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慕课是人民网官方慕课平台,学习强国新闻舆论课程首家合作伙伴。人民网“全国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演练基地”是国内首家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演练基地。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提高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部署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新道路,如何推动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素质”。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将“应急文化”这一概念纳入应急体系建设之中。时至今日,我国对于全民应急文化、应急意识、应急能力的培养,尚无明朗的体系。国外对于应急管理有着成熟的体系建设,这对我们,包括应急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内容都能有所镜鉴。当然我们与国外的体制机制、发展阶段等都存在这差异性。应急管理除了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育外,也需要有很多本土的内容。
我们做了几期关于国外应急管理机制的一个整理(文末有链接),发现加强应急管理顶层设计,推进应急风险管理常态化,发动公众参与,提高民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做客人民网时,访谈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平安中国应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格局。我们现在广大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确实比较差。日本公众在应对灾难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第一是自救,然后是互救,最后才是公家施救。任何突发事件发生,第一时间第一反应者永远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在防灾减灾规划“十三五”应急体系规划中特别提出,要让应急管理工作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社区、进机关,使我们整个的应急管理工作,我们全民的忧患意识能得到提升。”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
闪淳昌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
想了解更多,请戳视频
但最近频发的火灾,以及救火牺牲的英雄,引发举国悲悼和思考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以最近的森林火灾为例,专业人士尚不能自保,是否应该继续倡导公众参与?”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吕德文认为:“必须把应急救援的触角伸入最末端,才能真正‘灭小灭早’。如果仅依靠专业救援力量,远远不够。‘防大于灭’,灭应该是最后一道屏障。”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应急管理是一个全民工程,我们的领导干部需要提高素养,我们全民的能力素养也要提高。城市消防和森林消防的差别很大。当火灾事故发生后,距离消防人员到达事发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民众可以有序参与,能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逃生自救和灭火常识,很多火情就能在第一时间被控制,减缓蔓延和扩大的速度,减少伤亡的发生。当然,这也说明对民众的安全教育宣传和应急演练培训不到位。以现在的很多学校为例,对于应急演练,不够重视,很多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未落实到大家的意识和行动层面。
原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董传仪认为:“应急管理实际上不仅是政府的事、行业的事、企业的事,实际上应急管理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安全。”同时,就“生命至上,科学施救”这个重要的理念内涵进行了解读。
原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董传仪
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思想。“共建共治共享”思想中“共”的核心就是社会参与。因此,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离不开社会的参与。一方面,应当鼓舞民众参与应急管理公众,而不是完全脱离,尤其是预防环节,要增强民众对于风险意识的把控和提高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公共安全状况,降低民众的不安心理,培训良好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