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挺好的,似乎是大多人入坑知识付费的出发点。听老师讲个职场规划,感觉升职加薪就在眼前;听一个投资课程,感觉宝马不是梦;听一段心理学,感觉自己成为微表情专家……
1
同事小王抱怨信用卡要还一万,我说这不刚发工资吗。
“报了几堂课。”小王回答。
“你小子,偷偷学习呀!”我说。
“没有,得到、知乎上报了几节课!”小王如是说。
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小王今年在“得到”类APP上就花了五千多,够上在职教育了!
“你买了这么多课,有用吗?”我疑惑。
“没事听听呗,感觉挺好的。”小王说。
感觉挺好的,似乎是大多人入坑知识付费的出发点。听老师讲个职场规划,感觉升职加薪就在眼前;听一个投资课程,感觉宝马不是梦;听一段心理学,感觉自己成为微表情专家……
2
得到、知乎、网易mooc、粉笔等知识付费类APP,想必你手机里至少有一款。
地铁上、闲暇时、临睡前听一会“如何实现财富自由”恐怕是很多城市白领一天的必修课。
职场成长、培训考试、互联网、商学院是各大知识付费APP重点板块,也是都市人群内心最为焦虑的地方。
如何短时间内实现职务晋升,如何取得更多具有含金量的证书,如何紧跟互联网潮流,如何成为财富自由的成功人士,这些问题每天都困扰着你我他。
3
打开知乎,看到了如下课程:
走好财务独立的第一步
教你通往自由人生的理财课
零基础入门外汇投资
“第一步”、“自由”、“入门”、类似词汇高频率出现,可以得出这些课程是以新手小白为主。这类人追求速成,标题党式的内容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可以让开课者赢得更多流量。
利用焦虑,这恰恰也是“权健”们的点。
火疗“包治百病”,成为会员可以“免费治癌”,利用的是群众对养生的心态,治疗疾病的窘境。
一方有迫切需求,另一方提供以最小成本达到速成,看看,知识付费和“权健”多么类似。
阶层焦虑、全民输出、技术条件、支付习惯是知识付费发展动力。其中,阶层焦虑为主因。
(艾瑞咨询)
根据艾瑞咨询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在人才、时长、定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
随着我国网络发展不断提速,同时在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可以预见知识付费将是一片蓝海。
日益增大的生活压力遇上了知识付费大浪,甭管胸中有无墨水,谁都想分得一杯羹。
4
知识就是力量,对知识的饥渴感是每个人应当拥有的素质。
如果让你坐下来,耐心地进行系统的学习作业,想必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否则每个人都可以211、985了。
碎片化阅读成为了手机时代大部分的标志,即使没有系统学习过明史,看过几篇野史,就可以饶有情趣的跟好友谈上一番;没有学过经济学,也可以在看过几个所谓的财经大V博文后对宏观经济进行批判;就连公众号征稿,也会要求1500字左右最好,为何?因为这太长了读者就看不下去了。
碎片化催生的速成化、低门槛迎合了部分人的实际需求,原理不再重要,你知道它能怎么样才是重点。
这多么像“权健”们,他们不会解释治病原理,只会告诉你“药到病除”、“包治百病”。
但他似乎只治好了你的焦虑。
5
当然,我并非反对知识付费,相反我觉得这是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前段时间某个落后地区的孩子通过远程视频授课,实现了几个学生考上了清华,这种知识付费的形式带来的积极意义不言自明,这也正是知识付费应有的样子。
自媒体时代,谁都可以制作一个PPT,上架知识付费平台。有的课程听着有趣,但仔细一琢磨,无非是将一些大道理以抖机灵的形式再阐述一遍。这种课程虽然学不到什么,但至少听着有趣。有一些则寻求所谓的“速成”,以旁门左道显示自己的小聪明,骗钱事小,误人子弟就太不厚道了。
身为知识付费课程制作者来说,社会对精品课程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现在各类“老师”实在太多了,各大平台也提供了很多展示机会。但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甚至不惜采用传销模式卖课程。热潮慢慢退去,市场趋于平静。只有顺应时代需求,提供有价值内容的制作者才能长存。
仪式感也很重要。购买知识付费缓解焦虑,说白了还是懒的学习。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采取“打卡”、视频等一系列监督体系,帮助学习者坐下来、看进去。传统授课模式的仪式感可以帮助学习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正是知识付费所缺少的。
此外,政府部门和平台都应发挥各自监督、引导作用,让知识付费真正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良好途径,只有这样,知识付费才能避免成为“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