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故宫糕饼房的诞生,是让传统文化跨出了故宫红色的宫墙,那让史料中的珍贵宫廷古方不再沉睡的,是一位位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
2012年,一个糕饼房出现在故宫博物院内,由于售卖的每一款传统糕点,背后都有一则和宫廷或古方相关的故事,因此颇受游客喜爱。
2017年4月,这家糕饼房被搬上了天猫,取名“朕的心意”。从“冷宫”冰箱贴、“朕亦甚想你”雍正御批折扇,到“锦衣卫”行李牌,现如今故宫又卖起了御膳。
“色泽乳白形如满月,贴合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价值。美化印记,源于唐代眉额妆,以传统工艺红曲红点制而成。”这是店内对贵妃饼的描述。
如果说故宫糕饼房的诞生,是让传统文化跨出了故宫红色的宫墙,那让史料中的珍贵宫廷古方不再沉睡的,是一位位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
64岁的杨鸿年也是其中之一。他来自天津,是故宫食品合作很深的一位手艺人,他从1973年参加工作期就开始和传统糕点打交道。
“这是我这辈子唯一接触的工种”,杨鸿年说,想要把糕点做好,少不了刻苦的练习,“就光开酥和面这一件事儿,没有三五个月是练不好的。”
中式糕点如果完全还原宫廷配方,是高油高糖的。杨鸿年深有感触:“那时候吃不太到甜的,所以做点心就特别讲究块儿大,糖多,油重,这种卖得最好。”而天猫上关于食品的数据显示,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对于高油高糖的食品是有顾虑的。
因此,杨鸿年和他的同事很快改变,对贵妃饼和绿豆糕等糕点的配方做了改良,油和糖的量最高能减少50%以上。配方改良以后,很多消费者在购买评论中提到“不是那么甜,很好”,糕点的销量和口碑都有很大的提升。
除了配方改良外,故宫食品还参考天猫平台的销售数据,在传统绿豆糕口味基础上,增加了年轻消费者比较偏爱的蔓越莓、椰子等新口味,创新产品推出后,吸引了一批全新的用户。
杨鸿年家中,有三代以上都是做传统糕点的,故宫的食品在他祖辈的心里是宫廷御用的。他自己都没想到,现在可以为故宫食品研究和生产糕点,让那么多人尝到融合了传统文化技艺的味道。
与此同时,杨鸿年也在朕的心意旗舰店里慢慢“读懂”了年轻消费者:“大伙儿对点心的要求,是健康,精致,不光口味好,投料更严格,外观也要好看。”杨鸿年说,我觉得自己有很重的责任,要尽力做好。
“我们要尽可能还原传统糕点的原貌原味,又要考虑现在消费者的喜好。”在杨鸿年看来,传承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他说,自己既是传统手艺的保护者,也是传承者。
现如今,出自杨鸿年等传统糕点大师之手的宫廷古法,正乘着文创热的风,迅速走向全国的消费者。