论证不足、可研报告不细的情况下盲目上马的。
 
  我们也不能不痛苦地承认,个别因为主要领导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毫无党性原则和组织观念而使政治生态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地方,在其相关领导缺乏原则的管控之下,所辖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会有既不能正常履行作为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又不能自主发展市场化文化产业的现象发生。在被逼无奈之下,既无力抵抗、又要图谋基本生存的媒体,只好自我麻醉。
 
  在一个似乎无人能够脱去干系的绞合了权力、产业、市场、利益等多重元素的怪圈里,眼看着缺乏科学性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项目论证,只着眼于追求政绩,有违政治、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怪胎”被生产出来。这是需要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和广大领导干部更多警醒与自律的。
 
  产能严重过剩,给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过度的重复生产、极大的资源浪费、不断加剧的恶性竞争、劣质低效的产业运转,这是广播影视产业未来健康、优质、高效发展的巨大挑战。
 
  2019年,中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结构、关停并转的时候。广播影视产业在一些地方早已危机四伏,受到传统媒体业态过时、新媒体竞争压力剧增和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广电人必须奋起改革,化“危”为“机”,以死而后生的勇气力争尽快获得新的另一境界的生机。
 
  专业化频率频道运营机制、收视环境、经营模式等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影响,改革滞后与管理混乱带来的影响,使得有些地方的广播电视台及其下属的一些产业主体逐渐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处于奄奄一息的窘境或生死边缘。
 
  还有不少的频率频道和网站、新媒体平台,因为违反相关新闻宣传的纪律或广告经营的法律和规定,随时都有被“关停并转”的可能。如果严格执纪、执法,或比照企业经营相关盈亏的规定与市场法则,会有不少数量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经营单位被淘汰出局。
 
  事实上,中国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在总量上就严重过剩,所以,在全媒体时代各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在一份份报纸和杂志停刊之后,谁也挡不住的便是一个个频率、频道的关停并转和转企改制。


 
 
  (本文节选自《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魏文楷著;作者系专业技术二级岗位高级编辑,中广联合会广播电视研究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甘肃省广电总台研发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