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琰:财经媒体的商业模式及优质内容输出

admin2025年05月17日 09:18:09
阅读:
标签: 路琰 财经 媒体
分享: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新年饭局获得授权,公开华尔街见闻副总裁路琰做客真爱读者群的演讲内容,与大家聊一聊财经媒体如何精耕内容、打造多边商业模式。

华尔街见闻副总裁 路琰
 
 
  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经济全球化下财经新闻的地位日益显著,财经媒体呈现出了强劲的势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此机遇下,财经内容创作者需要做出哪些转变?华尔街见闻作为中国领先的商业和金融信息供应商,又有怎样独到的经营理念呢?
 
  国内外财经媒体现状异同
 
  转型后的差距
 
  国内的财经媒体在过去几年中都经历了一个转型,这个转型也是伴随着国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分化来同时进行的。同时一些老牌财经媒体当中派生了很多优秀的媒体人,这些媒体人借由新媒体发展的时机,创造和生发了很多各有特色的、在细分领域有深耕的新媒体矩阵。如果排除一些更宏观和政策性的因素,路琰认为现在中国的财经媒体可以说是一个发展比较好的阶段。
 
  就商业模式而言,国内外差异并不大,无非一个是广告模式,一个是服务模式,也就是收费的模式。但由于海外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早已形成了用户付费阅读的习惯,所以付费阅读是支撑他们整个收费来源的一个重要板块,他们很多财经媒体并不只是依靠于广告,会员业务占比更多。
  这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财经媒体,如果细分到金融领域,像彭博、路透这些老牌的金字塔尖的媒体他们除了传统的媒体业务,还包括了很多金融业务,媒体属性只是他们整个集团业务中的一个部分。
 
  国内现在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可以和彭博、路透相抗衡的“金融终端+媒体”的这样一个集团,或者说这样一间大的公司,这是目前国内外财经媒体发展有差距的地方。
 
  快速·准确·权威
 
  资讯生产的时候,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东西无非是快速以及准确。金融市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是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基础依据。所以信息的准确和速度都是金融读者最看中的一个点。
 
  金融类的资讯实际上在发布的时候都是以秒来计算的,一两秒的世界对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你比你其他的竞争对手晚了几秒钟,可能就是一个错误,如果你晚了一分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事故了。所以对于资讯团队的要求就是快速、准确、权威。
 
  这三者一个也不能少,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获取资讯,用最准确的语言去表述。不止金融市场,其实这些特点对于商业信息来说也是一样的。在快速和准确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要求才是能够翔实地描述信息以及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明白你能够说什么。这说起来容易,只是一句话,但这背后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高的要求。
 
  满屏文字都是金融术语或似是而非的理解都不行,写作者必须破除掉这些有门槛的金融名词,把它解释清楚,告诉你的读者哪些数据是重要的,以及它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关注这些数据,这些内容当中究竟哪些会影响到市场,进而影响到他所在的公司和行业。
 
  在通常的情况下,财经媒体一般会将金融资讯和商业资讯分为两种,一个是实时消息,也就是快讯。这些快讯通常可能只有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其余才是消息写作。华尔街见闻是由两个不同的部门来生产这两类信息的。要求大同小异,但也有差异化的选择。对于实时新闻来说,希望所有的实时新闻都能够用最简洁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发布。对于消息来说,则希望能够着重关注全市场最重要的新闻消息,客观、全面把它生产出来。
 
  精准定位下的用户意识
 
  从写作到运营增强用户粘性
 
  因为跟用户之间隔了一层,做内容出身的人初期通常不会太考虑怎样增加用户黏性,创作者更关注内容本身事实是否正确的,速度够不够快,是否够吸引读者。但在新媒体时代,这堵墙被打破了,即便是内容生产者,同样要去关注用户,写作中也要有服务意识。
 
  以前创作者会认为生产完一篇文章即任务告终,其余便是推广部门、运营部门应该做的事情。而现在在写作初期创作者就要关注文章的产出方式、语言风格等,这种用户意识的提升实际上从编辑部就开始了,日常选题会就开始想选题与用户的契合度与感兴趣程度。在写作过程当中,标题和摘要的长度字数也都需要精心打磨。
 
  像华尔街见闻甚至会鼓励到编辑去形成自己的一个风格,可以在写作当中体现个性化。使得熟悉你的读者可以一直follow到编辑个人,持续对编辑发布的话题和生产的文章进行跟进。
 
  对用户社群进行细分,设立不同的社群助手激活用户,让他们深度参与日常话题的关注、讨论甚至生产中。同事用户的体验也很重要,收到用户感受反馈后应及时改进。
 
  拓展付费业务 多渠道变现
 
  华尔街见闻对用户进行粗线条画像后将用户分为专业投资者、普通投资者和也小白投资者这三类。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要提供不同类的服务,也要进行不同产品的设计。产品的设计包括内容产品和付费产品。有差异化也可以做到全覆盖,可以说,不管用户被划分到哪个类型中都能够保证Ta在华尔街见闻的产品里找到适合阅读一种方式。
 
  路琰不认为财经新闻做付费内容有独到的优势,每个人都是阅读者,不妨设想一下:我们会为什么样的阅读收费?为知识?为焦虑?为健康?为了投资能有更好的收益?
 
  而财经新闻如果说在这其中占有一定付费的理由,可能是因为财经新闻打破了专业阅读的门槛。财经媒体将一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了降维。虽然路琰不是很喜欢这个词,但“降维”确实很好地形容了财经新闻的生产过程。好的付费阅读的方式会拆解专业的新闻名词,降低读者阅读门槛。除此之外,财经新闻还可以获取一些大家在日常当中可能很难关注到的垂直且行业化的东西。比如搜集和解读一些数据并分析数据背后的影响。
 
  “如何做出多渠道的好内容进行变现”,这也是路琰和她的团队每天都在拷问自己的问题。目前内容分发有两个大的方向:第一块是满足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需求的,华尔街见闻会在此方向上开拓2B的生产,对方进行批量的付费。剩下的这部分则是面向2C端,向个人投资者专门打造的付费内容。
 
  在互联网化传播中获取渠道可能是每个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华尔街见闻也是希望在各个不同的渠道进行分发,再通过短分发路径进行变现。付费模式能确保读者更快速提前获得市场上还未广泛发布的信息,提前量的优先发布对金融投资者来说有很大的价值。
 
  内容部门还可以提供比日常生产更灵活更精简的内容产品,比如时事新闻栏目就是7×24小时在全球范围内去寻找影响市场最重要的数据和事件,以简短的方式抢先把它播报出来;“小百科”这样的知识卡片,抓住读者的碎片化时间,让它在一分钟之内就立刻能get一个金融名词或理解一个金融概念。打造即时阅读的场景,激发读者好奇心和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后再顺其自然地带领他们开展深入阅读。
 
  对华尔街见闻而言进行渠道变现的载体除了短平快产品外,还有对公司年报的解读,证券市场分析等等。产品多样化使得任何类型用户都可以获得资讯来对未来资产领域的趋势进行判断。同时他们还会开设付费课程,切入点很小,比如如何看懂上市公司财报、怎样理解宏观数据和现象等,细分领域让用户的需求更好地匹配,带动用户的付费意愿。
 
  降维过程?叙事方式的转变
 
  这些年,财经新闻似乎愈发故事化,包括一些创投媒体在内的大公司、事件、人物等报道都倾向于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大多数人并不会排斥用有趣的深入浅出的方式接收一个专业性的东西,故事情节使我们更容易记住一个人,一件事,也更容易进行传播。更何况公司类的报道、人物类的报道,本身就是和故事类的叙事分不开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故事,每个公司的发展都有他的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其实是可以加深别人对你的理解。加深别人对整个行业、人物,甚至对专业话题的理解。
 
  事实上,财经新闻的重点在于发生了什么,其内容价值对投资人来说意义重大,而故事性报道可读性更强,更适合普通读者,但这部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显然要弱于专业投资人。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信息需要通过区分2b和2c来触达不同用户。可能对专业投资者来说,只需要看一个数据就明白了,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M2增速是8.4、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或社融指标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就需要为这部分读者进行降维的表述和解读。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